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晉江永和鎮永和村,錢倉古厝羣,成了泉州熱門的鄉村旅遊打卡點。古時,因在此地設倉收糧納税,故名“錢倉”,並沿用至今。漫步村落,長長的黨建文化長廊,展示着鄉村振興的點點滴滴,一幅幅精心繪製的農耕畫卷,呈現着新農村的風土人文,而那些成片、中西合璧的古厝、番仔樓,則訴説着華僑漂洋過海的勵志故事和心繫故土的家國情懷。
主厝是典型的閩南古建築風格,兩邊護厝卻是南洋風,樓體中西合璧得絕妙糅合,令人歎為觀止。
主厝閩南風,護厝卻是中西合璧
在散落在錢倉的40多座古厝、番仔樓中,姚金策故居屬於“皇冠中的明珠”。據介紹,古厝建於民國,佔地5畝有餘,二進五開間,建有左右龍虎護厝。相傳,為了建這座大厝,主人耗銀13萬兩,堪稱那個年代的“頂級豪宅”。
從大宅右邊的護厝進門,“歷山衍派”醒目地告訴主人的來處。沿着條石鋪成的地板往裏走,龍虎護衞下的閩南風格傳統主厝,雕樑畫棟,出磚入石。屋頂房梁,門窗台柱,每一處都是一幅獨立的風景。
護厝的觀景天台,盡顯南洋風格。
在當時,這裏的每一份建築材料都是精選定製而來,那些櫛風沐雨後的青石板、紅磚雕,早已經生出了厚厚的包漿,用手細細觸摸,温潤如玉。
與主厝不同,兩邊的龍虎護厝均採用中西結合的風格。兩邊各三層的護厝裏,有那個時代少有的鋼筋水泥建築,旋轉而上的水磨扶梯、亭台樓閣,盡顯番仔洋風。護厝門前卻又嵌入許多中式傳統,楹聯石、成牆的磚雕襯着南洋風樓體,混搭出另一番風味。
雕樑畫棟。
室內的水磨扶梯。
大宅的每一處,都以精工的材質匹配着百年前主人姚金策雄厚的財力。與這座大宅一樣傳奇,主人姚金策少時就漂洋過海到印尼肩挑賣貨討生活,善良助人獲一番婆遺贈寶珠起家,經商大成,在廈門鼓浪嶼置業多處,同期建此大宅。
護厝的楹聯石上有名人題字。
滿屋書香氣,楹聯、家訓留住鄉愁
難能可貴的是,整座宅子除了用料上的奢豪,滿庭滿屋的書香氣息令人對主人生出敬畏。清末進士曾遒、施乾的家風石刻,民國大家于右任的楹聯、詩刻嵌滿門石、磚牆。“至樂莫如讀書,至要莫如教子;眼界要寬,度量要宏……”錚錚家訓,飽含着姚家對後人的警醒示訓。
永和鎮姚卡爾宣委介紹,去年以來,永和鎮牽頭組織對錢倉古厝大摸排,劃定古村落羣,對部分損壞嚴重的經典古築進行修繕,深挖古厝故事,還將一些有教育意義的楹聯、家訓拓印成冊,弘揚優秀的僑鄉文化,留住那些濃濃的鄉情、鄉愁。
據説,姚金策在主厝建成不久,便英年早逝,護厝為其次子姚瑞吉補建。這座大宅後來曾成為駐軍團部、人民公社辦公場地,也曾用於當地教學。
在閩南,在十户九僑的永和,像這樣由功成名就歸鄉華僑建起的古大厝、番仔樓還有很多。它們像姚金策故居門前的古樟樹,記載着閩南人出海拼闖的點點滴滴,亦如座座燈塔,照亮着無數華僑子孫尋根問祖之路。
永和鎮委吳超鵬書記表示,鄉村振興是新時期的重點工作,古村落保護挖掘是一個重要的契點,儘管受限於資金等多方面問題的制約,但永和鎮將在現有條件的基礎上,整合資源,抓好特色文旅這個鄉村振興最核心的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