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視頻與直播,在撬動知識資源“零次分配”

短視頻與直播,在撬動知識資源“零次分配”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數字力場,作者 | 佘宗明

説到共同富裕,很多人就會想起“三次分配”。可你聽説過“零次分配”嗎?

我聽説過——在4月12日@人文清華 抖音號推出的學者訪談對話節目《清華·訪談錄》上。説這話的,是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院長、知名經濟學家白重恩。

“零次分配是為了強調怎麼來實現機會均等,在三次分配之前,讓大家有一個比較公平的機會……”在訪談中,白重恩這樣説道。

他説的“零次分配”,是指初次分配前勞動力、資本等要素的合理分配,它鏈接着教育普惠、金融惠民等牽涉機會公平的議題。

在他看來,三次分配中,初次分配主要體現了效率,再分配需要平衡公平和效率,三次分配基於自願原則,但在初次分配之前,還可以引入“零次分配”。因為在初次分配中,誰擁有什麼要素會影響到分配的結果,“零次分配”涉及的是進入生產前各要素在不同羣體之間的分配,同時兼顧效率和公平,能更有效地實現機會平等。

這讓我漲了知識:原來在討論共同富裕時,我們還可以將視角前移,更加關注前置環節的機會公平,而不是末端的“均貧富”。

李善友老師説:認知升級不是增加信息量,而是進化到更高的認知層級。

而Get到“零次分配”的概念,就讓我完成了一次認知升級——它讓我覺得耳目一新且靈光一現,對分配的深層次本質、共富的邏輯基點有了更深的體認。

這就是有乾貨、有營養、有思想分量的“新知”“真知”的價值:它就像一塊扶梯,拾階而上,我們的認知步伐能更上一層樓。

01

“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前兩年,網上曾流行起這樣的“廢話體”。言下之意,有些人的話毫無知識密度。

但比起廢話,人們顯然更需要諸如“零次分配”之類的新知與真知。

如作家程樹榛在《大學時代》中所説:“許多問題經教授一點撥,便有茅塞頓開之感,把教授的話連起來,就像一把鑰匙,打開了×××鎖得嚴嚴實實的心扉。”很多人需要的,正是一把把“思想鑰匙”。

這其實是求知梯度上更高階的需求:我們需要的,不只是知識,還是更好的知識。

都知道,這是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此前的研究結論稱: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許多學科知識更新週期縮短為5年,進入新世紀後,已縮短至2~3年。到了今天,知識更新週期可能得以小時計數。

知識快速更新歸快速更新,卻仍難給很多人帶來“知識飽腹感”。

我們經常是“信息過載與信息飢渴並存”:在信息汪洋中,弱水三千,我們時常只能取一瓢飲——其他的,有的營養密度過低,有的重金屬含量超標。

教育學者郝京華説:知識在海量激增,我們卻越學越膚淺。他提醒,長此以往,人們會患上哈佛教授戴維·珀金斯説的“脆弱知識綜合徵”——看似學到了很多知識,卻只是儲存在腦海裏的一塊塊“惰性知識”,很難生成獨立思考能力,也很難催生出新知識體系建構能力。

02

倒不是説,伴隨科技進步而來的知識加速更迭就是壞事。

與知識“N倍速”迭代伴隨而至的,是知識獲取門檻的降低。

本質上,人類社會的發展,也是個更快、更多、更廣泛、更容易獲取知識的過程——若整個社會是個生物機體,那知識流動就是細胞新陳代謝,通常而言,代謝越快,機體也就越健康。

可以説,知識傳播途徑越來越廣,知識流動速度越來越快,是現代社會的大勢所趨。

從大眾媒體、搜索引擎到內容平台,這些年來,知識傳播實現了載體上的“三連跳”。

尤其是作為互聯網發展至今最新興內容呈現方式的短視頻與直播,更是革新了知識傳播路徑,帶來了知識普惠圖景。

如果説,互聯網打破了千百年來知識流通的封閉性,拓寬了人們的知識獲取渠道,那短視頻和直播顯然更有力地打破了知識傳播的時空限制,改變了知識中心化生產與單向傳播的局面,促使知識生產者、接收者、傳播者及信息環境形成了統一的知識體。

置於宏大的知識傳播革命背景框下,這確實是耐人尋味的一幕:技術,讓“知識地球是平的”漸次照進現實。

上世紀70年代,傳播學者蒂奇納等人提出了“知識溝假説”,其孿生理論就是信息鴻溝論。

同為傳播學者的馬克·利維也憂慮,傳播與技術正日益冷酷無情地把世界隔離成兩個營壘,兩邊分別站着“信息貴族”和“傳播圈裏的‘下層階級’”。

但短視頻和直播,就在着力拉平細分羣體之間的鴻溝:

在知識供應上,去中心化的生產傳播邏輯、以PUGV為主的知識生產模式、模塊化的內容製作,本就會激勵很多有專業知識的用户參與到知識生產中來,從源頭增加優質內容供給。近年來,各個短視頻平台更是紛紛發力知識類視頻(如抖音就發起了“DOU知計劃”,上線了學習頻道;快手鼓搗出“新知播”,B站上線知識分區,好看視頻做Save time),極大地豐富了知識供給。

在接受門檻上,不同於以“付費”為網篩機制的訂閲專欄、付費音頻、OBS網校、講座課程,短視頻和直播的大眾化特徵決定了,它會擴大知識觸達半徑,而不會篩除那些“長尾用户”。

到頭來,知識不限量的供應、碎片化的傳播、低成本的獲取,滿足了很多人隨時隨地學習的需求。

03

但彌合“知識溝”,只是以“知識普惠”為面向的知識傳播革命的基礎性目標。

知識傳播革命,不光要實現傳播方式的升級,還要實現傳播內容的“升質”。“擴面”和“提質”,是它的兩個靶向,最終要瞄準的,是知識普惠。

在管理學中,知識流動過程和處理機制被概括為“知識流”,其內容是個四元組(KL、KT、KFx、KV),分別是知識層次、知識類型、知識流量、知識流速。

知識普惠,就是通過讓多層次多類型的海量知識快速流動,繼而充分激活知識的效用,實現知識價值的最大化。

這些年來,短視頻平台的“泛在式參與+接力式分享+開放式協作”,確實撬動了知識總量的增加;它的場景遍在化、體式輕量化、形式碎片化,也帶動了知識流速的加快。

但要將知識普惠帶到更高的層次,還得在知識層次的提升與知識類型的豐富上多下功夫。

換句話説,我們要讓知識獲取門檻更低,還要讓可低門檻獲取的知識更優。

人們需要的不只是滿屏的“金句”,更是那些有思想含量的新知與真知,去消除“脆弱知識綜合徵”。

這就需要,平台們對自我再提升:之前以泛知識類短視頻豐富內容池,本就是一次提升,如今,還得對知識內容本身進行一次提升。

作為國內最大知識傳播平台的抖音,這次跟清華大學攜手打造包括《清華·訪談錄》在內的人文知識課堂,也是一次帶動知識普惠“向上走”的探索。

而這些一流的知識,就能給無數人遞去“思想鑰匙”。聽着那些名家觀點,很多人也會有茅塞頓開之感。

04

毋庸諱言,一流的知識向來有着“物以稀為貴”的特點。它們乾貨多、內容實、營養足,但對很多人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及。

就拿名師公開課或名家訪談來説,在以往,這些往往“不是你想聽,想聽就能聽”——名家們開個講座,經常都是人滿為患。空間與時間的限制,讓人們很難“旁聽”到那些講台上的灼見高論。

好在,互聯網掀起的知識傳播革命,消除知識流通的空間侷限與時間掣肘——即便是那些高大上的知識。

在短視頻平台,在《清華·訪談錄》鋪設的“數字人文講堂”中,我們就可以聽深度參與了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的經濟學家江小涓講述中國經濟的特徵;聽國際關係學者閻學通講述國際關係的基本原理和未來世界的國際秩序;聽環境學家賀克斌院士講述實現碳達峯、碳中和會帶來怎樣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

也許在有些人看來,短視頻平台的輕鬆與一流學術知識的嚴肅,短視頻與直播受眾的“在地面”與權威學者的“在雲端”,隔得有些遠。

但這低估了人們學習的興致,更低估了細分人羣中的許多人對於一流知識的渴求。

猶記得,11年前,《新京報》的一篇題為《旁聽生:遊學北大清華的樂與痛》的報道里就講到:

當年在清華北大附近的旁聽生數以千計,年齡從二十歲出頭到年過花甲。他們租住清華北大旁的牀位,或是郊區民房,過着窘困的生活,卻倔強地堅守着自己的夢想。有時為了旁聽某些課程,在教室人已坐滿的情況下,他們會搬把椅子坐在過道里聽。

這其中,就包括2000年退休後考取貴州師大、2011年來到北京旁聽清北博士生課程的貴州69歲老人李文超,也包括白天聽課、晚上工作的北大知名保安常俊曙等。

現實中,像他們一樣有着強烈求知慾的好學者,還有一大堆。只不過,多數人沒法像他們一樣為了旁聽做“北漂”。

當下,短視頻與直播,就為這羣人打開了一道求知的天窗:《2021抖音數據報告》就顯示,截至2021年底,已有92%的全國“雙一流”高校入駐抖音,全年高校開播場次達14463場。

就拿粉絲最多的高校@清華大學 來説,那逾720萬粉絲,就相當於720萬個清華的“旁聽生”——他們不必再為了吸吮知識甘霖承受北漂之苦,只需打開手機……

認為嚴肅的學術知識在短視頻平台上沒人看,也是偏頗之見。數據顯示,那些嚴肅知識亦能圈粉無數——像@清華大學,就位居2021高校直播觀看人數第一名,它開設的《生活中的經濟學》《西方思想經典與現代社會》《中美貿易爭端和全球化重構》三門課位列最受歡迎的公開課前三。而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張國剛講的《資治通鑑》系列視頻,播放量也高達近5000萬次。

這些有思想、有靈魂的知識湧入短視頻後,猶如一粒粒種子落地生根,隨即而來的,是萬眾靈感的開枝散葉。

時至今日,越來越多老師在短視頻上推出優質講座、課程資源,越來越多網民將其視作第二課堂。

你可以説這是嚴肅知識“破圈”,我也可以説,很多人設想的“網絡大學”、“知識超文檔”、“數字教育體系”、“沒有圍牆的學校”等圖景正變為現實。

這坐落在知識傳播革命的時代座標軸中,也更深層次地推進了“知識普惠”。

05

2011年5月,喬布斯在與比爾·蓋茨探討關於未來學校的問題時,拋出了著名的“喬布斯之問”——“為什麼IT改變了幾乎所有領域,卻唯獨對教育的影響小得令人吃驚?”

而今,技術促動下的知識傳播革命,已經對此給出了回答。

人們可以在短視頻平台“旁聽”最頂尖學府的課程,可以在方寸之間遇見良師,可以用看與聽去觸碰那些高大上的學術知識。

值得一説的是,經濟學家白重恩在談及“零次分配”時,就重點談到了教育。

他認為,教育公平會讓大家未來獲得收入的機會會相對公平,所以要更加普惠將讓教育資源分配到不同的人羣。

而知識類視頻構築的“沒有圍牆的學校”,何嘗不是與之相呼應?(本文首發鈦媒體APP)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066 字。

轉載請註明: 短視頻與直播,在撬動知識資源“零次分配”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