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泉州9月6日電 (孫虹 吳冠標)“州南有海浩無窮,每歲造舟通異域。”北宋謝履的《泉南歌》道出了彼時福建泉州造船業的發達及其在海上交通的作用。
作為中國第56項世界遺產,“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不僅記錄了中華農業文明與世界海洋商業文明間的互動,也為世人瞭解古代中國如何面向海洋,以及“海上世界”如何匯入中國增添了新視角。在這其中,頂級的造船技術與開放大港成就了古代泉州這個世界海洋商貿中心。
經過提升改造,位於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簡稱“海交館”)內的“中國舟船世界”陳列館近日重新開放。在泉州海交館副館長陳穎豔的帶領下,記者在感受中國古代造船高超技藝的同時,聆聽了東方海洋大國舟船歷史的動人故事。
台灣雅美人使用的捕魚船顏色鮮豔、造型特別。 吳冠標 攝
“中國舟船世界”陳列館是首個反映中國傳統舟船文明的專題展覽,通過靈活多樣的展示形式、特別設計的展覽視覺與空間裝置,將中國舟船的起源與形成、千姿百態的江河舟船、中國造船技術的重大發明、海船與航海活動、船上的船民生活及歷代戰船一一呈現。
一走進陳列館,一艘艘形狀各異、或精緻或古樸的船模便映入眼簾。在一艘顏色鮮豔、造型特別的雅美船邊,陳穎豔介紹:“擅長海上作業的台灣雅美人,用的捕魚船是拼板船,船上的雕飾包括代表水波的連續菱形紋以及象徵其祖先的人形紋,船首的同心圓紋則代表太陽,寓意保佑漁業豐收。”
中國古代造船技術曾領先世界,為了更好地呈現中國木帆船的獨特成就,早在1993年,泉州海交館就與中國海交史研究會共同成立了“中國古船模型研製中心”,組織聘請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和優秀的造船老師傅擔任客座研究員,擬訂了200種中國曆代著名船型的研製方案,啓動了中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古代木帆船科學復原工程。
歷經8年的努力,工程共完成了156種船型的複製工作。這些船模均嚴格依照真船的形狀、結構、色彩及內飾部件,按比例縮小製作而成,非常珍貴,不少都堪稱絕版。加上雅美船、摩梭人獨木舟等從全國各地徵集來的特色實船,集中在陳列館中展示。
在眾多船模中,鄭和下西洋船隊的場景再現,常常引得眾多遊客圍觀。3D打印製作的29艘各類船模配合12艘鄭和船隊實木復原船模,並以投影的形式播放鄭和船隊三維影片,隔着玻璃也能感受到鄭和船隊的浩蕩氣勢。
中國福船具有船型堅固、適航性和耐波性優良等特點,適合遠洋運輸。 吳冠標 攝
“我們曾先後到西班牙、新加坡、坦桑尼亞、斯里蘭卡等多個國家開展船模展出30多場次,經過提升改陳,陳列館正逐漸成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友好交流的媒介和窗口。”陳穎豔如是説。
隨着泉州成功申遺,“中國舟船世界”陳列館迎來了一批批參觀遊客。未來,泉州海交館還將開發系列泉州世遺研學課程及科普視頻、相關文創產品,策劃更多海絲主題的學術沙龍,同時推動活動、展覽進校園、進社區、進街巷,讓更多人能親身體會製作宋元福船模型,讓中國舟船的歷史故事深入人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