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節氣,大圍山鎮的欒樹有着層次分明的秋色,在欒樹林裏,有養蜂人放了幾十箱蜜蜂採蜜。組圖/記者金林
▲養蜂人汪傳信取完今年最後一次蜜,他削開封蓋,蜂蜜漸漸流出。
大圍山,一個新晉“網紅”,懷抱“瀏陽河源頭”。
從長沙出發,兩個多小時車程到達瀏陽市大圍山鎮。因跟省會城市距離適中,又逍遙在山水之間,它成為都市人週末逃離城市的世外桃源。春日賞杜鵑花海、夏日溯溪水漂流、秋日觀星空璀璨、冬日看山間霧凇,它幾乎能滿足人們一年四季的浪漫渴望。
這座湘東“邊城”的魅力並不止於此。作為瀏陽的“東大門”,500多年曆史滄桑,是客家人跋山涉水遷徙而來的史詩,並塑造了一個獨具包容氣質的大圍山鎮。
居民有三分二是客家人後代
穿過大圍山鎮的石牌坊,就真正進入大山的“包圍圈”——大圍山鎮。
地處湘贛邊界的大圍山鎮是湘東的“邊城”,它跟江西銅鼓縣僅一山之隔。小鎮境內4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被大山重重包圍,“崗巒圍繞,盤踞四縣,因名大圍”。站在大圍山鎮石牌坊下環望四周,也有種被大山擁抱的“安全感”。
大圍山鎮的山屬於連雲山脈,這條山脈與它東偏南的九嶺山脈以及北方的幕阜山脈一起構成羅霄山脈的北段——幕連九山脈。大家熟悉的大圍山國家森林公園就位於連雲山脈的腹地。靠山吃山,大圍山依靠得天獨厚的大山資源發展旅遊。
山是水的依附,水是山的靈魂。從大圍山盤山而上,一路上遇見奇形怪狀的石頭、瀑布無數,這些奇觀都是大圍山第四紀冰川地質的遺蹟。地質年代古老的大圍山,還留存完整的冰斗、冰窖、冰坎、魚脊峯、U形谷、葫蘆谷等地貌。尤其在海拔1300米以上,13個大大小小的高山湖泊散佈,正是它們孕育了瀏陽河。
九曲迴腸的瀏陽河在大圍山鎮名為大溪河,這條不到一百千米的小河接納了大大小小支流18條,它們一起匯流成瀏陽河上游。大溪河在大圍山鎮穿境而過,拐了一道大彎,小鎮居民靠山而居,沿大溪河密佈。從衞星地圖上看,這樣的人口分佈呈現明顯的放射狀。
山水共生,一起塑造了大圍山包容並濟的獨特氣質。幾百年前,從廣東、江西等地遷徙而來的客家人看中了大圍山的山水,他們來不及撣去遷徙途中的灰塵,也無暇埋怨多舛的命運,在此落地生根、開枝散葉,集數輩之力,將這裏打造成自己的故鄉。如今大圍山鎮的居民有三分二是客家人後代。走進大圍山,依然還能聽到人們用“搞嘛咯”(幹什麼)、“到乃樣”(到哪去)、“食飯了芒”(吃飯了嗎)等客家話打招呼、拉家常。
被大圍山和大溪河環抱的大圍山鎮,有着八成以上的森林覆蓋率,這裏的每一樣食物都離不開青山綠水的饋贈。最負盛名的白沙豆腐,用瀏陽河源頭的優質水源磨製而成,口感細膩,當地人用它做成黴豆腐、油豆腐,堪稱當地一絕。中嶽村的“圍山八蒸”,也是客家人用當地食材做成的獨特美食。對於主體為客家人的大圍山居民,他們還用大圍山的四季蔬果製作出“鹽旱茶”這樣的客家地道食物。就連近些年,大圍山人引以為傲的桃、李、梨等四季水果基地,也因置身於這片山水構造的小氣候裏才被人所知。大圍山這片神奇的山水還孕育着中華蜜蜂羣,一千多户養蜂人養蜂為業,釀造甜蜜生活。
“古鎮”大圍山是大圍山鎮閃光的內核
去大圍山鎮那天,碰上一場大雨,雨後遠山霧氣蒸騰,將整個鎮子籠罩在濃霧之中。這恰是大圍山鎮給人的另一種印象,它讓人捉摸不透,隱隱給人疏離感。
在與民宿老闆“帥叔”的交談中,我們恍然大悟,原來大圍山鎮呈現出的這種“疏離感”正是“古鎮”和“新鎮”之間的“代溝”。“帥叔”時常聽不同的客人聊及大圍山,説得最多的是“除了森林公園,沒什麼看頭”。作為本地人,他竟無言以對。從那時起,他就到處轉悠,尋找大圍山鎮更多“可看”的去處。“20年前我買這棟老屋時,東門古鎮還有石板路,大溪河的碼頭還在,老房子還留存不少,僅僅20年,變化太大了。”他覺得,“古鎮”大圍山是大圍山鎮閃光的內核。
大圍山鎮政府所在的東門社區和境內的白沙鄉,曾是大溪河一衣帶水的邊陲古鎮。這兩處古老的集鎮歷史有500多年,它們地處湘贛邊界,成為兩省之間的交通要衝,也是瀏陽、平江、銅鼓三縣物資的集散地。水運為主的時代,兩處古鎮非常繁華,在東門古鎮,烏篷船、秋江船一年四季往來穿梭。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商人們從四面八方而來到此經商,並在這裏定居下來。大溪河沿線一時間熱鬧起來,一棟棟氣派的宅子沿河密佈,萬壽宮、麻衣廟、書院、祠堂等紛紛建立起來。兩處古鎮在清代達到鼎盛,境內祠堂星羅棋佈,各姓以聚族地中心點擇地而建,東門李祠、袁祠、塗祠、曾祠,上車季祠、鵝頸李祠、夏造衝吳祠等,這些祠堂大都為青磚木石結構,雕樑畫棟,很是氣派。有錢人還捐資修路築橋,光石拱橋就建有28座,如今仍有4座成為公路橋樑保存下來。
最有風情的要數大溪河兩岸明清時建造的吊腳樓羣。它們多為土木結構,其中三分之二建於河岸,三分之一延伸於河面上,以木柱子支撐樓板,臨河開設各式小窗。這種帶着江南水鄉情調的古樸建築,每逢佳節掛上燈籠時,與河中穿梭的船筏相互映襯。如今,東門古鎮的永福橋(東門老橋)兩岸、白沙古鎮的紅軍橋兩岸還留存一些,只是年久失修,再無當年韻味。
大圍山鎮也因地理位置特殊,在大革命時期,還成為中國革命風雲際會的重要地區。自1927年9月至1931年7月,毛澤東直接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工農革命軍第三團在此經歷白沙大捷、東門失利、上坪轉兵三部曲。這些鮮為人知的故事留存在大圍山的一些老建築裏,其中就有湖南省蘇維埃政府舊址錦綬堂、上坪軍事會議舊址、秋收起義部隊駐地劉家祠堂、湘鄂贛省第一次黨代會舊址楚東山大屋等。
大圍山鎮在不同時期完成了不同的角色扮演,這些昔日的榮光是它豐富的內涵。若能將這些“古意”和現在的“新意”結合,想必下次再去大圍山鎮,再不會有人説“沒什麼看頭”。
撰文/瀟湘晨報記者伍婷婷
【來源:瀟湘晨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