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任寒飛】迪拜世博會許多國家場館的建築設計聚焦各自歷史長河中的閃光故事,參觀這些場館,彷彿走進人類數千年曆史,璀璨文明令人目不暇接。
巴基斯坦:靈感來自鏡宮
巴基斯坦國家館是用歷史故事展現開放和多樣性的楷模。開館不到一週就吸引了3萬多名觀眾。不少遊客是被巴基斯坦館絢麗的外表吸引過來的。場館的外立面鑲嵌了成千上萬面鏡子,整體猶如一塊塊切割完美的鑽石,白天在日光的照射下光彩奪目,夜晚在燈光的映襯下如夢似幻。這一設計的靈感來自巴基斯坦拉合爾著名的鏡宮,宮殿內鑲嵌着無數鏡子和寶石,相傳是莫卧兒王朝的國王沙賈汗為自己的寵妃泰姬·瑪哈爾修建的,以便她在跳舞時欣賞自己美妙的身姿。沙賈汗和泰姬·瑪哈爾為世人熟知更多是因為印度的泰姬陵。所以説,巴基斯坦國家館折射了它與印度在文化和歷史層面緊密的聯繫。
除了亮麗外表,巴基斯坦館真正吸引人的還有其豐富的內涵。巴基斯坦館內有一個醒目的時間軸,它的歷史故事從公元前7000年開始講述,佛陀造像就能捋出一條跨越幾百年的歷史脈絡。遊客們可以隨着《斯瓦特隱秘的寶藏》一書開始一場虛擬之旅,探索位於巴基斯坦北部喀喇崑崙山脈腳下的斯瓦特河谷,這裏曾是佛教的聖地,自古以來就是犍陀羅藝術的搖籃。從公元前500年左右到公元一世紀,波斯人、馬其頓人、希臘人曾先後征服過這片土地,這期間阿育王派高僧到這裏傳播佛教,而這些歷史因緣結合在一起,促成了公元一世紀佛陀造像在犍陀羅地區誕生。所以犍陀羅的佛像融合了早期的波斯文明、希臘文明和印度的藝術元素,這也難怪有學者從犍陀羅藝術的佛陀造型和羅馬皇帝的雕像中找到了髮式、服裝、儀態等諸多方面的相似之處。
以犍陀羅藝術為契機,巴基斯坦館既講述了歷史上自己為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的貢獻,又顯現了當下對不同宗教和文化的包容以及未來發展的美好願景。
愛爾蘭:光線盒盛着歷史
愛爾蘭國家館的造型很獨特,主建築上方罩着一個大型的截圓錐體,這一設計的靈感來自愛爾蘭有着5000多年曆史的世界文化遺產——紐格蘭奇光線盒。紐格蘭奇光線盒是位於愛爾蘭米斯郡的紐格蘭奇墓中的一種獨特裝置。這座墓據考證建於公元前3200年的新石器時代,比埃及吉薩金字塔還要古老。墓是一個13米高的圓形土丘,直徑約85米,佔地面積6畝多一點,墓穴周圍一圈是用石頭壘成的。墓的入口朝向東方,從墓門開始一條19米長的石頭墓道延伸到墓穴中心的墓室。墓門的上方縮進幾米還有一個既像門又像窗户的開口,正面遠看彷彿是上下雙層的門。上面這一層門其實就是“光線盒”,它是一條光的通道,也是這座古墓設計的奇妙之處。每年冬至當天,朝陽升起的時候會有光線通過墓穴入口上方的“光線盒”照亮通道,隨着太陽緩緩升起,光線會鋪滿19米長的通道,連墓穴最裏面的墓室也會被照亮。愛爾蘭館的設計借鑑的就是紐格蘭奇光線盒的思路,利用上方的截圓錐體光線通道增強館內的照明,表達愛爾蘭人借鑑古老智慧,始終堅持創新的理念。
在愛爾蘭館入口處的外牆上,還有許多螺旋狀的裝飾花紋。細心的觀眾也許會發現,這些花紋與紐格蘭奇墓外圍巨石上的神秘花紋是一脈相承的,同樣的花紋在展館裏播放愛爾蘭國家宣傳片的時候也會出鏡。與埃及的金字塔一樣,紐格蘭奇也有不少未解之謎引發世人的各種猜想,有人認為這墓的設計與古老宗教活動相關;也有人認為紐格蘭奇光線盒顯現出的天文觀測水平遠遠超過那個時代人們的認知能力,或許與外星生命相關……
秘魯:印加吊橋連接過去未來
一踏入秘魯國家館就是一座十幾米長的草繩吊橋,這展現的就是秘魯著名的文化遺產“奎斯瓦洽卡橋”。其實在當地克丘亞語中,奎斯瓦洽卡的字面意思就是指草繩吊橋。這一獨特的文化遺產最獨到的地方就是它的技藝和傳統是古老的,600年未變,而橋卻每年都是新的。在秘魯名城庫斯科附近的阿普里馬克河兩岸,每年6月的第一個星期克丘亞村落的居民會收割安第斯深山中一種耐寒的野草,女人們用野草編成小股草繩,男人們再把這一段段細小的草繩扭結接續起來,最終編織出6條粗壯堅韌的長繩,每條足有70米長。隨後,村民們開啓神聖的儀式,將峽谷最狹窄處橫跨阿普里馬克河的舊懸索橋拆除,再用新繩索建起新橋。正如秘魯國家館進門處的一段文字所介紹的:奎斯瓦洽卡橋是秘魯的標誌,它穿越時空,連接起過去和未來。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