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到王之渙,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趣歷史小編為各位介紹一下相關的歷史事蹟。
在正式開始之前,要先説一個4A級景區。
鸛雀樓,始建於北周,現位於山西境內黃河東岸,樓體壯觀,結構奇巧,周遭風景秀麗,千百年來,登臨作賦者不絕。
一千多年前的盛唐,此樓作為詩壇圈子裏著名的打卡地,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詩客詠歌作賦。
可唐代是怎樣一個時代啊,藏龍卧虎,牛人跌出,初唐四傑、飲中八仙、仙聖鬼佛,哪一個不是名耀千古!
這一年,李益登上鸛雀樓,眼前景色壯闊,一時歎為觀止,揮毫灑墨:
鸛雀樓西百尺檣,汀洲雲樹共茫茫。
漢家簫鼓空流水,魏國山河半夕陽。
事去千年猶恨速,愁來一日即為長。
風煙並起思歸望,遠目非春亦自傷。
——《同崔邠登鸛雀樓》
暢當自持才高,寫下又一首詩:
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
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
——《登鸛雀樓》
多少年來,鸛雀樓迎來送往多少文人騷客,可後來者終不如前人,這一年,一位高手飄然而至,他登高而望,見黃河之水奔流而去,羣山疊巒,落日蒼茫,隨即緩緩吟出: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全詩四句二十個字,無一字生僻,無一句難懂,但展現出一幅一瀉千里、氣勢磅礴,氣勢連貫,厚重有力,虛實相生,意境雄渾,從此鸛雀樓的宣傳文案就此敲定了,千百年來,從未變過。
此人,便是王之渙,一個史料記載極少的盛唐詩人,只知他精文善詩,兼善填詞,辭賦無數,可傳世只有六首,而單憑這六首,成了名副其實的絕句無冕之王。
少有微名,填詞作賦傳唱甚廣
688年,武后垂拱四年,初唐四傑影響已經逐漸式微,有的已經英年早逝,倡導復古的陳子昂已接近而立,然尚未喊出“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張九齡也僅僅只有10歲,"沈宋"正值壯年,正是盛名赫赫之際。
這一年,黃河岸畔絳州大地的太原王家,王之渙降世,祖上多有朝官,王之渙也算出生名門,官宦世家。
在這個山河形勝、英雄雲集,史詩永續的河東大地,家中排行老四的王之渙從小就敬仰三黃五帝,堯舜禹皇,青少年起就追逐古聖,仿效先賢,誦讀於涑水河之畔,致學於紫家峪之中,習武練功,擊劍悲歌。最喜仗義疏財,熱衷扶貧濟弱!雖五陵少遊,牽狗架鷹,朋友圈中,非富即貴,盡其豪俠。但煮酒論道,卻也心繫百性,胸懷天下,不及弱冠,便能精研文章,未至壯年,便已窮盡經典。
二十多歲,便已經詩作頻出,每有填詞。便有人譜曲而唱,傳播甚廣。
不屑科考,不惑之年應薦入仕
有才又有名,王之渙就不屑參加科考了,到處拜謁名公鉅卿,期待一步登天。混了好久,已近不惑的王之渙得到了衡水縣令的欣賞,年近不惑的王之渙,當上衡水縣主簿。
期間,雖無從考究,但這個年紀,事業起步,愛情、友情、相思、離別,可以想見是一個創作巔峯期,王之渙可能也寫下了不少的詩作,而後世留存,卻少的可憐。
一次送別朋友靳能時,寫下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
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送別,或許是人生當中最常見的一個場景了,而送別詩也是最常見的一種表達情感的方式了。正因為越是常見,想要別出心裁,寫出新意,可以想象難度之大。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君還舊府,明月滿前川(楊炯);朝聞遊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鴻雁不堪愁裏聽,雲山況是客中過(李頎);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太白);
王之渙此句可謂別出心裁,不寫苦,以楊柳入題,楊柳的苦是因為離別的人太多,所以被攀折的太多了,焉能不苦。楊柳都知道苦,更何況離別之人?
不久,縣令又將三女兒許配給王之渙,值得一説的是,兩人結婚時,王之渙是已婚並且有孩子之人,而李氏年方二九,比王小十多歲正值妙齡。縣令千金嫁給已婚的小小縣尉,頗耐人尋味,也很大程度上可以看出王之渙受人器重欣賞有加。
辭官雲遊,作詩飲酒絕句大成
可好事不長,王之渙天性豪邁,無意科舉,加之性直平實,雖身負絕學,卻因不會長袖善舞,拍馬經營,在衡水縣衙的機關裏混的極其艱難,更不願為了主薄這一秘書之職而折腰攀貴,加上小人妒賢忌能,穿小鞋,打報告,致使清高孤傲、書生意氣的王之渙憤然留下一封辭呈,隨即歸家雲遊,結交好友。
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
王之渙這一走就是十五年,沿黃河的山西、陝西、甘肅等數省北地一路迤邐出發,赴河隴,出玉門,漫遊西北邊地,行一路孤寂,走千里草原;涉一身艱險,穿茫茫大漠,憑弔前人,尋名仿勝,攬大唐山河之壯美,發邊關塞外之情思。
正是這十五年的自駕遊和風雨砥礪,才使王之渙西傍長安之風,東臨洛陽之氣,筆浸黃河水,墨染天際雲,掀滔天之巨浪,攏宇宙之筆端。
他登上鸛雀樓,用一口晉南方言緩緩吟唱: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以神來之筆書寫大自然雄景奇姿,道出對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向上的積極情懷,堪稱“命運交響曲”。 “千里”“一層”,都是虛數,是詩人想象中縱橫的空間。“欲窮”“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希望、憧憬,與前兩句寫景承接自然、緊密,從而把詩篇推向更高的境界。把對人生的思考和“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的追求,化作了磅礴洶湧的黃河水,引得無數英雄盡折腰,黃髮垂髫皆能誦!
宋人沈括《夢溪筆談》曾有評價:河中府鸛雀樓兩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唐人留詩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渙、暢當三篇,能狀其景。
他又步入邊塞,一首《涼州詞》赫然驚世,被譽為唐人絕句壓卷之作: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如投槍、如匕首,上詰皇室之寡恩,下恤三關兒郎之疾苦,人氣指數爆棚,贏得四海點贊。
《唐詩別裁》引王漁洋的話説:
必求壓卷,王維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齡之‘奉帚平明’、王之渙之‘黃河遠上’其庶幾乎!而終唐之世,絕句亦無出四章之右者矣。
後世,王之渙的一個忠實粉絲——國學大師章太炎,用了四個字來形容此詩:絕句之最!
此詩在彼時傳唱甚廣,王之渙與高適、王昌齡等人常有唱和,且在“旗亭畫壁”的典故中,戰勝兩大高手。
此時的王之渙,年近半百,絕句已是大成。
晚年復職,又遭病疾闔然而逝
閒了十五年的王之渙,已經五十五歲,晚年的他補文安郡文安縣尉。
或許飄零太久,又或許流浪過遠,同一年,王之渙身患重疾,藥石無醫,55年的壯麗人生轟然結束。
遺憾的是,王之渙的生際在新舊《唐書》均無傳,《唐才子傳》所記也甚簡,後世也只能從他的好友為他撰寫的墓誌銘中窺探一二:
孝聞於家,義聞於友,慷慨有大略,倜儻有異才!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一襲青衫,衣袂飄飄的王之渙僅憑餘生剩下的6首詩歌,歷經千年風霜,毅然迎風站立於高高的鸛雀樓之上,接受眾生的朝聖,可惜之餘何嘗不是一種幸運?
我們無法想象,為什麼這麼牛的一個詩人,新舊唐書都難尋其蹤,而其詩作,卻僅餘六首。
或許有是官名太小,史書編撰者未聞其人;又或許是王之渙為人耿直,得罪小人,當權者官本位思想作祟,故意不收其介紹;又或許是後人收集不力,大量詩作丟失。具體的原因或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現在依然能夠看到“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這樣的千古絕句,依然能夠在他的詩歌世界裏去感受到詩中所藴含的雄渾悲壯,大氣磅礴,樸實的人生哲理和深刻的道理。
靈光乍現,卻足以炳耀千古!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