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再會,太湖

由 機東林 發佈於 休閒

秋日的清晨,第一縷陽光越過龍山,灑向太湖。

69歲的周長大迎着晨曦駕船返航,駛向西京灣畔的大連山漁港,船艙裏,堆着剛剛捕獲的鮮魚。船頭所到之處,原本如綢緞般平靜的湖面化作無數躍動的“碎金塊”,照亮他那張古銅色的面孔。

在太湖上捕魚,周長大迎風斗浪54個年。

在太湖上捕魚,他今天將撒出最後一網。

在太湖上捕魚,明天起全面“收網”——

8月7日,江蘇省農業農村廳發佈公告:為保護太湖水生生物資源、促進水域生態環境的有效改善,決定於2020年10月1日收回太湖漁業生產者捕撈權,撤回捕撈許可,相關證書予以註銷。

太湖捕撈半世紀簡史

水上漂—生產隊—個體户—合作社

名義上,周長大隸屬於蘇州高新區渚漁合作社,該合作社的成員包括東渚街道的35户太湖漁民,共計73人。

事實上,這是一個鬆散型的集體經濟組織,35户漁民以個體户的形式從事捕撈生產。

他們祖祖輩輩在太湖上以捕魚為生。現在,已經沒有人能説得清自己的祖先是從哪一代開始捕魚的。

太湖西京灣畔的大連山漁港,這裏是東渚漁民們的避風港。

漁民陸紀大今年66歲。他小時候長年隨父母漂泊在太湖上,一艘漁船就是一個家,捕魚、生活都在船上,陸地上的居民稱呼他們為“網船上的人”。

陸紀大16歲那年,東渚分散的漁民們被集中在一起,成立了漁業生產隊,“生產隊建了集體宿舍,漁民們終於在岸上有了窩。”

那時,漁民們捕撈到的水產品全部上交生產隊,隊裏給他們記工分。年底根據工分集中分配一次,其他的11個月裏,他們只能按月從隊裏預支生活費,一户漁民家庭每個月最多可以預支12塊錢,當時的米價是一角三分錢一斤,12塊錢不夠買100斤米,而家裏吃飯的嘴至少有六七張,吃了上頓沒下頓是常有的事。“衣服補丁摞補丁,補到最後連本來的布料是什麼顏色都不知道了;腳上穿的,是從廢品收購站裏買的別人扔掉的破鞋子……”

1980年代初,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到了太湖,岸上分田到户,湖裏則分船到户。東渚漁民們成了個體户,日子漸漸好了起來,陸陸續續地建起了自己的房子,漸而形成了一個漁業村。

1990年代中期,東渚漁業村併入了東新村,2003年,東新村整體動遷,農民和漁民們一起搬進了安置小區龍景花苑,同時,渚漁合作社成立,漁民們成了社員。

一網撈起“十萬元”

母親湖的賜予很慷慨

在龍景花苑,動遷漁民是動遷農民們的羨慕對象,因為“他們一年中只要幹半年,但鈔票賺得並不少”。

原東新村黨支部副書記、現渚漁合作社總經理朱建明表示,近十多年來,市場對太湖生態水產品的需求旺盛,“做得好的漁民家庭,一年下來能賺三十萬元左右。在住房和社會保障方面,他們和動遷農民享有同等待遇。因此,可以説他們率先達到了小康生活水平。”

一對年邁的漁民夫妻正在太湖上下網捕魚。

漁民們沒有否認“鈔票賺得並不少”,但他們不認同“一年中只要幹半年”,“‘半年’只是在湖面上作業的時段,另外的半年中要補網、修船,做很多準備和善後工作。”

每年的9月—12月是漁民們的黃金季節,他們忙得“天天像打仗”。

這4個月中,他們的捕撈作業方式主要有兩種——設置漁籪和行船拖網。

漁民們從漁籪裏撈取捕獲的魚類。

所謂漁籪,就是在湖中密密麻麻地插上竹竿,將網張在竹竿之間,形成一個迷宮般的“八卦陣”,以此來攔截路過的魚類,這種方式有點類似守株待兔。而“守株待兔”並不意味着輕鬆:漁民要下午5點左右起航,晚上7點左右到達作業水域,次日零點左右開始收網,4點左右返航,6點左右到達碼頭,上午9點半左右批發結束,下午3點半左右零售結束,下午5點左右再次起航……

行船拖網需要至少兩艘漁船合作,漁船拖的網名叫“高踏網”,一張網的長度達到1500米左右,一網下去能捕到上萬公斤魚。從下網到收網,一次作業的時長大概有20個小時,因此在9月份裏拖網漁民幾乎從不靠岸:他們把柴米油鹽全都搬上船,蔬菜每天由前來收魚的魚販子順便帶過來,而葷菜,部分是事先備好的鹹魚鹹肉,部分是直接來自湖裏的新鮮魚蝦;一天勞動結束後,他們跳進湖裏洗一把冷水澡,然後把自己“撂倒”在硬梆梆的艙底和甲板上……

“高踏網”漁船頂棚上晾曬的鹹魚。每年9月是漁民們最忙碌的時候,他們吃住全在船上。

太湖對漁民們的恩賜十分慷慨。據悉,幾乎每年開捕的前幾天,都會傳出“一網十萬斤”的消息,而“十萬斤”則意味着至少十萬元。

“12號公告”像12級颱風

為了將來的“金山銀山”必須“收網”

8月7日,《江蘇省農業農村廳公告(第12號)》出現在大連山漁港碼頭上。

這則公告在漁民中引起的震動,“不亞於一場12級颱風”。

公告的核心內容有四條:一,江蘇省農業農村廳決定於2020年10月1日收回太湖漁業生產者捕撈權,撤回捕撈許可,相關證書予以註銷;二,在太湖水域作業的漁業生產者,應當於2020年10月1日起全部停止捕撈作業;三,對納入本次撤回捕撈許可的漁業生產者,將依據相關政策依法予以補償;四,太湖水域捕撈許可撤回後,從事非法捕撈的單位或者個人,由江蘇省太湖漁政監督支隊依法處理。

這是去年以來,繼拆除大閘蟹養殖圍網、劃定三大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後,太湖上第三次發生“大事件”。而在今年的1月3日,江蘇省人民政府印發相關通知,明確長江干流江蘇段,滁河、水陽江、秦淮河等重要支流和石臼湖等通江湖泊暫定實施10年禁捕,全面禁止生產性捕撈和娛樂性垂釣。

江蘇省農業農村廳公告的對象,是所有在太湖水域從事生產性捕撈的漁民,涉及江蘇省蘇州市、無錫市、常州市,以及浙江省湖州市的5372户漁民——其中,蘇州市範圍內涉及吳江區、吳中區、蘇州高新區和相城區的3671户漁民——東渚的35户漁民,是這個龐大羣體的縮影。

漁民們表示,對於這一天的到來,他們早有思想準備。因為這些年來,從一開始的半年禁捕,到拆除大閘蟹圍網,再到劃定長年禁捕的保護區——“湖進人退”的趨勢很明顯,“太湖全面退捕,是早晚的事。”

但他們同時也表示,這一天來得太突然。因為今年年初時還沒有動靜,於是幾乎每户都花了幾萬塊錢添置了新網具,還提前請了幫工,“如果能推遲到年底再收回捕撈證,我們的損失會小很多。”

漁民徐敏華回望太湖。他的祖祖輩輩都在太湖上以捕魚為生。

10月1日起太湖全面退捕已成定局,今年9月的捕撈作業,將是太湖漁民們的“謝幕演出”。

近日,小哥搭乘捕撈作業船和蘇州高新區農林水利綜合執法大隊的漁政監督船,兩次深入太湖,見證漁民們“最後一網”。

在太湖中心附近的平台山水域,小哥遇到了正在進行拖網作業的兩艘漁船。這兩艘漁船,各牽着“高踏網”的一端,已經完成了對魚兒們的合圍,七八個壯漢正在合力收網。漁網一點一點地從水中升起,出現在網中的是密密麻麻的青蝦、白蝦,針口魚、銀魚等小型魚類,以及鯉魚、花鰱、白鰱……

漁民們正在收起“高踏網”。

一位漁民從“高踏網”裏撈起碩大的鯉魚。

漁船老闆周林方對這一網的收穫有點失望,他所期待的梅鱭魚並沒有多少。他説,進入9月中旬後,梅鱭魚產量逐漸降低,有時一天的收穫還不夠支付幫工們的工資。

漁民徐敏華的漁籪,設置在距離湖岸約兩公里的一片水域中。這片水面上藍藻隨處可見,徐敏華説,他小時候太湖水清澈見底,漁民們口渴時就直接喝湖水,而近十幾年來,幾乎每年夏天藍藻都會瘋長。

太湖湖面上的藍藻。

被捕獲的大大小小的花鰱和白鰱。十多年來,相關部門每年向太湖大量投放這兩種魚類的幼苗,希望它們能抑制藍藻爆發。

漁籪裏捕獲的基本上是大大小小的花鰱和白鰱,而這兩種食草性魚類,被普遍認為是藍藻“剋星”。

周林方和徐敏華表示,他們理解並服從退捕政策,“都説‘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現在,我們暫時放棄了眼前的‘金山銀山’,希望將來太湖恢復綠水青山,還子孫後代更大、更好的‘金山銀山’。”

以太湖湖鮮為主要賣點的沿湖餐飲業也做好了轉型準備。“太湖農莊”負責人蔣晨燕表示,他們已經調整了菜單,將以生態養生食品為主打,“我相信,太湖的水會更清、天會更藍,‘綠水青山’將成為我們最好的‘特色菜’。”

連日來,蘇州高新區農林水利綜合執法大隊和虎丘公安分局水警大隊深入湖區,密集宣傳退捕政策。

告別“一户一船一網”

以“退”為“進”轉向高質量漁業

太湖全面退捕的消息,不僅在漁民中引起巨大震動,也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太湖是不是要像長江那樣,徹底禁捕十年?名揚天下的“太湖三白”,是否從此要從蘇州美食譜上消失?

帶着這些公眾們普遍關注的問題,小哥採訪了江蘇省太湖漁管委。

太湖漁管委辦公室副主任吳林坤説,太湖退捕,“退”的是“一户一船一網”的傳統捕撈作業方式。“這種捕撈作業方式比較粗放,負面效應明顯。比如,漁民們追求效益最大化,不管大魚小魚都‘照單全收’,而這對物種延續是一個威脅,對漁業資源是一種浪費,也不利於太湖自然生態的修復。”

“而且,家庭小作坊式的漁業生產,已經不適應主流市場。”吳林坤介紹,長期以來,太湖漁民處於市場“食物鏈”的最底層,一户一船一網,捕到的活魚只能指望魚販上門收購,因此他們在價格上毫無話語權。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在漁港收魚的魚販子,通常在交易完成一個星期後才和漁民結賬;在湖面上現場進行的交易,結賬週期更長,魚販子從9月份開始收購,直到第二年春節前才跟漁民結賬,而且漁民在結賬前根本不知道收購價是多少,他們手中的賬本上只記錄着魚販子每天收走了多少魚。漁民們只能接受這種交易方式,據悉,曾經有一户漁民一網捕到了大約6萬公斤魚,因為沒有及時賣出去而全部死光,還不得不花了1萬元請人來處理死魚。

漁民們自己也認為,他們遲早會被淘汰。他們的年齡結構似乎印證了這一點:渚漁合作社的73名漁民中,50歲以下的只有8人。

吳林坤介紹,接下來,將會對太湖水域進行更科學的規劃,發展增殖型、生態型漁業。“我們考慮引進法人型生產主體,在保護物種多樣性和自然生態的基礎上,實施分時、分類、限額、配額的捕撈,同時推動太湖水產品深加工,建立現代銷售體系,打造水產品地域金字招牌。當然,在已劃定的三個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內,常年禁止生產性捕撈活動和娛樂性垂釣。”

江蘇省太湖漁業功能規劃示意圖。圖中綠色箭頭指示的水域即為三大國家級種質資源保護區,其中A區域為太湖梅鱭、河蜆保護區,B區域為太湖青蝦、中華絨螯蟹保護區,C區域為“太湖三白”保護區。這三片水域常年禁止保護娛樂性垂釣在內的一切捕撈活動。

吳林坤錶示,各級政府正在按照“以人為本”的宗旨,積極推進對漁民的補償善後工作,“將在第三方評估的基礎上,回購漁船、漁具;今後兩年中,將按‘一證兩人’發放最低生活保障經費;根據‘應保盡保’的原則實施社保全覆蓋;提供就業崗位、扶持自主創業;將來生態型捕撈企業建立後,他們可以進入企業工作,成為新型職業漁民。”

昨天黃昏時分,周長大再一次朝着夕陽的方向,發動漁船。

湖面上的光線越來越暗,發動機的轟鳴聲漸行漸遠,最終消逝在暮色中。

明天,當陽光再度照亮這片水面的時候,一個“人湖共處”的新時代將揭開扉頁。

來源:深度118

攝影:高明 瞿亞健

編輯:小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