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
懷柔的古寺,大都坐落於青山秀水間,唯有鳳翔寺特殊,坐落在沒有山巒的平原居民區——楊宋鎮仙台村。一座千年古寺,何以建在這裏?的確值得研究。
仙台村地處懷柔區東南隅,村域面積15平方公里,始建於唐代。據記載,仙台鳳翔寺也建於唐代,而且是先建寺,後成村。
鳳翔寺初建時,名叫“仙聖傳林”,後改名“仙聖台院”。仙聖台村是仙台村最早的名字,是根據寺廟而得名。明代在此設軍屯,改名為“仙台屯”。到清代改為仙台村,並沿用至今。
萬曆年間曾大修古寺
仙台村鳳翔寺是北京歷史悠久的古蹟之一。據記載,唐代建造的寺院氣勢恢宏,規模較大。到了遼代,寺院增設漢白玉經幢一對,有“大遼太平二年(1022年)三月立”字樣。
根據寺內古碑記載,鳳翔寺當初為七進院落,建有七座殿宇,由於其歷經多朝的盛衰交替,加之自然災害的侵蝕,到了明代只剩下一座殿了。明萬曆年間,皇太后十分信仰佛教,自稱“九蓮菩薩”。有一天,皇太后來到懷柔“仙聖台院”,欲觀仰寺內塑像。不曾想殿宇破舊不堪,塑像七零八落,塵土布滿寺院,蜘蛛網纏盡佛身,讓她十分失望。於是,皇太后命吳太監等聚集民眾,捐款募物,修復寺內塑像金身。修復後,眾佛像金光閃閃。據説,泥塑如來腹內裝滿了金銀物事,其頭上還有木雕“大鵬金翅鳥”。地下有各種“機關”,如果踩上“機關”,“大鵬金翅鳥”就會前後易位,像飛翔一樣。
修復後的十八羅漢神態各異,有前仰後合的,有雙手朝天的,有雙手摸膝的,有面帶微笑的,有怒目而視的。隨後,皇太后又命人重刻“大雄寶殿”四個字。因為鳳在古代象徵女性,於是她把寺名由原來的“仙聖傳林”、“仙聖台院”、“鳳翔禪林”改名為“鳳翔寺”。
修繕後大雄寶殿兩邊各有耳房,東耳房是廟內住持及僧人居住和議事的地方,西耳房是廚房。耳房在大殿兩邊互相襯托,顯示寺廟規範完整。廟內東西廂房各為三間,是供奉十八羅漢及菩薩的地方。
鳳翔寺外西北處,早年曾有數座磚塔,村民管叫它“塔院”,據説是寺內僧人存放骨灰的地方,每有一名僧人圓寂,就建一座塔。不過,歲月流逝,寺院漸漸沒落,村民們把塔院全部平掉了。
寺內有明萬曆年間鑄鐘一口,底部周長290釐米,高為155釐米,厚為2釐米,底部鑄有“皇圖永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輝”“法輪常轉”16個大字。下記當時捐資鑄鐘之人的姓名,並刻有“大明萬曆元年十二月吉日造”字樣。若是夜間敲鐘,鐘聲十分悦耳,並能傳出幾十裏的紅螺山,與紅螺寺的鐘聲相呼應。
正殿左前方立存龜首方座和重修鳳翔寺青石碑一塊,碑寬2尺,高6尺許,刻有“大清嘉慶歲次戊寅菊目”立碑年號,碑文中記有“紅螺寺天老和尚施錢50吊”等內容。
寺中有千年古柏與明代大鐘
值得一提的是,寺內現存古柏兩株,約有1100年曆史。另有古榆3棵,古椿兩棵。這些古樹雖然幹粗皮裂,但仍枝繁葉茂,生機盎然。
兩棵古柏一東一西,故稱東柏和西柏。東柏底部周長2.22米,西柏周長為3.65米,古老而罕見。兩棵古柏樹冠遮蓋着寺內東西廂房。寺內本來還有一唐代古槐,雖已歲久中空,可依舊枝葉蔭覆。相傳,過去有一趕集農人牽驢回家,由於天晚夜黑,農人來到鳳翔寺求住一宿。寺內僧人應允,但面帶難色地説:“佛門本清淨之地,留施主住下無妨,可這毛驢圈於何處呢?”聽罷,農人慾投他處,僧人思忖少頃,説:“那就將它圈於老槐樹的洞內吧……”這個故事形象地描述了此樹之大。後來,這棵古槐日漸枯萎,僅存樹根了。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曾有淘氣孩子往樹根裏灌水,但從來沒有灌滿過。即便是夏季下大雨,雨水往這樹根裏灌,也從未流滿過。原因何在?據説這樹根直通天王殿底下,而天王殿下有個空洞,人們猜測,這水很可能是流進洞裏去了。
大殿東南角有一座石碑,刻於清嘉慶年間,碑上面記載的大概意思是:寶寺歷經數代,年久失修,破舊不堪,寺內沒有住持,更沒有進香之人,如來佛像用席片覆蓋,蒿草生滿寺院,爛牆鵲噪,淒冷得很。野兔狐狸在寺內亂竄,煙塵聚在一起,十分混濁,看上去寺內十分荒慘。於是,有解村人解琳和年豐人王亮二人募捐修寺,使眾泥塑煥然一新。
自從清朝最後一次修葺後,多少年來便再未對鳳翔寺進行過大規模的修繕,殿頂上的一蓬蓬衰草,似乎昭示着古寺的日漸頹敗。就連那口明萬曆年間所鑄的大鐵鐘,也失去了鐘樓,失去了懸架,更失去了晨光熹微時候敲出聲聲晨鐘的僧眾,被人隨意扣在寺院的一角,與那些碎石瓦礫為伴。
寺院裏僅存的兩株古柏中,一株的半邊已沒了生命的跡象,但另一株仍然鬱鬱葱葱。輕輕撫摸這棵古柏的千年樹身,心裏默默祈禱,也算是對朋友親人的一份祈福了。
有人説,鳳翔寺最珍貴的是古樹,特別是正殿前面的那兩棵古柏,歲月雖然脱去它們的樹皮,但卻在樹幹上留下了美麗的經文符號,儘管人們難以看懂大自然所賜予的神秘密碼,但它卻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值得我們去珍惜。
寺院裏的一架紫藤枝繁葉茂,問村民紫藤何年何月何人所栽,無人能説清楚。倒是生機勃勃的紫藤情結讓人不免多了幾分聯想。於是,每來觀廟者,都會在紫藤的身旁聞其清香,盤繞良久。
古寺曾是村民避難之所
寺內石猴 攝影:魏明俊
在歷史上,鳳翔寺曾是村民避難之處。鳳翔寺東距潮白河4公里,西距懷河1.5公里,村西百米處還有一條小河,歷史上經常發洪水。以前夏季時如果一連下幾天大雨,東西兩條大河水位急劇上漲,就有可能把仙台村整個淹沒在大水中。由於鳳翔寺建在土丘上,地勢較高,很多村民在發洪水之前,都往廟裏搬。1939年夏季,由於大雨連續幾天沒有停止,使潮白河和懷河水連成了一片,把仙台村整個淹於水中。村民有的騎在房脊上,有的坐在柴禾堆上,還有的抱着柱子不放。而寺廟周圍的村民拼命往寺裏跑,才保住了性命。後來有人專門去測量過,説鳳翔寺比周邊高了大約兩米左右。這顯然與早年懷柔縣誌所述“鳳翔寺原建於高十餘丈的土台之上”的説法有較大差異。如今再去看,鳳翔寺已經比村街高不過半米。
據説1948年以前,仙台分為東西仙台兩個村,東仙台為密雲縣管轄,西仙台由懷柔縣管轄。仙台很早就有一村分屬兩縣的説法,1908年,懷柔詩人劉慶堂在一首詩的註解中雲:“南行至仙台莊,乃懷密二屬。村西北有鳳翔寺,乃懷柔地。院中有八稜石塔二,遼太平二年建,上刻彌密番咒:‘峻稜石塔已多年,經咒刊成彌密全;唯問老僧曾未解,但云世世久相傳’等文字。”其實,早年仙台村雖隸懷密二縣,但卻無界碑標誌,就連本村人也很難辨清分界。
1949年以後,鳳翔寺裏還住有僧人,後來被遣散。此後,寺廟一度被改為村裏的糧食倉庫。二十一世紀以後,因來此寺參拜的遊客越來越多,村裏便開始了重修寺廟事宜。
今天的鳳翔寺,以三合院形制重建而成。進山門為天王殿,其後有東西配殿各三間,過庭院為正殿,正殿面闊三間,左右各有耳房兩間。正殿、天王殿內均已無佛像,正殿中央有供佛台,左右有金剛羅漢台座,但空空如也。
如今鳳翔寺,已經與仙台村民居混在一起,可以説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村中寺院。為了體現文物的利用價值,前些年,村裏已將寺院附近的設施拆掉,更加突出了鳳翔寺的主體地位。在寺院主殿的彩畫上,人們能隱約看到“鳳”的圖案,可以斷定,彩畫放在這裏,定有不同的用意,鳳翔寺之名也許就是因為鳳在飛翔。
前門外,東西兩側增添了二座巨大的石獅,寺內“天王殿”已經恢復了原貌。兩棵古柏經過常年澆水,枝葉露出新綠。二座石幢和鑄鐘也分別安放在較好的位置,寺內斜井也用鋼筋排子圍住四周。
古柏、古鐘、石碑,均無聲地訴説着這座千年古寺的悠久。懷柔的一座小村莊裏,居然隱藏着一座千年古寺,足見這座村莊也有厚重的歷史。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魏明俊
流程編輯:u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