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三千人同吃同住的“江南第一家”,為何淪落到門可羅雀
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浙江金華的浦江縣,曾經有一個大户人家,因為連續幾代人以孝義治家而名冠天下,被明太祖朱元璋親封為“江南第一家”。這個大户人家指的是居住在此的鄭氏大家族,她歷經宋、元、明三個朝代,十五世同吃同住長達三百多年,從來不分家立户,據説最鼎盛的時期,有三千多家人同吃一鍋飯。現在的人們,大多為獨生子女,各自成家後,就不説和爺爺輩同住了,和父母輩都很難整天生活在一起,很多媒體也宣揚要和父母保持一碗湯的距離而不是同居,所以放在今天,實在難以想象那三千多人的大户人家,是如何在一起生活的。
“江南第一家”位於浦江縣縣城東面十多公里外的鄭宅古鎮,走進古鎮,首先會被一個規模巨大的牌坊羣所震撼,九座牌坊依序矗立在古鎮入口,每一座都有自己的來源和故事,穿行其間,宛若行走在古老的歲月長河中。第一座牌坊上書“江南第一家”,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親賜的。
曾經顯赫一時的大家族,如今只有鄭氏宗祠和昌七公祠、老佛社等不多的幾處明清古建築還完好保存着。鄭氏宗祠的正門上方,同樣懸掛着朱元璋親賜予以旌表的“江南第一家”匾額。浦江在擁有眾多知名旅遊景點的浙江來説,並不算太出眾,因此來鄭氏宗祠參觀遊玩的遊客也並不多,時常門可羅雀、寥寥無幾。
走近宗祠,第一進建築前有一池塘,池塘前方種植着五棵古柏樹,個個造型奇特,枝幹遒勁,據説是明初文臣之首“宋濂”親手種植的。
師儉廳內,在建築的樑柱上,懸掛着多幅歷代名人所題寫的匾額和聯語,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文物價值,“師儉”匾後方的“孝義家”據説是朱元璋親書。兩側牆體內都嵌有石碑,其中一塊上書“重建東明書院碑記”,是指清乾隆年間,鄭氏子孫在此建東明書院以教育子弟。
有序堂後方的鄭氏家族之始祖“鄭綺”像,就是他制訂了鄭氏祖訓:凡鄭氏子孫,需自強不息、和睦相處,不得因貧富貴賤而分居分食。自此開創了十五世同居共炊,歷經三個朝代,成為中國家庭史上的一大奇蹟。
後院中同樣遍植古柏。鄭家人在嚴格的家教下,從南宋至清代的三百多年間,一共有173人入朝為官,擔任縣丞至尚書各級官職,皆清廉勤政、無一貪瀆。所以如今的鄭氏宗祠,也成為了廉政教育基地。
拜堂“孝友堂”,高懸“廉為世重”匾,顯示出這個大家族的道德修養。
精雕細琢的牛腿柱,宗祠內每一進院落的牛腿柱雕花都各不相同。
諾大的鄭氏家族,如今後人早已所剩無幾。而自古傳承下來的中華美德孝義,如今已快要被現代人遺忘。在鄭氏宗祠內參觀,這種感概會非常明顯,不免令人憂傷。
最後一進院落,房間內供奉着鄭氏先祖的畫像以及牌位。雖然沒有了過去的輝煌,但這古代家族文化的楷模,值得我們現代人反思自已,多多發揚中華傳統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