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愛這個山區古村落要火了!

12月7日是大雪節氣,然而博愛縣許良鎮下伏頭村的千年古槐、古皂角樹依然鬱鬱葱葱,庇護着這個丹河岸邊的小村莊。當天,焦作日報等媒體記者和焦作文聯、焦作市傳統村落保護協會的專家等來到下伏頭村考察,大家被下伏頭村秀麗的自然風光和悠久的歷史所吸引。

博愛這個山區古村落要火了!
建於上世紀70年代的老大隊部顯示了下伏頭村當年的輝煌。

丹河,是黃河北岸支流沁河的支流,古稱源澤水、泫水、丹水等。發源于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趙莊丹朱嶺。流經晉城市和焦作市,是沁陽市、博愛縣兩地的界河。下伏頭村位於丹河流出太行山口前的S彎中段。

博愛這個山區古村落要火了!
村中掛的玉米充滿豐收的喜悦。

下伏頭村是丹水流出太行山的最後一個村莊,往南是一望無際的懷川沖積平原,是竹林環抱、曲水繞屋的一個小村莊。晚唐著名詩人李商隱的老家就在丹河邊上,距下伏頭村南5公里的江陵堡村就有李商隱家的祖塋和李商隱墓。唐代詩人元稹的《丹河》:“今朝西渡丹河水,心繫丹河無限愁。若到莊前竹園下,殷勤為繞故山流。”寫的就是這一片地方。丹河在這裏繞行,猶如八卦形狀,有人稱下伏頭是丹河八卦村。

古老的街巷。

下伏頭是一個古老的村莊。村裏老輩人代代相傳,下伏頭有上千年曆史。村中兩棵千年古槐就是有力的證明。傳説古村原名叫下大夫墳頭,簡稱下墳頭。大夫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官階,僅次於卿,分為上中下等級,據説這塊風水寶地埋葬着一位下大夫。後來人們嫌村名不好聽,才改為下伏頭。現代人分析村名的原意,估計也有夏季丹河頻發大水,滔滔洪流在村南拐彎處被堅固的石崖擋住制伏的意思。

古槐。

村幹部介紹,下伏頭村現有董、李、張、王、趙五大姓七支,只有尚家是來自許灣的小姓,幾百年來和睦相處,共同經營這塊風水寶地。其中最早來的應該是董姓,明代來自沁陽閆斜村董家巷,居住在該村最好的位置董圪壋。董圪壋位於下伏頭村西北最高處,過去寨牆高聳,寨門嚴實,背靠虎頭山,腳蹬丹河灘,居高臨下,實在是難得的風水寶地。

下伏頭村山清水秀,人傑地靈,出了不少人才。下伏頭小學陸續走出了5個博士生,本村有3名。

村中老人介紹千年古槐的故事。焦作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龍卿 攝

董家出過很多人才,抗擊捻軍的清代大名府總兵董佔元,熱衷於畫竹的清代畫家董世甲、董風浩父子,均為下伏頭村董家人。

下伏頭村小學的位置原有一座廟,人們稱之為水三官廟,祭祀龍王、山神、天官等。周邊許多村經常來此求雨。因為祭祀活動,下伏頭村與磚井村、高莊村、郭頂村結為社親,這幾個村天旱時會來此祈雨。

山上土地較為難得,加上石料等豐富,人們就地取材,營建了石頭房、土房、窯洞等民居。當地居民儘可能地利用山中平坦的小塊台地等處建造房屋,房屋營建依據地形地勢而富於變化,並不拘泥於朝向等的限制,同時利用地形高差營建立體化的空間結構,可以節省更多的空間,把較好的土地用於農業生產。下伏頭村極具特色,清一色的兩層磚瓦小樓縱橫有序,形成整整齊齊三橫兩縱的街道,村中心有棵高大的千年古槐,如同碩大的雨傘為村民遮擋風雨。

下伏頭村西有一幢結構緊密的三層樓房大院,已有50多年曆史,底層是石砌的窯洞,上面兩層是磚混樓房,有街坊七間、南北廂房各九間,上房是高大的戲樓,上面刻有標準的宋體大字“下伏頭影劇院”。陪同記者採訪的本報“金牌讀者”張飛躍説,“下伏頭影劇院”是他的父親張懷珍寫的。現年85歲的張懷珍是上世紀60年代初期村裏第一個考取北京地質學院的大學生。

博愛這個山區古村落要火了!
在外工作的張飛躍(中)時刻牽掛着下伏頭村的父母,每週都要回家看望兩位老人。

焦作文聯王利江深有感觸地説,下伏頭有三多:一是古樹多,有千年古槐,還三四百年的古槐以及上百年的皂角樹等。二是古建多,二層樓的古石頭房、古土坯房以及古石牆、窯洞等,證明了村裏人的勤勞與富裕。三是古水磨多,説明以前丹河水豐富,這裏有江南水鄉之美,同時也證明這裏的前輩擅長利用自然的智慧。建議有關部門抓緊對這個古村進行保護,對老舊民居進行修復,並進行開發利用,利用全域旅遊這個良好時機,再創下伏頭村新時代的輝煌。

來源:焦作日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08 字。

轉載請註明: 博愛這個山區古村落要火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