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塔里木盆地是一個淡水湖會怎麼樣
我國是一個地形地貌非常複雜多樣的國家,從西到東的地勢依次可以分為三大階梯,其中第一和第二階段的分界線為崑崙山脈、祁連山山脈和橫斷山脈連續;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梯的分界線為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和雪峯山連線。不同的地勢階梯,由於海拔高度的明顯差異,不但帶來了主要地貌單元的分異,同時氣候、生物、水資源分佈等方面的特點也相差明顯。
我國最大的盆地-塔里木盆地就位於第二階段內,其位置處於新疆南部,介於崑崙山、天山和阿爾金山之間,總面積達到40萬平方公里。塔里木盆地的南端和西端分佈着我國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在這個沙漠地帶中,降雨非常稀少,生物量貧乏,也幾乎沒有人類的蹤跡,更別提開展工農業生產了,相當於這部分土地資源“白白浪費”掉,有朋友不禁要問了,如果塔里木盆地變為一個巨大的淡水湖,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我們先來看一下塔里木盆地是如何形成的。在距今3億年前的中生代,塔里木盆地所在的區域還是一個古海洋,這個海洋叫做特提斯海,從北半球一直延伸到南半球,那個時期還沒有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脈。到1億年前時,受基地核擠壓隆起因素的影響,塔里木盆地和準噶爾盆地所在區域地勢逐漸抬升,慢慢形成了高於特提斯海平面的2塊巨大陸台。
大約在3000萬年前,隨着地球板塊的漂移,印度洋板塊向北移動造成與亞歐板塊的劇烈碰撞,由於海洋板塊的密度較大,其斜插入亞歐板塊的下部,使得兩個板塊交界處的地勢逐漸隆起,慢慢形成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這個時期喜馬拉雅地區全部露出了海平面,之前塔里木盆地和準噶爾盆地兩個陸台則緩慢發生下沉,逐漸形成了規模巨大的窪地。隨後,在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的影響下,西崑崙山、天山褶皺明顯上升,同時出現劇烈的走滑斷層活動,加上盆地的持續下陷,最終形成了被周圍幾座高大的山脈包圍的塔里木盆地。
在這種地質作用之下,盆地的西、北、南端分別被地勢很高的山脈包圍,東部來自太平洋的水汽由於距離太遠抵達不了,而來自大西洋的水汽被西部帕米爾高原阻擋,來自北冰洋的水汽被天山所阻擋,來自印度洋的水汽被青藏高原阻擋,致使這一區域降雨量十分稀少(每年平均100毫米以下),同時蒸發量非常旺盛(達到每年3000多毫米),氣候變得越來越乾燥,在此背景下塔克拉瑪干沙漠在盆地內形成了。
事實上,以我們現有的工程手段,是難以將盆地內注入大量水資源的,一方面是引水工程的難度問題,如果從喜馬拉雅山脈地區調水,那麼工程量絕對是一個天文數字,而如果從黃河或者渤海調水,則面臨着地勢抬升的不利因素。另一方面是氣候的因素,如果調來的水,在運輸或者存貯過程中,輸入量趕不上蒸發量,那麼工程也起不到實質性效果。那麼,再退一步講,即使將水源源不斷地從外部調入盆地內,那麼也形成不了淡水湖,因為這個湖終歸是內陸湖,沒有與外界的江河連通,在氣候乾旱的影響下,蒸發作用始終非常強盛,而輸入水源中的礦物質則在蒸發作用下,全部留在了湖泊內,使得湖中的含鹽量持續增加,最終也會變成鹹水湖。
那麼,假如我們真的將盆地全部注入水之後,會對周邊的環境產生什麼樣的改變呢?如果真的成行,那麼我想對於湖泊本身來説,首先會發生剛才所説的湖水鹹化的過程,當達到一定的含鹽量之後,工農業生產將不能直接引來利用,必須先經過一定的淡化處理,無疑會增加利用成本。而且湖周邊的植物羣落,只有那些耐鹼耐鹽的種類才可以生存。
當然,由於巨大湖泊的存在,旺盛的蒸發量將使得我國新疆以及周邊的巨大區域,空氣中水汽含量明顯提升,從而逐漸提升空氣濕度以及降雨的頻次和絕對數量,區域氣候將由乾旱慢慢改變為濕潤,生物量和植被覆蓋率也將逐漸提升,而且晝夜温度也明顯減小,氣候特徵將變得更加温和,顯而易見用不了多久,這裏將成為重要的生態功能區和糧食主產地,我國將又會出現一大片“魚米之鄉”。
以上的結果當然是一種理想化的狀態,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如何保障水資源的可持續性。如果採取調水的方案,那麼在沒有形成穩定的水汽循環、沒有徹底地改變區域氣候環境之前,勢必是以犧牲其它地區的水資源補給為代價的,有可能會進一步加劇其它地區水資源短缺的問題,勢必會造成“拆東牆被西牆”的新問題,因此,即使排除了大規模調水工程可行性和巨量花費的因素,也不能忽視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影響,決不能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