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讓看山護林保水的人增收

由 習國防 發佈於 休閒

永定河門頭溝段。

本報記者 賀 勇攝

核心閲讀

生態涵養區是首都的重要生態屏障和水源保護地,面積約佔北京全市的2/3。

近日,《北京市生態涵養區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條例(草案)》提交審議,北京市正通過健全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以法治方式促進生態涵養區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

打開北京市地勢圖可以看到:北京三面環山,西部為太行山餘脈,北部和東北部為燕山山脈。處於山區的門頭溝、平谷、懷柔、密雲、延慶五區的全域和昌平、房山兩區的山區,是首都的重要生態屏障和水源保護地,北京將這部分地區劃為“生態涵養區”。

近日提交審議的《北京市生態涵養區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條例(草案)》(以下簡稱《草案》),一大亮點就是圍繞“不讓保護生態環境者吃虧”,健全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對專項補償、綜合補償、發展補償、橫向補償等方面均做了較為全面的規定。這意味着,《草案》將為促進生態涵養區的綠色發展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

強化資金保障,不讓保護生態環境者吃虧

北京市生態涵養區面積1.1萬平方公里,約佔北京全市面積的2/3。據介紹,全北京約80%的林木資源、60%的水資源、65%的濕地、95%的生態保護紅線劃定範圍都位於該區域。

“有必要通過地方立法進一步明確生態涵養區的地位,凝聚共識,總結固化實踐經驗,發揮立法的引領、推動和保障作用,以法治方式促進生態涵養區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北京市司法局局長李富瑩表示,為保護好這裏的綠水青山,近年來,北京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由於地理位置等限制因素,目前北京市生態涵養區發展依然相對滯後,亟須推動轉型提質發展。2019年,門頭溝、平谷、懷柔、密雲、延慶5個生態涵養區區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59.87億元,僅佔全市16個區區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6.4%。

“不讓保護生態環境者吃虧。”北京市人大常委會農村辦公室主任金樹東説,保障好生態涵養區的基本權益和發展權益,正是此次立法的一大亮點。

《草案》明確規定,“市財政部門應當合理安排對生態涵養區的轉移支付資金,推進財權和事權相統一。”

據介紹,北京對門頭溝等7個承擔生態涵養功能的區給予支持,資金規模為每年30億元。在資金的使用上,注重提升各生態涵養區的統籌能力,這樣既增強了市級資金的引導性,又調動了各區工作積極性。

同時,北京市加大市級投資支持力度,逐步擴大市政府固定資產投資支持生態涵養區建設項目的範圍和比例,促進生態涵養區發展條件改善。對生態涵養區鄉村旅遊發展涉及的瓶頸道路、停車場等配套基礎設施,市級資金給予100%支持;園林綠化和鄉鎮道路建設方面,市級資金支持比例提高到100%;在現行市對區教育經費投入政策基礎上,每年預算安排每個生態涵養區1億元。

設立綠色發展資金,區域結對促發展

水墨畫、竹燈籠、寧靜古樸的小院,抬眼便是青山蒼翠的美景……散落在村裏的精緻民宿,正成為門頭溝區梁家莊村的支柱產業。

在“創藝鄉居”36號院內,村民孫榮星作為“小院管家”,正在打掃客房。51歲的孫榮星是村內的低收入户,之前以打零工為生。去年,村裏建成了17套精品民宿,優先聘用村內低收入户進行管理,孫榮星經過選拔和培訓,擁有了自己的第一份長期工作,與之前相比,收入更多也更加穩定。

門頭溝區位於北京市西部,區域面積1448平方公里,98.5%都是山地,曾經是著名的“京西礦區”。1998年起,門頭溝區開始大規模關閉各類礦山。不久前,北京最後一座國有煤礦大台煤礦停產,門頭溝千年採礦史正式結束。全面退出採礦業之後,門頭溝一直在轉型爬坡。以梁家莊村為例,2010年煤礦關停後,村裏沒有支柱產業,全村一半人口成了低收入户。

在7個生態涵養區中,門頭溝是唯一一個純山區,轉型之路該如何走下去?《草案》提出,“建立區人民政府結對協作機制,通過給予財政資金、承接功能疏解、支持綠色產業發展、幹部人才交流等多種方式,推動生態涵養區與其他區域優勢互補、合作共贏。”

據介紹,門頭溝區與西城區“結對子”,西城區一次性出資4億元,門頭溝區每年出資1億元,成立共計8億元的鄉村振興綠色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專項資金所有權、使用權歸屬門頭溝區,實行專賬管理、專户核算、專款專用。這些資金將通過各種方式吸引優質社會資源向門頭溝區集聚,重點圍繞45個市級低收入村、29個區級低收入村,打造精品民宿項目。

經過審批,梁家莊村的“創藝鄉居”項目獲得了500萬元資金支持。良好的生態藴藏着致富的希望,目前門頭溝區已有精品民宿項目30多個,越來越多的村民捧起了“金飯碗”,吃上了旅遊飯。

門頭溝打造精品民宿的綠色發展實踐為全市生態涵養區提供了樣板,7個生態涵養區紛紛與中心城區結成對子。按照要求,各結對區對門頭溝區、平谷區、懷柔區、密雲區、延慶區的支持規模每年不低於1億元,對房山區(山區)、昌平區(山區)的支持規模每年不低於0.5億元。

優化生態公益崗位設置,完善培訓管理機制

延慶區永寧鎮王家堡村地處寬谷地,兩旁羣山綠意盎然。村民尹明和胡文蓮夫婦便是青山變化的見證者,也是山林的守護者。

自2005年開始,延慶區有了護林員這一公益性崗位。尹明和胡文蓮第一批加入護林員隊伍,由於年齡限制,尹明當時只做了兩年護林員,胡文蓮則一直幹到今年3月才退休。正是因為有了護林員這份收入,2015年,他們家拆掉老房子,蓋起了新房子。

然而,目前生態涵養區人均可支配收入仍然偏低。2019年延慶區人均可支配收入36429元,僅為全市平均水平的一半。《草案》提出,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優化生態公益崗位設置,整合崗位職責,完善培訓管理機制,統籌生態公益崗位補貼資金,合理確定崗位補貼標準,建立崗位動態調整機制。

“目的就是要讓看山、護林、保水的人民羣眾實現綠崗就業增收。”金樹東表示。

據統計,目前北京郊區有4萬多農民通過當山區生態林管護員實現綠崗就業,其中低收入農户達7000人,人均每月增加收入638元。全市每年投入生態公益林促進發展機制資金7.5億元,127萬山區農民人均直接收益356元,其中包括4.04萬山區低收入農户,超8萬人受益,217個低收入村實現人均年增收1160元。

平原生態林養護招用本地農村勞動力不低於60%、規模化苗圃招用本地農村勞動力不低於50%、山區營林招用本地農村勞動力不低於80%……2019年,僅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工程就吸納1.9萬名京郊農民就業增收,平原生態林養護、森林健康經營、規模化苗圃建設等共吸納本地農民4.2萬人就業增收,其中低收入農户1000餘人。

在密雲,為保護好首都人民的大水缸,密雲水庫周邊實行畜禽禁養,養了十幾年牛的農民萬明泉拆了牛圈當上了保水隊員。“以前我是靠水吃水,現在我要保水吃水。”萬明泉説。

《 人民日報 》( 2020年10月14日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