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考古隊長解密兵馬俑發掘秘事

修建秦陵的工匠曾在俑坑裏吃烤肉!

洗土尋寶卻發現了“接骨木”!

被譽為是“世界的第八大奇蹟”,並不是秦始皇當時的最愛!

創立皇帝制度,在中央實施三公九卿制,地方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統一文字、貨幣和度量衡等,北擊匈奴,南服百越,修築萬里長城,奠定了今日中國版圖的基本格局,把中國推向了大一統時代......創下了如此豐功偉績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在他死後卻為後人留下了數不清的驚天謎團。

有人説,假如沒有那幾個挖井的農民就不會發現震驚世界的兵馬俑。然而,真正讓秦兵馬俑成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卻是那些在塵與土之間,用耐心與細緻的磨礪,一點點發掘,拼合歷史的秦陵考古者。在2009-2011年期間,考古專家許衞紅親歷了兵馬俑一號坑的第三次發掘。近日,有她所著的《説説秦俑那些事》一書由三秦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4月23日,本報記者專訪了曾擔任秦兵馬俑考古發掘領隊的女考古隊隊長許衞紅,獨家披露了兵馬俑考古發掘背後諸多鮮為人知的秘密。

兵馬俑不是秦始皇的最愛

記者:秦始皇陵地下文物與遺址往往帶給人們意想不到的驚喜。1974年3月,隨着兵馬俑的發現,考古工作者進駐秦始皇陵展開科學的發掘工作,一大批重要的陵園遺蹟得到發現。秦兵馬俑也被譽為“20世紀考古史上最偉大的發現之一”,於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享有“世界第八大奇蹟”的美譽,那麼,它是秦陵最大的陪葬坑嗎?

許衞紅:兵馬俑儘管已被譽為是“世界的第八大奇蹟”,卻不是秦始皇當時的最愛。最愛的東西,當然要儘量安排在近身處,如地宮之內各層台階上的各類陪葬坑。

秦陵地宮中有許多寶貝,奇器珍怪“藏滿”了。麗山園內,更是“滿藏”了。藏,埋起來的意思。目前發現的陪葬坑近180座,按由內而外排座,有四層次:地宮之內各層台階上、封土內及地宮外封土下、內城之間、陵園之外。四個層次反映了陪葬坑與秦始皇的親疏遠近關係,兵馬俑坑屬於陵園外最外層的埋藏,離主人有約1695米,距離陵園的外城牆1225米。所以,在秦始皇陵園全局中,兵馬俑陪葬坑不是老大。

女考古隊長解密兵馬俑發掘秘事

記者:樂府是皇家慶典和祭祀時管音樂的官署,無論是慶典還是祭祀,飲酒與奏樂往往一起進行。而秦始皇陵禮儀性建築遺址中的最重要寶器,首推樂府鍾。

許衞紅:這件意外得到、轉而又從博物館展櫃中不翼而飛、再又從香港藏家手中收回的秦代錯金銀樂府鍾,現為秦始皇陵博物院的頂級藏品。1976年袁仲一先生春節值班,沿陵區散步時無意間看見土崖邊有個“指甲蓋”大小的綠光,一扣,寶貝。樂府鍾通高13釐米,小巧玲瓏,工藝精美。鐘上不同紋飾相間排列,相互襯托,外型精美。鐘體有調音帶四條,帶上發現銼痕數道,表明當時已經進行了調音。1982年著名音樂家呂驥先生敲響了樂府鍾兩千年來的第一聲,並鑑定它的音調為c調,音質清脆悦耳,音準度也很高。

洗土尋寶 發現“接骨木”

記者:人們把考古叫作“挖土”,可是,你們不僅“挖土”,還“洗土”。許衞紅:工作開展以後,我馬上聯繫公安、後勤部門,請求幫忙從一號坑大廳外北環道西端接道水管、壘矮牆。“洗土?”師傅弄不明白我要幹嘛。“坑裏挖出的土,要挑選一些,洗洗,找找秦代的麥粒”。找找秦代的麥粒,是一句半開玩笑半當真的話。尋找秦代植物遺骸,是本次發掘洗土的目的之一,專業名是植物考古浮選,浮選本來是指漂浮選礦,考古研究中為了提取古代植物遺骸,也用浮選。通過浮選,找到遺址中炭化的植物遺骸,研究當時人們種什麼莊稼,荒地上長什麼草,山上有什麼樹。依靠這種方法,越來越多的遺址中發現了炭化麥粒,陝西人愛吃麪,麪條像褲帶,各式麪食離不開小麥。

挖水池子“洗土”尋寶,可場景估計您一定沒見過

根據對岐山周原王家嘴地點土樣的浮選 ,農作物除了穀子、黍子、稻、大豆外,就有小麥,時代最晚距今三千多年。陝西境內浮選出的小麥顆粒,目前僅此一例。

記者:找到秦代的麥粒了嗎?

許衞紅:沒有找到麥粒,卻找到了田紫草、接骨木。田紫草,紫草科紫草屬的植物,一年生草本,見於低山草坡、丘陵或田邊,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接骨木屬忍冬科接骨木屬,又叫滿天星,有接骨續筋、活血止痛、祛風利濕的藥效。生於山坡或叢林中,在歐洲被稱為是“有利有弊的女巫植物”。後來女兒告訴我説:《哈利波特》書中的死亡聖器之一的老魔杖,就是接骨木。

修陵工匠曾在俑坑裏吃烤肉

記者:兵馬俑的很多發現都出乎意料,據説在用坑裏發現了一把“鑰匙”,這是怎麼回事?許衞紅:“鑰匙”的事兒我記得清楚。2010年3月25日星期四,北部發掘點的工人喊起來,“你快來看看,這出來一把鑰匙!”我過去仔細一看,它不是鑰匙,是一件削刀的柄,銀質,環狀,與刀體連接處斷裂,繼續剔除上層覆蓋的黃土,鐵質刀體出現了,總體形狀環首,直背,直刃,通體殘長19釐米、寬0.6釐米,含銀85.57%左右,打副耳環足夠啦(笑)。不遠處同層位上,還有一塊動物骨骸和另外一把鐵削刀。骨骸殘長18釐米左右,為較大型動物肢骨殘段,褐色。兩件削刀和動物殘骨,都出土在俑坑填土層中,是修造俑坑的工匠們留下的遺留物。

看!像不像一把鑰匙

清理後發現,“鑰匙”原來是一把銀柄的削刀

有可能是工匠們吃肉拉下的,俑坑修建閒暇之餘,吃吃烤肉,可不是一般“驪山徒”可以乾的事啊。1996年二號坑西北角類似的遺蹟也有發現,幾塊磚圍放着一堆炭跡,炭灰裏有小動物的肢骨。

記者:不是説,修建秦陵的人都是刑徒嗎,身上還可以帶刀?

許衞紅:這刀是小工具,也是裝飾品,就像你鑰匙串上的指甲刀。再説哪有那麼多刑徒。《史記》上説,發動隱宮、徒、刑者七十餘萬人,分別參加阿房宮和陵園修建。徒和刑者是並列稱呼,説明是兩類人。徒是服徭役的平頭百姓,漢代才開始稱罪犯為徒。很多人都以為“驪山徒”是刑徒,這是用兩漢史料解説秦制的一個誤會。秦律所稱之“徒”均指“徭役”,並非罪犯。

記者:有學者認為,原則上,兵馬俑坑建築選材應該非常嚴格,每一根木頭都是經精挑細選之後,多次加工而成,而實際上,俑坑中發掘的棚木卻有一些並未完全取掉枝叉而是“滿身帶刺”。為何大老遠地從蜀、荊地區運來的木頭,不加修整就用在坑內,令人不可思議?許衞紅:是我們把簡單的事情想複雜了。修築宮殿和陵園建築這些重要的地上建築還有寢殿,可能使用的從蜀、荊運來的木材,要修整枝杈使用用良材。而兵馬俑,不是秦始皇的最愛,不過是一羣賣力的子民而已,身份不高,所以用材上也比較粗糙,住“安居房”,合情合理。

發掘彩繪 “刀下留情”

記者:秦俑身上使用的各種顏料:如生漆、硃砂、赭石、石青、石綠、中國紫、骨白等的化學成分、製成方法及其在秦俑身上的施色部位,這些顏料多為天然礦物質材料。其中,中國紫和鉛白、鉛丹均被認為是人工製造的。那麼,這些彌足珍貴而又極度脆弱的彩繪又是如何發掘出來的?

許衞紅:由於建築坍塌,上層填土及千年以來形成的淤泥,重重塌壓在陶俑、陶馬殘片的表面。失去膠質粘附力的彩繪,大部分反貼在填土及淤泥的表面,形成與土結合緊密地印痕。怎麼才能大限度地留住陶俑表面的彩繪,使彩繪在清理的時候不被“沾”下去,操作的原則必須是“刀下留情”。

女考古隊長解密兵馬俑發掘秘事

清理用的工具全是醫用器械。有各種型號、各種規格的手術刀,藥用棉籤、脱脂藥棉。刀片有圓刀、彎刀及三角刀等,先是請後勤部採買了12號刀片、7號刀柄,很適合土層較厚區域的開展深部割切,後來又換成4號刀柄與20號手術刀片配合使用,用於土層薄的區域開展淺部割切。儘管總錢數不多,三年間持續的採買,採購員成了醫藥器材店的熟客。

發掘有時需要的工具千奇百怪,工人白建設擅長車、鉗,略懂機械製作,經常發明一些小設計,繪出草圖交給後勤置辦,給採購員帶來不小的工作量。他説:“你那兒需要的東西,市場上多半沒有現成的”。相比之下,手術刀就是型號繁雜,不難買。

説實話,觀眾很難看到清理彩繪的全部細節。2010年4月2日,正在清理的十過洞24號陶俑,下半身的顏色非常棒。工作面狹窄,四人從進入工作面就雙膝跪地,二個多小時沒歇口氣,喝口水。與此同時,欄杆外一陣喧囂,一位導遊嘮嘮叨叨反覆給觀眾敍説:“幾個月現場都沒啥變化,磨洋工,看着人都着急”、“老鼠打洞都比他們的效率高”、“他們每天就幹一點,挖出的土都不夠塞牙縫”。

這樣的話,讓蹲得腿麻的師傅們情何以堪!

考古筆記不是《盜墓筆記》

記者:有部小説很火,名字叫《盜墓筆記》,考古人可以説是穿越時空,在和古人對話,在平時的考古發掘中你們也會記筆記,能透露一些秘密嗎?

許衞紅:(笑)秘密,一定是《盜墓筆記》看多了。考古筆記,是工作人員每天必做的功課,戲稱“課堂作業”。內容一般包括日期、天氣、參加工作的人員,主要工作等內容,最後還要有一些初步的分析,格式要求圖文並茂,有文字,附簡圖。2010年對新工人現場培訓,為了便於掌握,把日記要表達的內容總結為7個問號:何時?在哪?誰?幹了啥?怎麼幹的?結果是啥?説明了啥?

文如其人,日記也是如此。同伴們的日記,有的從格式到內容,嚴謹、規整,足見科班功底;有的草根平民化,讀起來通俗易懂,如嘮家常,用詞詼諧,所附草圖令人捧腹;有的日記簡明扼要,附圖適量,有很好的檢索功能;有的日記,有點無面,有骨頭沒肉,枝末細節全被忽視。

考古發掘日記,不算業務成績,難登大雅之堂。一年裏,寫幾十萬字的日記,年底總結會上沒有發表論文,業務成績仍然為零。

隨着考古學普及教育的開展,已有越來越多的發掘日記得以公開發表,這對復原整個發掘過程,真實體現工作人員的喜怒哀樂,展示考古工作鮮活、真實地面貌,尤其是拉近公眾與考古工作者的距離,多有裨益。新一代的領隊也選擇把日記網絡上傳,供公眾雅俗共賞。發掘日記變成鉛字,就可以算業務成績,“撰寫文字XXX萬”,了不起,可以參加職稱評審了。文/三秦都市報記者 趙爭耀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927 字。

轉載請註明: 女考古隊長解密兵馬俑發掘秘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