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説從白手起家到輝煌一世再到落幕的最成功的商人,當時的喬家大院可是興盛了好長一段時間,由空到有由衰到盛也是一段傳奇。喬家大院後人現在何處?喬致庸幾個兒子,現在混得又怎樣了呢?
喬致庸的經商之道
要問喬致庸的經商之道就不得不從家庭説起,耳濡目染的教育更是之後成功的重要條件,他出生在有一個三代經商的家庭出身。
從小就在家庭裏面薰陶經商的理念,聽經商的故事,用現在的話講,財商教育很好,從小就是看着父輩經商總結出來經驗,怎麼不為之後打下基礎呢?
我們在談談之後的路,開始的基礎打好了就少不了他人的推波助瀾,途中貴人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喬致庸哥哥去世後就留給他了一個很好的攤子,雖然説是危機重重,但是底子卻很好,只是現金流有點吃緊的話,並不影響其它的所以説基本上是沒有問題的。
再説説走到哪都遇到好人,孫茂才,馬荀,高瑞,一個兩個都是忠心耿耿,而且才能出眾,有良人相助自身又有那個能力,並且有一個賢內助,家庭和睦,還有一個很有錢的老丈人,關鍵時候不單能出主意,還能出錢,這樣下來他能經營起來就是一定的。
再來説説喬致庸的經商頭腦,他知道得罪一個仇人要萬萬不可的冤家宜解不宜結,而且他輕財重義,而又敢談利,不會為了義,而忘了財,為了財而忘了利,金錢方面保持頭腦清醒
對於喬致庸來説無論是管理,還是管生意,都還是有一些基礎的,特別是能啓用軍師,就像馬雲用曾鳴一樣,確實如虎添翼。
他運氣好到爆,無論到哪裏都遇到好人,結交的都是信義之人,好人壞人都敢用,確實是用人高手,更何況現代才用的持股制度,退體制度,早早就啓用,確實眼光過人。
先天的優勢,用人的能力,毒辣的眼光讓喬家白手起家創造了一個金錢的輝煌,對於儒家學派來説喬致庸也有自己運營喬家的一套規則,本就以仁愛為本的儒家,喬致庸更是將它體現在他的財商之道上,遇災荒而不發橫財,仗義賑災而傾家蕩產。
他對自己嚴苛,卻將仁愛灑在人間,幾十年如一日的誠信貫徹喬家企業,還出台了屬於喬家的規定,不涉黃不賭博,講誠信等自己嚴格遵守喬家子孫也嚴格遵守,這才讓喬家產業產生了一個空前盛大的局面。
喬致庸
喬家四世同堂
要説喬家後人就不得不從喬致庸的婚姻開始入手,最為成功的商人他享年89高齡,一生有六個妻子六個妻子又添了6個兒子,六個兒子結婚生子後又有了十一的孫子,喬家形成了大院模式,四世同堂的局面這就是一個大家族。
話又説回來前面不是提到喬氏家訓裏不讓納妾嗎,那他怎麼有那麼多妻子呢,實際上喬致庸的妻子都是在前妻病逝之後才繼續的。在當時那個年代89歲已經是相當長壽的高齡了,當時也有人説可能這與喬家平時行善積德賑災的原因有關,可見當時喬家產業口碑也很好。
喬致庸將產業做大,那麼後代有沒有繼承下去呢?喬家的長子和次子都不是合適繼承的人,長子雖然能力可以,但是性格蠻橫,在後面有財權之後財大氣粗非常暴戾,與父親的所作所為完全不同,還勾搭上了暗貨被送上了朝廷。
次子生性和哥哥一樣,能力還不如哥哥也是難當大任,結局是死在了蒙古人手裏。
好在剩下的孩子性格都還善良,但是喬景儼善良的天性讓他致力於做慈善事業,卻沒有經商頭腦,他是那種典型的取錢賑災,不考慮效率就拿錢去解決一切問題,將產業放在他手裏會被敗光的。
四子五子性格温和一個有點內斂最後平平一生,一個在學業上十分優秀,就走了教學行業也是與喬家產業無緣了最後因病去世。
那麼可以將希望放在孩子身上嗎?也是很難實現了,一般來説家庭裏會更照顧小孩子,作為年紀最小的孩子更是受到了很大關注與寵愛,而喬致庸也不例外,但是在喬家寵愛變成了溺愛結果也是令人扼腕嘆息。
遺憾的是喬景僖不僅像五哥喬景偁那樣體弱多病,從小身體不好大病小病一堆更是在後面還不幸染上了毒癮。由於喬家沒有發現並及時制止他因為常年吸食毒品便早早去世。
最疼愛的幺子的去世無疑給了喬致庸一個沉重的打擊,因為這一打擊也讓進入晚年身體不好的喬致庸加重了病情,從此一病不起卧病在牀,最終逝世。
喬家的結局
因為兒子都不和喬致庸的心意,那麼家業怎麼辦呢,總不能不傳下去吧,他將目光放在了孫子輩上有了兒子們的前車之鑑,喬致庸反覆篩選讓他看上了長子喬岱的兒子喬映霞,
喬映霞在19歲的時候,就從祖父喬致庸接管過了喬家產業,好在他也沒有讓祖父失望雖然年紀小但是確實是有了成果他最開始就大面積的進行改革。
因為他學習在西方讀書思想是非常西化的這種新式思想就顛覆了一承一帶的條框,正是這種革新在他的帶領之下,家族發展更加的強大富有。
不過後來隨着清政府開始設立票號業、軍閥混戰、日寇入侵,就算想法再新式也拯救不了家族產業了喬家大院也開始走向了落敗,結果就是解放之前,喬氏家族基本上不再經商了。
喬家的興盛而衰,也讓後人感慨良多 好像就在喬致庸那輩才是最宏大的,他的經商頭腦模式和心懷大志都給了大家很好的教育意義,至於現在的喬家基本沒有經商的人了,一代商業現在轉移進了教育領域,開始注重才能與學識。
當年喬致庸就有棄學從商的遺憾,可是事實也證明對於喬致庸來説他的腦子和能力也是更適合從商的,當時他選擇的路是正確的,而他的後人更適合學習也無非,好像也沒有什麼值得可惜的,找到合適自己的路才能更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