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山地旅遊,創新發展

由 申屠仲舒 發佈於 休閒

山地是一種生活方式,這是山地旅遊發展的背景。人類的生活之地,大體可以分成平原、山地、草原、水濱四大類。在歷史過程中,由於生存和繁衍的自然選擇,人們總是趨近於向平原和水濱聚集,因此山地被長期邊緣化,也造就了山地居民堅韌、平原居民深入、草原居民奔放、水濱居民開放的不同特點。
隨着現代社會的發展,山地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也形成了對平原和水濱居民的巨大吸引力。在世界範圍內,歐洲阿爾卑斯山、北美落基山、南美安第斯山脈、非洲乞力馬扎羅山等都是著名的山地,自然形成了山地聚居生活,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山地文明。
但是,由於生活艱苦、交通不便和信息相對隔絕,山地文明形成多樣化特點:一是形態多樣化;二是歷史延續性;三是對自然的敬畏;四是對宗教的本能;五是對外來人的親近。這些正是現代社會生活的短缺要素,從而引發市場的興趣。
全世界與山地關係最密切的還是中國。中國山地包括高原和丘陵在內,約有666萬平方公里,佔大陸國土總面積的69.4%,由此形成了世界上最豐富的山地景觀,也構成了民族文化的成長環境。
從生活方式角度來看,農業文明的時候,聚集在平原,生活方式基本上是謀生。到了工業化時期,工業文明聚集在沿海,沿海的生活方式謀求的是發展。到了後工業化的時期,進入生態文明,所以要聚集到山地。創造一種幸福的生活方式,才是山地旅遊的未來。
世界近代旅遊的成長背景是工業化的發展,因此世界山地旅遊自然是從歐洲起步,擴展到北美,進而推演到世界。但是,由於山地的形態有所不同,旅遊方式也各有千秋。
歐洲以阿爾卑斯山為主體,主要形成以山地徒步和滑雪的旅遊方式,進一步升級為小鎮模式。尤其是法國、奧地利這些國家,都是依託於阿爾卑斯山,更依託於滑雪產業。
北美則是山地度假和峽谷探秘的結合,大規模的户外運動成為主流,也引導了全世界的山地旅遊,總體形成了資源多樣化、產品多樣化的狀態。
就全世界的山地旅遊來説,歐洲、北美是兩個主導模式,但是中國完全可以形成第三種模式。
隨着科學技術的升級,人類的活動能力極度擴張,活動範圍無遠弗屆,上天入海已經不是新鮮事情。但是,容納大規模旅遊客流的領域畢竟不是這些產品,尤其是休閒度假的剛性需求,迫切需要開拓新的領域,山地旅遊被市場推向了前台。
從旅遊角度看,中國山地形成了形態多樣、景觀豐富、民俗特色的多樣化特徵,使得中國山地旅遊有可能走在世界前列,至少應該是三足鼎立的局面:歐洲模式、北美模式、中國模式。
從中國市場情況來看,2019年,中國旅遊總人數超過60億人次,構成了海量特徵。任何一個小的相對數,在市場上都是一個巨大的絕對數,這是中國旅遊市場的一個突出特徵。
其中,度假需求已經變成剛性需求,由於傳統資源不足,度假產品短缺,使中國人的度假需求外溢,東南亞已經成為中國人的主要度假地,這些年開始向全世界擴展。
但今年由於疫情暴發,導致大規模出國休閒度假、商務旅遊的人們無法出行,旅遊消費開始往回轉。中央又提內循環、大循環、雙循環,對中國山地旅遊來發展則是一個重大的機會。
另一方面,則是供給發展。重要的動向是一些成規模的山地旅遊區開始興起。以莫干山為代表的項目羣,則成為另一類新品,強化山居生活感受,突出精緻和文化特色。全國各地山村山莊風起雲湧,成為城市居民休閒避暑的好去處,較之平原型的農家樂,環境更好、特色更強。
客觀來講,山地旅遊的提升,面臨着一系列的困難:
一是交通不便,除了少數城郊型山區,大部分地方都涉及交通問題。
二是其他基礎設施不足。其中有人口少、不值得大規模完善基礎設施的因素,也有市場不足的因素。
三是季節性制約。如果一年只能經營幾個月或半年,山地旅遊發展顯然困難。
四是實際運作。山的品牌一般都大,落實到具體項目上則難以把握。
五是投資回報。只靠市場化投資,成功的只是少數,政府必須發力。
要想打造好山地旅遊:
首先是長短相較。哪裏發展旅遊都有長處和短處,需要客觀認識,全面分析。既不能妄自尊大,也不宜妄自菲薄。
其次,揚長避短。按照國際經驗,一是大中小結合、高中低結合。二是突出重點,形成聚集,切忌全面開花。三是以點帶面,而不能以傳統觀光方式強化旅遊線。所以,大中小結合、高中低結合形成一個羣落式、生態化的發展。現在,一方面在倡導高質量發展,但高質量需要高成本,卻又強調控制價格,山地旅遊不是社會事業,而是企業,企業就得遵從客觀規律。另一方面,如果政府和媒體越強化這種觀點,則很有可能將部分消費者培養成免費是理所應當的惡習。
第三,化短為長。換個角度、換個思路,短處就是長處,交通不便做高端,季節轉換是吸引力,生活方式是根本。
第四,複合型發展、綜合性推進。山嶽旅遊不能簡單地把它當作一個觀光山來看待,山的複合性越強,就意味着文化內容越豐富、商業模式越強,但同時也需要處理好六個關係:第一山與水,山無水不秀,水無山不幽;第二是山與樹,環境的綠化和美化;第三是山與溝,山出品牌,溝落實地;第四是山與路,需要客人走的路一步也不能少,不需要客人走的路一步也不能多。第五就是山與神。山地民族和山地民族的信仰都要尊重,而且要把這種信仰挖掘成一種文化,一種精神來進一步提升。第六就是山與民。山地旅遊裏面,外來人和原住民也有一個二元結構。外來人是一種強勢文化,尤其是消費文化的強勢。但更應該思考的是,如何把當地文化實現商業化,讓當地老百姓覺得自己的文化值得傳承。
現在,90後、00後對旅遊體驗感追求越來越多,山地旅遊應該在“撒野項目”上下更多功夫,讓大家能夠參與競賽追逐,在玩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體會競賽的成就感。同時,修索道是對環境影響最小的、效益最大的、客人滿意最高的選擇,應加以提倡,但修索道的位置、方式都需要講究。
山地旅遊首先是以生活方式為出發點,最終要落到享受生活。做山地旅遊要把這些事情一步一步做下來,一是“五看”:想看、可看、好看、耐看、回頭看。二是“五可”:可進入、可停留、可欣賞、可享受、可回味。三是“五個度”:差異度、文化度、舒適度、方便度、幸福度。四是“五個力”:視覺震撼力、歷史穿透力、文化吸引力、生活沁潤力、快樂激盪力。
來源:社科院旅遊研究中心
本期編輯:馬方波
責任編輯:周靜
審 核:韓益民
投稿郵箱:cjzly@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