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甘南之甘南历史

第一章

《甘南纪事》是杨显惠命运三部曲之一,对于一个作家来说,不管其作品以何种题材、何种形式呈现,只要关照现实、触动心灵、引人思考,便有足够价值。《甘南纪事》以发生在普通人物身上的故事为基线,兼带对当地风土民情和自然风貌的描绘,突出特征就是神奇、美丽和传奇。正如,杨显惠在后记中描述的:“走遍了甘南之后,发现甘南的风光最美,那里有世界草原研究专家公认的亚洲第一牧场——玛曲草原,人称“六大神山”之一的阿尼玛沁雪山,夏河县拉卜楞寺的建筑面积比西藏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和扎什伦布寺都要大,它的豪华,寺中高僧大德之多之众,就全国来讲,也极为罕见。云南石林天下知,但与迭部县扎尕梁的石林相比,就是小巫见大巫了,九寨沟国家森林公园与迭部沟的山水相比也就是一个盆景……”

对于我这样生于平原、长于平原的人来说,在文学作品中看到这种描述,向往之情是迅速而猛烈的。而在查找攻略、熟悉线路、了解甘南的过程中,那种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充满危险但又令人震撼的推介,更加坚定了我的决心。

对于甘南这个名字,可以有多重理解。就地理位置而言,它处于甘肃西南部,是甘肃、青海、四川三省交界处,甘肃在地图上是狭长的一块,说在甘肃南部也可以。另一层意思,则是指甘南藏族自治州这个行政区域所辖地域,这是我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在我国,除西藏之外,在云南、四川、甘肃和青海也有藏民聚居地。这些藏区,划分为十个藏族自治州,四川2个,分别是甘孜、阿坝,云南1个是迪庆,甘肃1个是甘南,青海6个,分别是玉树、海南、黄南、海北、果洛以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虽然称谓上是藏族自治州,实际是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一个很明显的特征,自兰州驾车西行,一路上就有很多清真寺,规模大小有别,建筑风格一致,至少在这一带,应主要是回族聚居区。现在的甘南,也有回族、土族、撒拉、东乡等一些少数民族。

初识甘南之甘南历史

第一节 甘南历史

甘南的历史渊源很深,远不是我们今天以为的,从沿海发达地区来到一个封闭落后的地方。从远古时代开始,甘南就是重要的人口聚居区、繁衍地。

远古传说时代,我国西部居住着被称为“戎”的部落,以狩猎为主要生活来源。这是中华大地上最古老的民族群体,最早在甘青之交的黄河上游,以及渭水上游繁衍生息,后来便四方迁移。迁至中原的,成为炎帝族,姓“姜”,而“姜”与“羌”在甲骨文中本属一字,姜即羌族好姓,可见炎帝族本是“戎”的一个分支,后来炎帝与黄帝共同打败蚩尤,统一了中原,逐步形成了华夏族,也就是汉族。向西南迁移,则形成吐蕃等藏族群体,还有留居甘青高原的,发展成为诸羌。从这个角度说,羌族和现在的汉族,都是起源于“戎”。

甘南地区主要生活着诸羌。自秦至西汉,双方攻伐不断。到了东汉后期,群雄割据,这片区域进入了吐谷浑统治时期。这个吐谷浑是慕容鲜卑的一个分支,他们与当地的羌族不断融合,建立了以鲜卑人为统治阶层的政权。鲜卑族历史上也曾辉煌过,主要在东汉后期,鲜卑族取代了汉时之匈奴,成为北方豪强。而鲜卑族本身又分为三大部落,分别是北鲜卑,又称拓跋鲜卑,主要区域在今外蒙和西伯利亚一带,这支鲜卑建立了北魏,占据了长江以北的中原地区,但也因自身南迁,导致了后来部落柔然的崛起,加速了鲜卑退出历史舞台。另外一支是西鲜卑,又称慕容鲜卑,大体以陕西境为界,西为慕容,东为东鲜卑,也就是宇文鲜卑。

初识甘南之甘南历史

隋末唐初,历史版图再次发生变化。吐蕃国在松赞干布领导下,统一了青藏高原,并扩展到吐谷浑境和四川西部。贞观八年,松赞干布朝贡于唐,俯首称臣,随着文成公主、金成公主入藏,甘南一带被唐王朝赐予吐蕃,作为公主“沐浴之地”。自此,藏民与当地的羌、鲜卑、党项等不断融合并发展至今。

论数起来,包括汉族在内,大体都是由“戎”延伸而来。本是同根同源,相互攻伐,带来苦难的同时,也在加速融合。除了历史沿革,这里还有两大特点,在政治上,要看一下藏区特有的土司制度,在经济上,要看一下茶马古道。

土司制度,最早接触到是阿来的《尘埃落定》,故事讲的也是藏区土司,但这一制度并不是藏民特例,源头也是中原政治。唐宋时期为了加强对西南边陲统治,采用了羁縻制度,羁为马洛头,意在军事政治上加以控制,縻为牛靷,意在经济物质上予以安抚,实质是少数民族臣服于中原王朝前提下,基本保持其原有的社会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任用当地少数民族头领或德高望重者为地方官吏,除定期向中央朝贡外,一切地方事务均由他们管理。“土司”实际上是一种官员的称谓,但与普通官员相比,又有很大不同。比如,职位世袭、拥有较大行政权以及私人武装,等。

甘南地区较有影响力的土司是卓尼土司,管辖着3万多平方公里、近10万人口。土司承袭规定,兄为土司,弟为寺主,遇独生则身兼两职,缺嗣则在家族中按序承袭。土司衙门下也有严密的内部组织,有“红笔师爷”“房科”(办公室),下设头目二人,掌管军政大权,卓尼藏民历来不给国家交粮纳税,只给土司进贡纳粮,土司在他们心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境内所有土地都是土司的,分为“兵马田地”和寺院“僧田”,藏民只是租种,死后要归还。土司衙门拥有独立司法权,对杀人者可以“付命价”,打死男人赔命价五百串,打死女人则是三百串。由此可见,底层群众地位之低微。这一做法对藏民影响深远,在《甘南纪事》中也有对此的描述。即使建国之后,当地藏民在出了人命官司之后,往往以付出金钱来作了结。与卓尼土司关系最紧密的寺院是卓尼县的卓尼禅定寺,始建于元朝初年,在拉卜楞寺之前,是甘南最大的寺院。寺院统治也是这一地区特有的一种政治制度。

初识甘南之甘南历史

从经济视角看,甘南地区也有农牧之分,农区主要种植粮食,以青稞为主。牧区则是牛羊,还有农林兼营区,包括各种木材和菌类。这里也有久负盛名的“茶、马”交易,并成为甘南与内地贸易往来的主要形式,藏族人喜食牛羊肉,为平衡身体酸碱性,千百年传下来的饮食习惯中就有碱性的奶茶。奶茶做法各异,但都离不了一样,就是砖茶。砖茶又称蒸压茶,外形像砖一样的茶叶,以茶叶、茶茎、茶末压制而成,最早起源于湖北,与奶、肉并列,是西北各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被誉为“中国古丝绸之路上神秘之茶,西北少数民族生命之茶”。这里的人们需要茶,但却不产茶,于是就有始于唐宋的以茶换马的交易,主要特征是官方主导,开辟专门地方,官方定价进行交易,这也是影响甘南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在夏河桑科草原的一家饭店品尝了奶茶,喝起来味道浓郁,自带香气,从口感、味道上并不抵触,后来在迭部赛银酒店又品尝了酥油茶,把一小块酥油放置玻璃杯具满载的奶茶中,轻轻加以搅拌,立即就由白色变成黄灿灿的颜色,非常美观,形色味俱佳。

历史上形成的政治制度、经济形式,仍然深深影响着这里的人民,在迭部县扎尕那,我遇到这样一个情景,五六个年轻喇嘛从寺庙结队走出,路边一个年轻妇女,带着几个孩子,远远看到,就在路边停下,早早地鞠躬等候,上身与腰部腿部几乎成为直角。等到喇嘛过去,才和孩子起身前行。后来,从山上下来,遇到了编藏族头绳的一家3代,奶奶、妈妈和女儿,奶奶在编绳时,需要低下身子,只见她也是不自觉地就把腰身放平,以与腿接近90度的姿势来编绳,这种礼仪已经深入到他们的生活习惯之中,而背后是强大的宗教政治力量。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929 字。

转载请注明: 初识甘南之甘南历史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