我們每天都會跟色彩打交道,從早上選擇衣服時構想的色彩搭配,到隨身物品的顏色選擇,我們開始知道越來越多流行的顏色種類。
除了生活上的細節,在剛接觸到藝術時,最喜歡的就是中國傳統顏料,羣青、韶粉等等,這些中國傳統色彩,從顏色本體到名稱,就是一場視聽結合的盛宴。
今天就以故宮為例,從四季節氣和故宮中應時應節的文物入手,介紹一下屬於我們的384種傳統顏色!
色如其名,只可意會!
· 最是一年春好處 ·
清朝雍正年間的淡黃釉瓶看着最適合立春,主體顏色“松花”正如李白的那句“輕如松花落金粉”。
這種虛浮的輕盈感,就好像宮牆角里的無名野花,帶着冬季藏匿起的活力,在不經意間一點點浸潤世間萬物。
比主體顏色淡一點的是“黃白遊”,“黃白”二字從來都是形容金銀的,這大概就是那種若白輕黃的顏色,不過沒有財物自帶的市儈高調,反倒是內斂逍遙的顏色。
或者是犀角雕鳥形杯,主色為“流黃”,這更接近我們生活中的土黃色。
積雪開始解凍,露出地面的顏色,厚重卻不顯笨拙,一種別樣的生機。
小編更喜歡顏色深一點的“龍戰”,這個顏色取自《周易》中的“龍戰於野,其色玄黃”,二龍搏鬥後,龍血浸染泥土,呈現出青黃之色。
咀嚼這個顏色名稱,有一種創世之戰的感覺,荒涼之中的戰場,勝者滿身傷痕卻是一個新的開始。這是一個嶄露頭角的顏色。
珊瑚翡翠吉慶有餘盆景裏的“海天霞”也很有代表性,這是明代內織染局染出的羅,一般拿給宮人裁做春服裏衣。
相信每個人都覺得,春天最有儀式感的事就是褪去繁複的冬衣,“海天霞”就是這種輕快、明亮顏色。
和節氣驚蟄最相配的是五彩十二月花卉紋杯·十一月月季,最顯眼的是“朱草”,《漢書》中有云,“甘露既降,朱草萌芽”,春雨過後,紅色的瑞草顯露萌芽。
蜿蜒向上的瑞草,從它是個花骨朵開始就顯眼,“朱草”同理,不用佔據大面積,但它就是視覺的主體。
提起春天,不可少的還有玉蘭花,白玉蘭對應的顏色是“吉量”,這個顏色與《山海經》裏,“乘之壽千歲”的文馬同名,它的毛色也帶有福壽的寓意。
“吉量”不像其他吉祥的顏色那樣突出,淡淡的顏色有着最真誠的寓意。
“紫蒲”本是一種水岸邊的植物,它代表了生機盎然的自然界,張籍的詩句裏就有“紫蒲生濕岸,青鴨戲新波”。
小編之前總覺得,清明就是朦朧的青色,不自覺就帶上一點憂愁,也是這次才知道,紫色可以這麼生動,推翻了固有印象。
· 一晴方覺夏深 ·
立夏,除了團扇,最應季的當屬竹子,其中“人籟”、“水龍吟”都在形容竹管之音,“笛奏龍吟水,簫鳴鳳下空”,一邊搖扇納涼,一邊聽着絲竹奏樂,消暑的樂趣所在!
“筠霧”説不好是竹間霧色,還是霧裏竹色,但可以想象到,霧白、竹綠,仙氣繚繞。
印象中,夏天是最有活力的季節,景德鎮窯釉裏紅轉把杯上面的“石榴裙”就是這樣的頗具動感顏色,它是唐朝服飾的流行色,“色挾石榴之紅,裙帶美人之姿”,嬌俏、生動的顏色就像節氣“夏至”!
比之更濃烈的是“朱湛”,茜草反覆浸泡,才能得出這種厚重的紅色,明明和“烈日炎炎”是同一天氣,但讀起來總覺得少了一分燥熱,多了一分欣賞。
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有大暑的日暮時分,殘陽染得山間霧氣都微微泛紅,飛鳥掠過,啼鳴聲蕩在山谷之間,“夕嵐”不管是從顏色主體還是名字,最適合這個時間!
“絳紗”,按照字面意思絳色的輕紗層層疊疊,陽光已經被中和了不少,和着一天殘存的暑熱,飄飄搖搖。
· 卻道天涼好個秋 ·
入了秋的黎明藍朦透白,就好比上學時通讀的《前赤壁賦》“相與枕藉舟乎,不知東方既白”。“東方既白”色如其名,總能讀出一種酣暢感、凜冽感。
秋日的晴空,最好的顏色就像萬曆款藍釉白花三足爐上面的“竊藍”,其實就是“悄悄借來一點藍”的淺藍色,初聽到這個説法就覺得有一種“立秋悄悄借來一點涼”的小俏皮在裏面。
“太師青”這種顏色出自陸游的《老學庵筆記》,“蔡太師作相時,衣青道衣,謂之‘太師青’”,聽起來,和這個清朝的番蓮紋冰箱一樣穩重。
“香皮”是古紙的顏色,不同於羊皮紙的復古感,這種灰白的皮色,像一張空白的宣紙,想去撫摸,意外的古樸自然。
“千山翠”,它出自越窯瓷色,白露過後山巒、植物的顏色,灰白一層,隱露青光,温潤如謙謙君子。
· 雪月最相宜 ·
冬日晝短夜長,早早就點了燈,“龍膏燭”這種顏色出自龍膏燭火,《拾遺記》裏就有記載,“龍膏為燈,光耀百里,煙色丹紫”。古人在起名這一塊,我輩望塵莫及啊!
比它深一點的是“胭脂水”,因為顏色是釉色趨近於胭脂水的顏色,就直接這麼叫了。“胭脂水”這個名字,在肅穆莊嚴的故宮裏,顯得有一絲曖昧,卻不輕佻。
芙蓉石雙耳三足爐在冬日裏看着暖洋洋的,視覺上就很舒心!佔據主體的顏色“美人祭”,也叫“美人霽”,襯着大雪的節氣看,色如一位稀世佳人。
冬至時看着最舒服的顏色,小編覺得是“蚩尤旗”,通俗一點的描述,是戰神紅旗一樣的顏色。寒冷的冬季,生出一點熱血沸騰的感覺。
故宮建築的顏色也大有學問!
除了上述的文物,故宮建築羣的顏色也很有説道,我們的視線經常會被大片的硃紅色、黃色吸引,這裏面自然少不了一些玄學的解釋。
不過拋開這些,單單關注配色,瓦藍的天,金黃色的琉璃瓦、檐間青綠的花紋、硃紅的立柱、門窗,都有着強烈的色彩對比。
紅與綠、藍與橙等冷暖色調的互補襯托,使得故宮的建築羣鮮明,還富有感染力,這也是讓人們過目不忘的原因之一。
還有屋頂上的仙人、走獸,從造型到顏色,都十分值得細細品味一下!
打撈起我們遺落的色彩!
參與整理中國傳統色彩集合的郭浩老師説,促使他整理傳統色彩的重要原因是看到了日本的審美教育,他發現日本的小學會用,“金茶”、“江户紫”等等傳統顏色,輔以工整的書法來裝飾走廊。
而我們的傳統顏色,來自詩書歌賦、佛典史籍、醫書天象等等領域,不侷限於具體的表達,還多了無限的想象在裏面,藝術語言更加豐富,相比起平日見慣的顏色,更能引起我們的共鳴。
中國的傳統色彩中,隱藏着那麼多魅力,值得我們好好運用與學習呀!
參考文章:
1、《中國傳統色:故宮裏的色彩美學》郭浩 李健明著
2、《紫禁城建築的色彩學》 故宮博物院
圖片素材:
1、《中國傳統色:故宮裏的色彩美學》郭浩 李建明著
2、微博@故宮博物院
- END -
喜歡這篇文章的話
可以點擊“在看”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