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疫情發佈會,教委相關同志到場,不少人説“神獸”專場來了。當然,這不是從昨天開始的。曾幾何時,開學就被叫做“神獸歸籠”,放假自然就叫做“神獸出籠”。這樣的稱呼,充分體現了“每況愈下”四個字的含義。
圖源:東方IC
記得我小時候,我被叫做“祖國的花朵”。有一部老電影叫《祖國的花朵》,有一首經典兒歌叫《祖國的花朵》,還有一首叫做《娃哈哈》的填詞歌曲,説“我們的祖國是花園,花園裏花朵真鮮豔”——我記得小時候唱起來的時候,還真是覺得自己像花朵一樣,有着幸福而美好的未來。不管怎樣,“祖國的花朵”幾十年來都是孩子的代名詞,出現在人們的習慣用語中。
近些年來,“熊孩子”忽然開始出現在人們的口中。“熊孩子”,原意大概是指那些愣頭愣腦、傻頭傻腦,幹傻事甚至惡作劇,令人哭笑不得的孩子。漸漸的,似乎也不僅僅是負面稱呼了,其使用語境逐漸外溢開來,在人們日常使用中,幾乎可以指代大部分的孩子。加一個“熊”字,似乎很能體現人們無可奈何、愛恨交加的情感。
互聯網傳播年代,來得快也去得快,最近,“熊孩子”好像也走熊了,取而代之的是“神獸”。據百度説,是因為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不少孩子在家上網課。這些孩子活潑可愛,但許多人調皮搗蛋,出格之事時有發生。他們在家學習,沒有教師監管,家長不得不與之鬥智鬥勇,使出各種招數,猶如跟“神獸”相鬥。
這彷彿是對孩子稱呼的三部曲,從可愛的花朵,到雖然冠以“熊”但至少還是孩子,再到離人而入“獸”。沒有調查過孩子們是否喜歡大人這樣稱呼他們,所以不敢斷言究竟是“花”好,還是“熊”好,亦或“獸”好。但總覺得,被叫做花,大約總是努力想要向花的美好靠攏的;被叫做“熊”,則是否會心理暗示“熊”一點也無所謂;而被稱為“獸”了,哪怕“獸”而“神”之,是否會更加無所顧忌?
可能我是多慮了。不過,孩子應該總是相似的,不會突然異變或者突變。幾十年前,也肯定有調皮搗蛋的孩子,但那也是花朵吧,花朵自然也不是隻有一種,不是嗎?
吳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