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巷22號
庭院“碧水石虹” 從清末流淌至今
金剛巷深處有一座紅牆小院,這是清末民初泉州名醫陳國珍的宅第。踏入小院,一道圍牆似把世間喧囂隔絕開來。寧靜清幽的小院,頗有幾分“禪房花木深”的意境。
宅子深處,深潭上拱橋卧波,這是從清朝流傳至今的“碧水石虹”殘景。陳家人守着這一坊間有名的傳統園林,以數代人的躬耕,傳承醫者仁心,譜寫杏林佳話。
昔日大洋樓
仿鼓浪嶼風格建造
踏上小徑,80歲的莊阿姨熱情地把我們迎進門。
這是一座三層高的洋房,前有庭院,花木葱蘢,散溢出濃濃綠意,桂花清香絲絲縷縷,浮動在空氣中。洋房已有近30個年頭,1992年改建洋房時,主人超前的審美觀與日復一日的細心養護,使它的內部裝飾歷久彌新。
1962年,莊阿姨作為“新嫁娘”從晉江嫁進陳家時,宅院並不是這番模樣。“以前是兩層高的洋樓,仿上世紀30年代鼓浪嶼建築風格建造的。”在莊阿姨的印象中,當年陳家洋樓很大,佔地面積約2畝多,前有石埕,後有花園,園裏的果樹多達十幾種。舊時的後花園,亭台池沼一應俱全,池中錦鯉浮游,園中花鳥如畫,一派私家園林景緻。
洋樓是莊阿姨的公公、清末民初泉州名醫陳國珍創建的。陳國珍祖籍泉州城東埭頭,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學有所成的他前往廈門開了傢俬人診所。後來,陳國珍回到泉州城內金剛巷,買下巷中林氏古厝及大片土地,又請來建造師傅蓋了這座洋樓。莊阿姨回憶,洋樓原有的範圍很大,金剛巷的銀行宿舍和隔壁的婦幼保健院宿舍都曾是洋樓的一部分。
曲徑通幽處
藏“碧水石虹”美景
閩南人喜歡建功立業,有錢人家建大厝,一進兩進三進四進,沒錢的則版築個小土屋也不落下。選擇葉落歸根的陳國珍,把大筆資金拿來買地蓋樓,到了後期,資金有限無法十分顧及洋樓的裝修。1962年,莊阿姨嫁進來時,洋樓天花板開始剝落掉灰,但依舊擋不住洋樓的美。
這洋樓甚至吸引了電視劇《潘玉良》劇組。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劇組在多方踏訪後,最終選擇到陳國珍宅院拍攝。“劇組在廚房、後花園和我的房間取景,大概拍了半個多月,吃住都在洋樓裏。”當時莊阿姨房裏有一張雕花古眠牀,劇組拍攝時不小心弄斷了一根牀雕,不過陳家人並未放在心上。
當時,此劇女主角潘玉良由演員鄭振瑤飾演,在泉州拍攝期間,莊阿姨經常看到鄭振瑤在宅子的後花園散步。當時的後花園有個約150平方米的深潭,潭水綠油油的,一座石拱橋橫跨水面,依稀可見清代私家園林的綽約風姿。
“1992年改建時,水池北邊被填平,如今只剩下120平方米。聽長輩説過,公公買的是清朝文官的古大厝,石拱橋和園池都是清朝保留下來的。”莊阿姨帶領我們走進洋房的後落,繞過石砌的月洞門,眼前便是有名的美景“碧水石虹”。
初秋的深潭,老去的翠菱掩露青萍,綠透了一池錦水。陳國珍大兒子一家住在宅子後落,他們站在石拱橋上,揮舞着網兜,撈起翠菱和浮萍,準備在池中養魚。
貫通中西
陳家三代行醫濟世
陳國珍是泉州民間有名的醫生,他博採眾長,融匯中西,尤為擅長內科和小兒科。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他在自家洋樓闢出一間房作診所,與主攻婦產科的大兒媳一起為醫患把脈問診。莊阿姨至今記得,陳國珍自行研發的一款名叫“胃特靈”的藥,在調理腸胃上療效顯著,因而備受患者熱捧,甚至遠銷至菲律賓。
陳國珍的大兒子、女兒和孫子陳祝團,皆承其衣缽,行醫濟世。陳祝團從醫之外,還是位“鳥痴”,長年生活在這個庭院,看着碧水石橋,聽着院子樹上的鳥鳴,他對小鳥有了特殊的感情。
陳祝團從20多歲開始養鳥,他在院子樹上、屋前掛十幾個大大小小的鳥籠,曾養過畫眉、灰燕、長尾四喜、烏鶇。每天餵它們,逗它們,聽鳥兒嘰嘰喳喳,看靜如流水的日子,一天天輕輕劃過,正如院中石橋下的那泓碧水,從清末的舊時光裏,緩緩流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