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皇家寺院——大興善寺
大興善寺“佛教八宗之一”“密宗”祖庭,是隋唐皇家寺院,距今1700餘年,是西安現存歷史最悠久的佛寺之一,在唐代時,大興善寺是長安城內,香火旺盛的寺院之一。2015年印度總理訪華,特來觀禮,據説這裏出售的“姻緣符”,是保佑姻緣的最佳單品哦。
大興善寺位於西安城南,約2.5公里的小寨興善寺西街,始建於晉武帝司馬炎泰始至泰康年間,距今1700餘年。初稱遵善寺。隋文帝楊堅開皇二年,在遵善寺的基礎上進行擴建,因寺院在都城大興城的靖善坊中,故易名“大興善寺”。
大興善寺前身——陟岵寺探源
西魏之世,智藏曾住於此。北周文帝於長安本寺外建追遠、中興等五寺,度僧千人。道安於武帝時曾住此寺。建德三年武帝立意毀佛,拆毀天下寺塔,逼令僧尼還俗。六年之後,亡北齊,齊境之佛寺佛經亦遭毀壞。未久宣帝即位,下詔改先帝之暴行,於大象元年四月復興本寺,另於洛陽建陟岵寺,簡拔道判、寶襲、法純、法藏、彥琮、靈乾等有道者一百二十人帶發為僧,敕名‘菩薩僧’,以法藏為陟岵寺主。然法藏等人大多固辭不受,隱遁山林。至隋朝,文帝復興佛教,改稱為大興善寺,居全國寺剎之首。
西魏文帝所建陟岵寺,起源於當時歷史背景,植根於佛教及儒 家孝文化土壤,是鮮卑文化與漢文化融合的一個重要象徵。在北周,緣起於趙貴謀逆事件,明帝宇文毓借鑑前例建造陟岵寺祭祀獨孤信,隋文帝楊堅隨之對該陟岵寺的遷址,更名有着密切的內在聯繫。從心理需求上看,陟岵寺的建立,一是當事人在專權下壓抑情緒的釋放,二是對悼念對象尋求合理的社會補償,也是親情友情的表達和政治決策的具體措施之一,主要建築。
山門
現存山門為明代建造,造型奇特,為二層歇山式建築,山門南題寫“大興善寺”四字,東側鐫有“莊嚴國土”四字,西側鐫有“利樂有情”四字,山門北題寫“五岡唐鎮”四字,保存完好。
天王殿
山門後南北中軸線上的第一重殿宇,內部正面供奉有大肚彌勒佛,為明代託紗金裝,匾額“天王殿”為趙樸初題寫。廊柱懸掛兩幅楹聯。天王殿內東西兩側塑有四大天王像:南方為增長天王,身青色,持劍,職風;東方為持國天王,身白色,抱琵琶,職調;北方為多聞天王,身綠色,執傘,職雨;西方為廣目天王,身紅色,握蛇,職順。
在彌勒菩薩造像後方則為佛教寺院的守護神,韋馱尊天菩薩,現存造像為明代木雕,天王殿東西兩側各開一門:東側門懸掛“金剛”牌匾,西側門懸掛“悉地”牌匾。
大雄寶殿
大興善寺的大雄寶殿供奉五方佛,"五方佛"又稱"五方如來",源自密宗金剛界思想,東南西北中五方,各有一佛主持,分別是中央的毗盧遮那佛(俗稱"大日如來",也就是釋迦牟尼佛)、東方藥師佛,西方阿彌陀佛、南方寶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
平安地藏殿
位於天王殿後東側,內奉地藏王菩薩,門楣上懸“平安地藏殿”五字牌匾,為大興善寺已故方丈界明法師題寫,地藏菩薩右手持九環錫杖,左手持明珠,左右兩側為大型整體羣雕。平安地藏殿整體雕塑羣所表現的是,陰曹地府第一殿閣君至第五殿閣君,由第一殿秦廣王殿、第二殿楚江王殿,第三殿宋帝王殿、第四殿五官王殿,第五殿閻羅王殿部分內容組成。
旅遊信息
開放時間:08:00—17:00
門票:免費
交通:乘坐2、26、215、323、521、K605、701、704、716、720、721、722、遊6、遊8(610)等公交在“小寨”站或“長安立交”站下車即到。
或乘坐地鐵2號線”小寨“站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