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甘南之甘南歷史

第一章

《甘南紀事》是楊顯惠命運三部曲之一,對於一個作家來説,不管其作品以何種題材、何種形式呈現,只要關照現實、觸動心靈、引人思考,便有足夠價值。《甘南紀事》以發生在普通人物身上的故事為基線,兼帶對當地風土民情和自然風貌的描繪,突出特徵就是神奇、美麗和傳奇。正如,楊顯惠在後記中描述的:“走遍了甘南之後,發現甘南的風光最美,那裏有世界草原研究專家公認的亞洲第一牧場——瑪曲草原,人稱“六大神山”之一的阿尼瑪沁雪山,夏河縣拉卜楞寺的建築面積比西藏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和扎什倫布寺都要大,它的豪華,寺中高僧大德之多之眾,就全國來講,也極為罕見。雲南石林天下知,但與迭部縣扎尕梁的石林相比,就是小巫見大巫了,九寨溝國家森林公園與迭部溝的山水相比也就是一個盆景……”

對於我這樣生於平原、長於平原的人來説,在文學作品中看到這種描述,嚮往之情是迅速而猛烈的。而在查找攻略、熟悉線路、瞭解甘南的過程中,那種山高路遠、交通不便、充滿危險但又令人震撼的推介,更加堅定了我的決心。

對於甘南這個名字,可以有多重理解。就地理位置而言,它處於甘肅西南部,是甘肅、青海、四川三省交界處,甘肅在地圖上是狹長的一塊,説在甘肅南部也可以。另一層意思,則是指甘南藏族自治州這個行政區域所轄地域,這是我國十個藏族自治州之一。在我國,除西藏之外,在雲南、四川、甘肅和青海也有藏民聚居地。這些藏區,劃分為十個藏族自治州,四川2個,分別是甘孜、阿壩,雲南1個是迪慶,甘肅1個是甘南,青海6個,分別是玉樹、海南、黃南、海北、果洛以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雖然稱謂上是藏族自治州,實際是以藏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區。一個很明顯的特徵,自蘭州駕車西行,一路上就有很多清真寺,規模大小有別,建築風格一致,至少在這一帶,應主要是回族聚居區。現在的甘南,也有回族、土族、撒拉、東鄉等一些少數民族。

初識甘南之甘南歷史

第一節 甘南歷史

甘南的歷史淵源很深,遠不是我們今天以為的,從沿海發達地區來到一個封閉落後的地方。從遠古時代開始,甘南就是重要的人口聚居區、繁衍地。

遠古傳説時代,我國西部居住着被稱為“戎”的部落,以狩獵為主要生活來源。這是中華大地上最古老的民族羣體,最早在甘青之交的黃河上游,以及渭水上游繁衍生息,後來便四方遷移。遷至中原的,成為炎帝族,姓“姜”,而“姜”與“羌”在甲骨文中本屬一字,姜即羌族好姓,可見炎帝族本是“戎”的一個分支,後來炎帝與黃帝共同打敗蚩尤,統一了中原,逐步形成了華夏族,也就是漢族。向西南遷移,則形成吐蕃等藏族羣體,還有留居甘青高原的,發展成為諸羌。從這個角度説,羌族和現在的漢族,都是起源於“戎”。

甘南地區主要生活着諸羌。自秦至西漢,雙方攻伐不斷。到了東漢後期,羣雄割據,這片區域進入了吐谷渾統治時期。這個吐谷渾是慕容鮮卑的一個分支,他們與當地的羌族不斷融合,建立了以鮮卑人為統治階層的政權。鮮卑族歷史上也曾輝煌過,主要在東漢後期,鮮卑族取代了漢時之匈奴,成為北方豪強。而鮮卑族本身又分為三大部落,分別是北鮮卑,又稱拓跋鮮卑,主要區域在今外蒙和西伯利亞一帶,這支鮮卑建立了北魏,佔據了長江以北的中原地區,但也因自身南遷,導致了後來部落柔然的崛起,加速了鮮卑退出歷史舞台。另外一支是西鮮卑,又稱慕容鮮卑,大體以陝西境為界,西為慕容,東為東鮮卑,也就是宇文鮮卑。

初識甘南之甘南歷史

隋末唐初,歷史版圖再次發生變化。吐蕃國在松贊干布領導下,統一了青藏高原,並擴展到吐谷渾境和四川西部。貞觀八年,松贊干布朝貢於唐,俯首稱臣,隨着文成公主、金成公主入藏,甘南一帶被唐王朝賜予吐蕃,作為公主“沐浴之地”。自此,藏民與當地的羌、鮮卑、党項等不斷融合並發展至今。

論數起來,包括漢族在內,大體都是由“戎”延伸而來。本是同根同源,相互攻伐,帶來苦難的同時,也在加速融合。除了歷史沿革,這裏還有兩大特點,在政治上,要看一下藏區特有的土司制度,在經濟上,要看一下茶馬古道。

土司制度,最早接觸到是阿來的《塵埃落定》,故事講的也是藏區土司,但這一制度並不是藏民特例,源頭也是中原政治。唐宋時期為了加強對西南邊陲統治,採用了羈縻制度,羈為馬洛頭,意在軍事政治上加以控制,縻為牛靷,意在經濟物質上予以安撫,實質是少數民族臣服於中原王朝前提下,基本保持其原有的社會組織結構和管理機制,任用當地少數民族頭領或德高望重者為地方官吏,除定期向中央朝貢外,一切地方事務均由他們管理。“土司”實際上是一種官員的稱謂,但與普通官員相比,又有很大不同。比如,職位世襲、擁有較大行政權以及私人武裝,等。

甘南地區較有影響力的土司是卓尼土司,管轄着3萬多平方公里、近10萬人口。土司承襲規定,兄為土司,弟為寺主,遇獨生則身兼兩職,缺嗣則在家族中按序承襲。土司衙門下也有嚴密的內部組織,有“紅筆師爺”“房科”(辦公室),下設頭目二人,掌管軍政大權,卓尼藏民歷來不給國家交糧納税,只給土司進貢納糧,土司在他們心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境內所有土地都是土司的,分為“兵馬田地”和寺院“僧田”,藏民只是租種,死後要歸還。土司衙門擁有獨立司法權,對殺人者可以“付命價”,打死男人賠命價五百串,打死女人則是三百串。由此可見,底層羣眾地位之低微。這一做法對藏民影響深遠,在《甘南紀事》中也有對此的描述。即使建國之後,當地藏民在出了人命官司之後,往往以付出金錢來作了結。與卓尼土司關係最緊密的寺院是卓尼縣的卓尼禪定寺,始建於元朝初年,在拉卜楞寺之前,是甘南最大的寺院。寺院統治也是這一地區特有的一種政治制度。

初識甘南之甘南歷史

從經濟視角看,甘南地區也有農牧之分,農區主要種植糧食,以青稞為主。牧區則是牛羊,還有農林兼營區,包括各種木材和菌類。這裏也有久負盛名的“茶、馬”交易,併成為甘南與內地貿易往來的主要形式,藏族人喜食牛羊肉,為平衡身體酸鹼性,千百年傳下來的飲食習慣中就有鹼性的奶茶。奶茶做法各異,但都離不了一樣,就是磚茶。磚茶又稱蒸壓茶,外形像磚一樣的茶葉,以茶葉、茶莖、茶末壓制而成,最早起源於湖北,與奶、肉並列,是西北各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被譽為“中國古絲綢之路上神秘之茶,西北少數民族生命之茶”。這裏的人們需要茶,但卻不產茶,於是就有始於唐宋的以茶換馬的交易,主要特徵是官方主導,開闢專門地方,官方定價進行交易,這也是影響甘南地區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在夏河桑科草原的一家飯店品嚐了奶茶,喝起來味道濃郁,自帶香氣,從口感、味道上並不牴觸,後來在迭部賽銀酒店又品嚐了酥油茶,把一小塊酥油放置玻璃杯具滿載的奶茶中,輕輕加以攪拌,立即就由白色變成黃燦燦的顏色,非常美觀,形色味俱佳。

歷史上形成的政治制度、經濟形式,仍然深深影響着這裏的人民,在迭部縣扎尕那,我遇到這樣一個情景,五六個年輕喇嘛從寺廟結隊走出,路邊一個年輕婦女,帶着幾個孩子,遠遠看到,就在路邊停下,早早地鞠躬等候,上身與腰部腿部幾乎成為直角。等到喇嘛過去,才和孩子起身前行。後來,從山上下來,遇到了編藏族頭繩的一家3代,奶奶、媽媽和女兒,奶奶在編繩時,需要低下身子,只見她也是不自覺地就把腰身放平,以與腿接近90度的姿勢來編繩,這種禮儀已經深入到他們的生活習慣之中,而背後是強大的宗教政治力量。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29 字。

轉載請註明: 初識甘南之甘南歷史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