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遙遠的青藏高原,有湛藍的天空、醇香可口的酥油茶、撲朔迷離的傳説。五彩的經幡隨風舞動、虔誠的藏民三步一叩首...... 西藏 ,是永遠的詩與遠方。
在11月泠冽的秋風裏,我再次踏上 西藏 的土地,為的就這座古城—— 薩迦 。曾經在前往珠峯朝拜路上邂逅過又匆匆告別。那紅色城堡般的寺廟,和虔誠的僧人。後悔沒有更多的停留。薩迦 這個名字可能對很多人來説還有些陌生,它是藏傳佛教 薩迦 派的發源地、公元13世紀中葉,這裏曾經是 薩迦 王朝的首府。也是整個 西藏 的政zhi、經濟、文化中心。“ 薩迦 ”在藏語意為“灰白土”,名字就源於 薩迦 邊上的本波兒山土的顏色。如今站在曾經輝煌一時的 薩迦 北寺的斷垣殘壁之間,彷彿可以看到一個王朝遠去的背景。薩迦 是 西藏 的 敦煌 ,壁畫絕倫、典藏豐富。薩迦 是王朝的背影,歷史悠久、滿腹滄桑。這裏生活人們仍然以他們特有的方式傳承着歷史,並追趕着時代前進的步伐......日喀則 驅車西行,翻越一座高山,很快我們便來到薩迦 。遠遠看見一座矗立在平地中央的紅色城堡,這就是鼎鼎大名的薩迦寺了。 薩迦寺分南寺和北寺,北寺位於北岸的苯波山前,已經遭到了嚴重的損毀。如今我們所能參觀到的是薩迦南寺。這座寺廟在日喀則地區乃至整個 西藏 都有非常高的地位。
初次來到這座寺廟,你一定也會像我一樣疑惑:為什麼 薩迦 寺的建築風格和以往見到 西藏 寺院如此不同回字的形狀像極了一座隨時應對的戰事的城堡。城牆的外側甚至還能找到當年護城河的遺蹟。
整個城堡呈“赭紅色”主體以外還間以黑、白兩色,這是 薩迦 教派的重要標誌。紅色象徵文殊 菩薩 ,黑色象徵金剛護法神,白色象徵觀音 菩薩 。三色成花,故 薩迦 派也稱“花教”。這種建築風格的影響之大以至於當地在修建民居的時候也要用這種顏色來點綴。
拉康欽莫大殿是 薩迦 南寺的主體建築,通往大殿的長廊裏兩邊金色的轉經筒延伸向前,穿過長廊之後視野立馬開闊起來:四周繪製 薩迦 派壁畫的城牆,雖然經歷了歲月的侵蝕,卻還是能清晰的看出壁畫繪製的精美。
大殿由四十根高大粗壯的圓木柱支撐而起,在這四十根柱子中,有四根柱子十分有名,被稱為四 大名 柱:
忽必烈柱:傳説是當年忽必烈送給 薩迦 寺的,所以被命名為“忽必烈柱”野牛柱:相傳是野牛用角拱到 薩迦 寺來的,柱子上還依稀可見牛角的痕跡。墨血柱:傳説這是海神送來的柱子,送來的時候留着血。因此而得名。孟虎柱:相傳當年是由一隻孟虎負載而來這幾根柱子頂天立地、渾然天成,需要三四個人合抱才能圍攏。白海螺是 薩迦 寺的鎮店之寶之一,相傳它是元世祖忽必烈當年親自賞賜給 薩迦 寺的,然而這並不是白海螺全部的殊勝之處。傳説,釋迦牟尼曾親自使用此枚白海螺,僧人和信徒十分珍視這隻法螺,認為聽到海螺的聲音可以消除罪孽。
吹海螺的僧人跟前通常都是排起長長的隊伍,他們為逝去的親人吹奏,並相信可以解脱輪迴之苦,並轉生趣善。哈着腰穿越主殿中一個小小的 通道 ,等我直起身來時,已驚訝得不能言語:神佛們的背後隱藏着一個神秘的所在,有如幽深的時光隧道,壁立而起的,是一面碩大的經牆!這面牆全由一格一格的經書堆砌而成,這高約9米,寬約60多米的經書牆就是 薩迦 寺引以為傲的寶藏,一共80000多部。
一千年的時間裏,就在這 薩迦 寺裏,一代又一代的僧人持筆蘸着金汁或墨汁,用梵文或藏文,一筆筆虔誠地翻譯着、抄寫着、膜拜着。行走在這面牆前,沒有光,沒有聲音,卻好像擁塞着千百年來抄寫經書的高僧們的呼吸,觸摸得到他們的手澤。他們的靈光,在高聳的經牆上閃閃爍爍,滴瀝而下,讓我們為自己的凡俗而汗顏。
關於這經書牆還有一個神秘的傳説,:當世界 和平 祥和時,經書牆自然的十分平整,但是當世界發生混亂時,藴含智慧的經書也會變得雜亂,難以收拾。因此有預示災難的作用。
一旁的僧人和我半開玩笑的打趣道:在 美國 大選的前夕,經書牆就發現過混亂的情形。。説的時候他一臉的嚴肅,讓我也不能分辨他這番話的真假。這些突出的本分應該就是指經書牆出現雜亂的部分了吧?不知道散落的經書到底是哪一本,又向我發出如何的忠告呢?
走到經書牆的盡頭,可以看到一部用金粉抄寫的長1.34米、寬1.09米、厚0.67米的特大版經書,重達千餘斤,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書《 佈德 甲龍馬》。當地人似乎都會在此停留,並用手觸摸這本經書下襬兩根繩索以求賜福。
從 薩迦 南寺的院子出來,可以通過解脱梯,直達寺頂的平台。解脱梯既名為解脱,是因為傳説如果一口氣爬過這數十級台階而中間不停歇,便可以超越這塵世的種種苦難,得到解脱。所以經常可以看到當地的藏民,滿心虔誠,步伐矯健地爬上去。
我也跟隨着他們的步伐登上階梯,看上去不長的階梯。但在高原環境下居然也爬的氣喘吁吁,還好可以抓着一旁已經被磨亮的粗麻繩借力。
爬上解脱梯,寺廟上方二層的外牆。這裏可以一覽 薩迦 寺的整個建築風格精華所在,佈局鳥瞰似曼陀羅(壇城形),整個建築古樸莊重,也有點像“回”字形。
在 薩迦 的每一天都會前往 薩迦 寺,似乎也變成了每天例行公事。
要離開的前一天的早上和我往常一樣走進拉康欽莫大殿瞻觀,忽然發現今天氣氛顯得分外隆重。晨光透過大殿的雕花玻璃照射進室內形成優美的丁達爾效應。僧人們身着黃袍辦齊刷刷的盤坐在大殿中央的木牀之上。一位僧人正在為佛像鍍上金色。現場的其他僧人默默低頭唸唸有詞,信眾們紛紛磕頭朝拜。這應該是比較特別的儀式了吧(或者是早課?)
僧人不斷的低頭唸誦着經文,在此間隙還會搖動手中法器鈴鐺。放在面前的藏經文曾經在川藏線上的 德格 印經院見過印刷的過程,看着十分情切。印經書用的紙,是專門採用一種叫“阿交如交”的草根皮製成的。這種紙韌性強,蟲不蛀,鼠不咬、久藏不壞,因此被廣為應用至今。
突然有一隻貓星人闖進了大殿,不知道是不是被誦經聲吸引似乎它是這裏的常客
作為學藝術的我,一直對唐卡的製作頗為好奇的唐卡,在藏語中,唐代表着廣袤,卡則是空白。唐卡寄託着神聖的信仰,用宗教的美感淨化着信徒心靈。唐卡,更一件藝術品,可以説是目前世界上流傳下來最繁複的工筆畫,也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在 西藏 文化中的地位是比較高。
這種卷軸畫,既是賞心悦目的藝術品,又是佛教、苯教信徒修行的重要輔助工具。對於信徒來講,修繕和供養唐卡是一種積功德的行為,修行者把唐卡畫中的聖像作為修行中觀想和膜拜的對象,懸掛於家庭佛堂和寺院、廟宇的牆壁或柱樑上
我們來到 薩迦 唐卡工作坊,也是 西藏 美術協會副會長旺加老師的家。在這裏老師和他們的弟子日復一日的從事着唐卡繪製的工作。
唐卡的顏料全部採用礦物顏料。由於這些礦物顏料是在一定地質環境下形成的,並具有較穩定的物理、化學性質。因此用這些礦物顏料所繪製的各種畫,其顏色能保持經久不變,甚至保存千年。這一點其實和古典油畫大師所使用礦物質油畫顏料又異曲同工之妙。
使用這樣的顏料從更高的層面上來説,是畫師與作品中的神佛有着永恆的約定,每一筆都決絕、永恆、價值 連城 。薩迦 唐卡繪畫手法屬後藏“門唐派”,所繪製的上師、本尊、佛、 菩薩 等每一幅唐卡都別具一格,格外醒目有三維立體空間效果。特別是金色部分的繪製,至今都還是按照傳統必須選用來自 尼泊爾 的金子作為原料。
唐卡的繪製非常考驗耐心,需要畫師靜心,在過去,據説畫師在繪畫前,會點燃一炷香,如果香火飄忽不定,説明心不靜,此刻便不適合繪畫。
這些畫師很多已經學習唐卡繪畫十多年了,一年365天除了休假,幾乎每天會在畫布面前繪製8小時以上。問起畫師在畫的這一副要多久完成,他説需要兩三個月的時間。而牆上的大幅唐卡則要四名畫師花費半年同時繪製,這樣的巨幅繪畫價格多少,館長説這是供給寺院的,價格十萬以上。有個比較有趣的地方,通常畫師們都會把佛像的面部五官空白的留着,原來這些部分還是要等旺加老師來完成,因為這些也是最能體現畫作神韻的地方,所謂“畫空點睛”的含義。
告別了旺家老師的工作坊,我們又訪問了另一家唐卡的工作室。每位畫師的風格雖然都不太一樣,但一樣的是對唐卡藝術的虔誠和繪畫時的專注。
看着滿桌的礦物顏料,不由的讓我想起了當年學習繪畫的歲月。隨口問唐卡老師是否可以體驗一下畫唐卡的感覺,沒想竟然欣然答應了。
切身體驗就更理解一副唐卡需要花費怎麼養的心思,即使是小小的方寸間的勾線填色,花費的心思功夫本身就像一種修行。
在藏地“藏香”是一種獨特的存在,早晚敬香供佛祈禱眾生平安早已成為藏族人的每日功課。
這次在 薩迦 特地去體驗了一次藏香的製作,雖然藏香早就非 常熟 悉但是製作過程還是充滿着神秘感。我們跟隨嚮導來到這間面積並不大的藏香體驗館裏,不光可以聞到瀰漫的幽幽藏香,架子上擺放的各種古老的物件也讓人更直觀地感受到藏香沉澱的古老歷史。 薩迦 最出名就是這種八思巴藏香。據説這種藏香是經歷代 薩迦 法王延傳至今,有700多年的悠久歷史。
藏香的最初製作工藝出自藏醫的燻療法,所有程序均按上師智者傳下來的秘方製作,不能有任何的改動。
原材料都必須是純天然、植物,主要有藏紅花、紅景天、琥珀、丁香、沉香、艾葉等。粗糙的原材料用石窩石杵進行一遍遍的碾壓。石窩裏碾碎的材料還要放進石磨裏仔細研磨。工作人員告訴我用石器加工的藏香可以保持原材料的藥性、天然香味也更加的持久。和香用的水一定是沒有污染的山泉水,並且供奉在佛堂裏經過加持。因為這樣才能去除香料的污穢,增加力量。同時加入秘製的酵母繼續攪拌,發酵工具是能否製得上等好香的關鍵環節。我們要體驗的部分就是將這些短期發酵好的原料捏成小塔狀,做成塔香。步驟看起來貌似很簡單,但其實按照古法的要求需要做到每塊一摸一樣大小,而且還不能剩下哪怕一克材料。製作的人要心懷虔誠、屏心靜氣,塔香才能做的工整完美。
和工作人員聊到:其實純手工制香是遠遠比不上機器的效率,但機器做出的藏香因為擠壓力度藏香密度很大,燃燒的時候,藏香中的香料和藥物的揮發效果不好,用手工擠壓出來的藏香密度適中,燃燒過程中能更好的發揮出藏香的藥用功效。
薩迦 的佛學院,又稱 西藏 佛學院 薩迦 分院。其實他就坐落在 薩迦 北寺的遺址之下。如今它也是 西藏 佛學人才的重要搖籃之一。 薩迦 寺佛學院已經有800多年的歷史,六七十年代一度教學中斷,1987年 薩迦 寺的龍樹上師恢復重建了佛學院。2010年9月5日, 西藏 薩迦 佛學院舉行了新址落成開光盛典。佛學院新址佔地1.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000多平方米。
佛學院的治學十分謹慎,除了每週日下午放假半天外,素日裏從早上七點到晚七點,功課排得滿滿的,八點到十一點還要讀經,且不能脱離寺院。只要黑夜七點到八點是能夠自在活動的時間。
兩次都是上午來到這裏,早課貌似從9點開始12點結束,僧人們對待上課非常的嚴肅一般都不希望被打擾。只能在下課5分鐘中之前打開教室門供遊客和當地民眾簡單的觀瞻一下。
早課結束,所有的弟子都會立刻離開課堂,分兩隊在門口依次排開。恭恭敬敬的目送上師離開。十分的有儀式感,也體現了尊師重道的傳統。
每次上課時教室外都會聚集這一些當地的藏民,每次下課後上師離開走下台階他們都會緊緊的跟隨上去。可以看到他們低着頭鞠着躬喃喃耳語。而上師則會吧手放在他們的頭頂,應該是在生活上碰到一些苦難來來請求賜福。
僧人的長袍會保留在他們自己原先的座位之上,看上去特別莊重也許是表達人心還沒有離開課堂。朋友打趣的説道:這和白領在辦公室裏留下自己的工作服是一個道理。。。。害
在門口的長廊上還聚集着許多學生沒有散開,他們三五成羣圍坐在一起,好像是在繼續討論剛才課堂上學習到內容。這種學習精神真的令人讚歎!
發現一場特殊的舞蹈正要在上演。之見廣場口聚集了盛裝的男男女女不下40人,周遭還簇擁着準備圍觀當地藏民。
女演員穿着藏族服飾全身上下配戴瑪瑙、綠松石、珍珠等裝扮的非常漂亮。
男演員則身穿着紅昆背上披着氆氌,頭戴一頂非常大的紅色圓形大碎帽非常的顯眼。
當地人告訴我們這就是 薩迦 索舞。這種起源於元朝八思巴時期,在 薩迦 地區廣為流傳。最初只有在 薩迦 法王的坐牀典禮和出訪時才會表演。迎送外來貴賓時作為最高規格的禮儀表演也會跳起 薩迦 索舞,隨着歷史的變遷慢慢演變成祈求風調雨順的民間舞蹈。
不一會的準備工作之後,舞蹈就正式上演。整個舞蹈不使用樂器,已圓圈舞的形式向順時針方向邊唱邊推跳,舞蹈動作雄渾有力、場面好不熱鬧。
距離 薩迦 縣城十多公里我們來到一座 薩迦 派的修行院——吉律修行院。建築風格和 薩迦 寺一致在同樣灰白色的山崖之間,周圍幾乎什麼都沒有,一派與世隔絕的景象。 薩迦 的許多偉大行者,都曾來這裏修行或閉關。
通往修行院的路只有一條陡峭的階梯,在高海拔地區徒步數百級階梯,本就缺氧的身體增加了更多的負擔,讓行走本身就好似一場苦修。
一路上零星的遇到在此修行的僧人路過,很難想象這樣上下台階對他們來説可能是家常便飯。
據説這些修行者在此閉關,把自己與世隔絕起來數月甚至數年。也許在我們看來很難理解這樣的行為,甚至也不知道他們是為了什麼修行。
我們總想着用有限的時間做更多的事,可是初心很容易被匆忙浮躁的生活磨滅掉,得到的永遠不是內心想要的。讓自己緩下來,也許修行是告誡自己不忘初心,才能更專心地活在當下。薩迦全縣都在海拔都在4300米以上,比拉薩和日喀則高出不少。建議至少要在這兩個地方待上一天以上已適應高原。今年去了4次 西藏 ,我一個從來不高反的人。但這次直接下飛機就坐車到 薩迦 ,晚上睡覺的時候都依稀可以感覺到頭疼睡眠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