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詩人一首聽雨詞,意境悽美餘韻無窮,李清照蔣捷紛紛模仿
宋詞是繼唐詩之後,中國傳統文化的星河中,又一顆璀璨的明星。雖然後世常説“唐詩、宋詞”,但詞這一種體裁,並非是宋朝特有的。
詞,又名曲子詞,南宋之後很多文人習慣稱詞為“詩餘”,顧名思義,詞是從詩歌中發展而來的。早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經出現了詞這種文學體裁,只是一直未能登上文壇的大雅之堂。
當然白居易李白他們都是偶爾為之,並沒有真正的將此看作能夠“載道”的文學體裁,也就是説在他們心中,詞比之詩,還是有很大的距離的。
到了晚唐的温庭筠,他精通音律,並且大力填詞,寫了許多穠豔精巧的詞作,開後世婉約派之先河。宋代的詞作,多是婉約一派,即便是辛棄疾蘇軾這樣的豪放派詞人,也是婉約詞居多。
玉爐香,紅蠟淚,偏照畫堂秋思。
眉翠薄,鬢雲殘,夜長衾枕寒。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
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温庭筠的詞作基本上都是以閨中女子為主人公,抒寫悲歡離合之情。這首詞便是以一位女子的為主人公,抒發相思之情,詞中的雨,淅淅瀝瀝下了千年。
上闋:
爐香,蠟燭都是古人常用之物,詞的前兩句,以這兩種極為普通的景物,來塑造一種孤寂、清冷的氛圍。爐中的薰香升起嫋嫋煙霧,細微卻無處不在,秋夜風寒,微弱燭火的不斷閃爍跳躍。
“畫堂”的意思是華美的居所,這裏是指女主人公的閨房。房中的女子,在這秋夜看着爐煙與燭火,不由得升起了一中感慨愁思,明明是自己看着蠟燭,偏説是燭光照耀着秋思,讓秋思更為明顯,無法隱藏。
這種情深而無理怨怪的手法,在古詩詞中極為常見,比如自己思鄉,卻怨怪月兒太明亮。雖然温庭筠詞中只説明瞭蠟淚,但我們可以想象,這位女子,或許也留下了兩行清淚。
第一層,是女主人公因為見不到的人,所以無心打扮,畢竟女為悦己者容,沒有人欣賞她的美,打扮得那麼精緻又有何意義呢?
第二層,則是指女子夜深無眠,不斷輾轉反側,並因愁思抹淚,所以妝發凌亂。但無論是哪種情況,我們都知道這位女子的愁思難以排遣,從而深夜未眠,翻來覆去,以致於感覺被子枕頭都是冷冰冰的。
上闋以冷色調的情景,淒涼的意境,她的秋思,到底是思什麼?
下闋則從室內,轉到室外描寫秋夜中的寒雨。
或許是夜太漫長,爐香已經飄盡,蠟淚已經流乾,女主人公卻還沒有入睡,她開始注意到了窗外的夜雨。
窗外的梧桐樹在風中飄搖,投下斑駁晃動的樹影,此時夜已經是三更了,秋雨來臨,沒有顧及女子愁思難排,只是淅淅瀝瀝的下了起來。隨着夜越來越深,女主人公愁思越來越濃重。
到了這一刻,女子終於説出了愁思的緣由,是因為離情。她在心中開始怨怪這雨,為何不能體諒自己正承受着別離之苦,還讓這孤寂的夜,變得風雨交加。
秋雨連綿不絕,落在梧葉,落在空階,就這樣,從三更滴到了天明,女子自然也聽到了天明。
下闋前面的部分寫得很直,但最後一句,未曾説女子未眠,卻通過一夜的雨聲,來暗示女子長夜未眠,從而襯托離情之苦,十分曲婉含蓄,餘韻無窮。
後世聶勝瓊有句“枕前淚共階前雨,隔個窗兒滴到明”便是化用於此,不過這個化用又失含蓄,韻味不及。
蔣捷“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万俟詠“不道愁人不喜聽,空階滴到明”,以及李清照“梧桐更兼細雨”等,同樣出自此句。
所以説,温庭筠這首《更漏子·玉爐香》,堪稱聽雨詞的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