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山”到底有沒有山?寶山碑原碑拓片帶你探究真相
寶山沒有山,
為什麼會叫寶山?
如果你也有這樣的疑問,那麼可以走進寶山區圖書館五樓展廳,瞭解一下曾經存在過的一座“寶山”。
昨日開幕的寶山命名610週年紀念展覽,收集了60件文物,其中一張寶山碑原碑拓片,便印證了寶山之名的起源和由來。
寶山碑原碑拓片
本次展覽的策展人唐吉慧是寶山人,
小時候他就和小夥伴琢磨,
為什麼寶山沒有山,
還成立了“敢死隊”去尋山。
他們從城廂的石皮街集合出發,鑽小樹林、闖地下室、翻垃圾站,卻毫無收穫。
雨後的一個黃昏,大家排成一排站上長江邊的堤岸,望着無盡的江水和鳴着汽笛的輪船恍然大悟,原來寶山沒有山。
等長大了唐吉慧終於明白,
原來寶山有山,
只是它早已被江水沖刷得無影無蹤。
唐吉慧在為參觀者講解
明朝永樂十年(1412年)負責海運的平江伯陳瑄,在長江出口的南岸修築了一座土山,土山300多米見方,百米左右高。
據傳,當地百姓過去曾隱約見到有座山在海濱出現,修築的土山恰是發現山影的地方,因而民間將它傳説成了“寶山”。
“寶山”上設有烽火台,白天燃煙,夜間點火,雖距海30裏,但視野遼闊,目標顯著,作為航海標誌為海運提供了安全保障。
明成祖朱棣深知“寶山”的重要,因為永樂二年(1404年)吳淞江疏浚後,吳淞口成為了由南向北海道運糧的起航地之一,於是1412年明成祖寫下碑文,並命人勒石成碑,即“御製寶山碑”,寶山之名隨之誕生。
遺憾的是寶山自古多兵災水災,萬曆十年(1582年)的大潮徹底沖毀了這座土山,所幸萬曆四年(1576年)時石碑移入了位於浦東的寶山老城,安然無恙地保存了下來。有位鄉人將它移入了1927年籌建的高橋公園(今屬高橋中學)內。
在唐吉慧前往高橋中學參觀這塊碑時,校史館負責人陳勇介紹,1985年,當時的川沙縣人民政府和高橋中學共同出資2萬多元,參照明代風格,為御碑壘了土山,建了碑亭。
御碑立於碑亭中央,碑高160.5釐米,碑頭高47釐米,寬94釐米,厚30釐米,中有篆書“御製”二字,兩側雕蟠龍。學校為了保護這一文物,特製了玻璃框架,透過玻璃,碑文清晰可見。此次展覽,學校慨然相借寶山碑拓片。
展品中,大多為唐吉慧個人藏品,從2008年開始,他有意識地逛舊書攤和拍賣行,收集和寶山歷史相關的材料。
展覽分為“紅色之光”“人文之光”“教育之光”三個部分,有:
1
人民日報1949年5月28日刊登的《上海殘匪已成甕中之鱉,我軍攻佔吳淞寶山,大場北敵兩師投降》的頭版報紙
黃炎培題字的馮國華手稿《論積極除奸與長期抗戰》
2
3
清朝末期蔣敦復詩稿
寶山老街石皮街明信片
4
5
抗戰期間潘光旦、胡適、梅貽琦、馮友蘭於西南聯大的合影
1940年6月,錢偉長赴加拿大留學前與親友合影
6
7
陶行知著《行知詩歌集》以及陶行知的學生劉季平致山海工學團書信
……
日月幾經更迭,
江河幾經變遷,
“寶山”雖已沉入歷史,
寶山終將如同御碑中所述:
寶山之名萬古存,
勒銘悠久同乾坤。
唐吉慧説: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
每個區都有不同的文化和品格,
希望通過這次展覽
能讓大家留住寶山的記憶、
留住鄉愁。
新演藝工作室
作者:趙玥
編輯:吳旭穎
圖片:主辦方供圖
©新民晚報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