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漲姿勢:為什麼現代人的出軌行為會漸漸形成風氣? 2016.3.15日
第一條新聞中提到的Ashley Madison是一家專門為已婚人士提供交友、約會服務的社交網站,其網站口號是“人生短暫,偷情無限”。
前不久,中國法學會婚姻家庭法學研究會的盧明生也在點評目前的高離婚率時説,婚外情增多也是導致離婚率上升的原因。他們從一些律師事務所瞭解到,在離婚官司中,一半以上的都涉及婚外情。
很好奇,婚外情的本質是什麼,既然締結了婚姻契約,為什麼又要違背它。而且,為什麼現代人的出軌行為會漸漸形成風氣,望解惑
作者:王雪巖
與其去討論婚外情是什麼,不如去討論人性是什麼,婚姻是什麼。不管婚外情是如何發生的,那可能都代表了人性中某些缺損的部分在婚姻中也未被正視、未能修補,或是婚姻關係中的裂痕沒有被理解、發現和修復。
至於説現代社會“出軌”現象增多,那可能一個是與社會經濟發展有關,婚姻遭到破壞後,日常經濟生活不再像之前那樣受到破壞性影響,所以人們就有可能在行為上更加自由,就敢於去做出傷害婚姻的行為;另一個可能是社會文化相對開放,現代社會更加尊重個體的內在需要,道德的限制功能相對降低,使現代人更有力量去挑戰道德底線。説白了,出軌這件事不是現代社會才有,而是現代社會更有可能實現。
婚姻這件事,絕不是兩個人一塊過日子可以省點錢,或是緩解一個人生活的寂寞那麼簡單。婚姻實際上是一個生命的道場,是半世的修行。每一段婚姻,當這兩個人決定結婚的時候,他們都在這段關係中找到了一些熟悉的,或是需要的東西,同時也帶着對過去創傷的修復期待進入婚姻。這個熟悉的東西,既可能是愛的幸福的部分,也可能是傷害的痛苦的部分,比如一個從小被父親忽略的女人,她可能在尋找伴侶的時候,也會在無意識中去尋找到了一個不那麼重視她的男人,之後她的婚姻可能一直處於她在不斷試圖修復早年創傷的過程中,她可能既期待丈夫可以不像父親那樣忽視她,也可能非常敏感的捕捉丈夫對她一絲一毫的忽視,然後擴大這個被忽視的感覺,沒有什麼關係可以禁得起這樣的折騰,丈夫可能為了自保,就會離她越來越遠,於是她再度感覺受傷。她在婚姻中可能會感覺越來越失望,直到有一天,另外一個男人給了她一個燦爛的笑臉,她似乎終於等到了她渴望已久的東西,於是出軌事件就發生了。實際上,那也可能使她陷入另外一個傷害。
婚姻的潛意識過程是一件挺複雜的事,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一看David E.Scharff,M.D.夫婦的書,講得非常清楚,不過對於沒有客體關係理論背景的人來説,讀來可能會有些痛苦。
大部分人都是在家庭中長大的,每一個人也都是帶着各種創傷性體驗長大的。我們內心一個重要的婚姻模版就是我們的父母(或主要養育人),在我們尋找我們的婚姻對象時,我們很容易按照兩種方式去尋找:要麼與父母相似的人(認同),要麼與父母完全不同的人(反向認同)。而這個尋找的過程,其實已經開始了我們修復內在父母形象留給我們的早年創傷的過程。如果處於婚姻中的兩個人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都曾獲得了充分的情感滿足,都發展出了健康的人際能力,那他們的婚姻遇上困難的時候(這是哪一段婚姻都不可避免的),雙方就都會有能力去容納那些破壞性的情感,也有勇氣在與對方的溝通中去共同面對困難,這使他們更有能力面對關係中的焦慮,婚姻關係得以修復,於是也就可能不必在婚姻關係之外尋找滿足。如果面對這個焦慮的能力缺失呢?就會在婚姻中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包括出軌,這也是緩解內在焦慮的一個方式。
網上曾有人説醜女比美女出軌的機會大得多,某種程度上講,這話是對的,因為如果醜女代表的是在成長中獲得的被寵愛體驗少的人,她內在情感的不足會讓她對被寵愛充滿渴望,但事實上她真正獲得寵愛的經驗又不足,所以她在生活中吸引對方滿足自己的能力很少,所以,當她一旦有機會在婚姻外獲得一點點滿足的時候,就有可能奮不顧身的衝上去,有的時候這個奮不顧身背後是完全缺乏現實性判斷的,比如:對方只是對我露了一下笑臉,我卻以為他給了我整個世界。這個缺少現實判斷,恰是這個女人在關係中嚴重創傷之處:無法區分真實的情感和幻想的情感,這也意味着她成長過程中,沒有建立起現實性理解世界的的功能。這個功能的缺失,可能在之後的生活中不斷給她帶來各種問題,這些問題又會讓她更加無法應對,造成更多的功能破壞,婚姻這麼複雜的事情,出問題也就可以理解了。
除了補償情感獲得的不足,出軌這這件事對現存的婚姻關係具有很複雜的心理意義:破壞、攻擊、修補、探索、成熟等等。
假設婚姻中的兩個人,她和他:她從小生活在城裏,是家中的最小的女兒,她的家庭文化有些重男輕女,而她的父母沒有兒子,所以,從小,她就知道如果自己是個男孩子,會讓父母開心得多,她小的時候常常見不到父親,因為父親工作很忙,家裏的一切都是由母親打理的;他生活在農村,後來考上了很好的學校,讀了很高的學位,留在城裏工作,他的父親是家裏最主要的收入創造者,所以他父親在家庭中非常有權威,他的母親很順從,凡事聽他父親的,他有一個大他十幾歲的哥哥,有一個小他一歲的妹妹,他從小就很聽話,讓媽媽很開心。
這看起來是很平常的兩個人,也是很常見的婚姻。這兩個在不同的家庭中長大的人,他們結婚時,也帶着他們各自家庭的文化,各自的成長經驗,各自的內在需求,走到了一起。他們的婚姻中有可能發生什麼呢?婚姻給了他們一個機會讓他們去接近自己的內心深處的情感需要,這個過程,有可能修復他們成長中的創傷體驗,也有可能使他們的創傷嚴重暴發。這個女人生活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而她自己又是最小的女兒,她會承載着多少來自家庭的對她性別的失望?為了對抗這個失望,她可能會發展一些功能,比如讓自己非常能幹,並不比男孩子差,也可能對男性充滿敵意,而父親的缺席,也讓她沒有獲得充分的學習與男性相處的機會,所以,當她進入婚姻時,她可能對自己女性身分的認同,是有些困難的;再來看看這個男人,他的哥哥比他大十幾歲,至少有十幾年的時間,哥哥是父母的寵兒,他的妹妹小一歲,那也意味着,很可能他一生下來不久,媽媽就要去忙着孕育妹妹,所以他在撫養中獲得的來自母親的照顧是不足的,而他的父親在家庭中有着過高的權力,這可能也會使他成為一個“被父親閹割”的兒子,即,他的攻擊性缺失,無法成為獨立的個體,只能屈從於父親的權力,所以他的創造性也是受限的,儘管他擁有很高的學位,所以,他在性別認同方面,可能也存在問題。現在,他們結婚了,在潛意識中,他成為了她那個缺席的父親,對她缺少認可支持與幫助,她成為了他不能給予充分哺育的媽媽,她不能讓他“吃飽”,於是他們兩個人對對方都充滿了失望,都認為對方不合格,他們可能會做各種努力,但他們內部的創傷只要未被理解,他們就會認為是對方傷害了自己。於是,在各種掙扎都無效之後,他們可能會各自探索一些改變的途徑。
她的成長過程中,媽媽可以擔負起整個家庭的責任來,於是她開始認同媽媽,成為非常有能力的那個人,這樣她既向父母證明了女孩子也不比男孩子差,從而緩解早年成長中不被重視的創傷性體驗,也可以幫助自己感覺無依無靠的婚姻也是可以堅持的。他在婚姻中始終感覺沒有被滿足,就像他從一生下來就不得不被斷奶,面對日益有能力的老婆,他可能會選擇另外一個方向:什麼都不幹,只等着老婆來“餵養”,因為他的媽媽不曾滿足他,同時他的無能也證明了他在爸爸面前的角色:你最厲害,而我不行。這個家庭越來越失衡,就是所謂的”女人越來越不像女人,男人越來越不像男人“,他們對這種狀況越來越不滿,但是無力去突破,這個家庭就像是僵死了。如果這種情況一直持續下去,這個婚姻可能會走向死亡。
這時候,如果有人跳出來破壞這個婚姻,比如一方出軌了,那可能也代表了這個人在與死亡抗爭,在努力離開死亡的邊緣,他的這個破壞性行為也有可能激活婚姻中的雙方,現在婚姻不再死寂,而是開始充滿了戰爭,彼此的失望與憤怒在戰爭中開始爆發,這種衝突狀態雖然讓人不爽,但比滑向死亡還是有活力了很多,所以,有時候出軌本身,也是修復的一種努力。
但危機並不那麼容易度過去,他們兩個人關係之所以如此糟糕,是因為他們都在藉助對方來修復自己的創傷 ,如果他們不能明白自己塞給了對方什麼,自己從對方身上感受到的傷害性體驗到底有多少是來自自己的,其實與對方無關,他們就會一直以為是對方傷害了自己,就一直無法真正走上修復之路。這時候他們需要做的,是求助於伴侶治療,請專業人士幫助他們理解在婚姻中的感受及期待,並學會發展建設性的關係。如果他們一直無法理解兩個人的關係中到底在發生什麼,他們就可能一直選用出軌、暴力等等這樣的破壞性的行為來緩解內在壓力,心理學上,管這種現象叫做見諸行動。
作者:菠菜
除了一部分玩家,大部分陷入婚外情的雙方沒有意識到這種關係只是因為找不到自己,培養愛好又不得要領的一種混日子替代品而已。
長久以來為了社會的穩定,對於家庭讚美謳歌的比重都曾經比每個人需要的都大,注意我説的是每個人,現在好點,因為我們終於可以起碼認知一點點不結婚也可以生活的不錯的觀點,而在很長的時間裏,不結婚意味着對社會的背叛,社會會拋棄你,好工作,分房子,交朋友,都基本不可能。
婚姻應得地位被拔的太高,導致了一種普遍的認知錯誤。我們都知道一句話,婚姻是神聖的。好像人結婚了以後就是聖人了,變成父母更是變成了天生正確的統治階級了。這種認知錯誤讓大部分人為了婚姻放棄了自我的需求。你不在是一個自由的人,你要為了家庭做貢獻。你到二十大幾,不管你自己想不想,不做個結婚的人,就不要做人了。。。
由於婚姻目的就是穩定,意味着變成社會穩定組織的一部分,所以會讓你更多的加強與各種血親及狀態相似者的聯繫,比如我們在工作的時候也要考慮家庭和愛人對自己的期待,許多生了孩子的夫妻更多的與老人有依賴,更多的組織親子活動,而與無子女的朋友就疏遠了。。。而血親和狀態相似者很可能三觀和愛好是不合的,所以當你變成社會穩定組織一部分的時候,你的工作可能是乏味而穩定的,你的業餘生活也變成了和一幫人聊聊股票,聊聊孩子了。
乏味的大人。
除非洗腦的非常徹底,否則人的心裏不會失去一種渴望,就是希望知道自己是誰的探索。我不是我名片的抬頭,我不是我父母的孩子,我不是誰的配偶,我只擁有我的大腦和雙手的時候,我是誰?家庭生活大量消耗了這種探索的時間、熱情和精力,為了家庭讓自己面目模糊,但渴望還在,我希望因為我本身的能力得到肯定,這是人無法拒絕的誘惑。
按理説,我們應該通過培養各種愛好,和三觀相似而不是地位或者狀態相似的朋友們在一起來調節自己的心情,愛好和友誼都是趣味性強,有回味且可以增強自信和對自我的認知的生活必要補充,可是遺憾的是,這種補充都需要大量時間,也需要對搭檔的嚴格篩選,同時需要自己強烈的熱情和堅持。。。而許多人家庭生活久了,恰恰喪失了這種時間、能力和熱情,於是與愛好與友誼相比,婚外情的准入門檻實在太低了,只要荷爾蒙稍微起的作用,肉體的合作簡單于靈魂交流太多,新鮮的刺激也完全掩蓋了自身的乏味,這種用户體驗相對於可能得到的不良後果,實在不太虧。
但這個時候,婚外情反而變成了一個人繼續混下去不再探索的理由,不是多了一份自由,而是更多了一份不自由。婚外情的目標(減低自身的乏味)其實也是被提高到他的能力之上,於是這個時候婚外情在遇見矛盾的時候,他們更痛苦,且對自身信心的打擊更大,對生活熱情喪失的更徹底。
我是希望這種打擊應該會慢慢消失,因為婚姻本身就不該再變成人生必須的體驗,而且還非體驗一輩子的事情。如果大家都可以像對待愛好一樣對待婚姻,不要虛無他,也不要神聖他,愛情也好,婚姻也好,都只是人生趣味性的補充,合則聚,不合則散,或者彼此説好規則,開放也好,半封閉也好,全封閉也好,都是自己的自由,那麼不管是婚姻,還是婚外情,都可以有意思許多。不管以什麼形式在一起的兩個人,都多少思考點人是獨立個體,尊重彼此的個性,不要讓對方和自己變成只要有婚姻和婚外情就可以渾渾噩噩過一輩子的可憐人。
作者:芝士就是力量
一個不太奇葩的人,個人情感發展一般會依次經歷這麼幾個階段:
Phase 1:對異性產生與性無關的好奇。
Phase 2:對性產生好奇。
Phase 3:對異性產生與性有關的好感。
Phase 4:對異性產生自以為是愛情其實僅僅是與性有關的好感。
Phase 5:對性產生依賴。
Phase 6:對性習以為常。
Phase 7:知道怎樣去愛一個人。
Phase 8:知道怎樣好好對待一個人。
Phase 9:知道怎樣愛自己。
Phase 10:知道怎樣善待自己。
Phase 11:知道怎樣的感情是既能悦己也能愉悦他人的。
Phase 12:明白自己到底需要怎樣的伴侶。
不同的人經歷每個階段,時間長短各有不同,有的人在很年輕的時候就知道怎樣愛自己,有的人在生命的大部分時間,都在追求讓自己產生依賴的性。
還沒達到Phase 6的人,很容易捲入各種狗血的劈腿事件。
在達到Phase 6之前就結婚的人身上,更容易滋生出破壞力巨大的婚外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