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老子的“上善若水”是何意?其實意思很淺顯,被很多人想複雜了

由 時愛蘭 發佈於 休閒

大家好,我們的鵬舉説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在悠悠5000年文明史中,曾經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是如今世界上唯一沒有出現,文明或文化斷檔的古國。
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中華文明的力量,以及華夏子孫為維護文明而做出的卓越貢獻。在大約3000年前春秋時期,曾出現了一次“百家爭鳴”的文化盛宴。
在這場以文化和學説為競爭的學術爭論中,最後勝出的僅有儒、道、法三家。而道家相比較於其他兩個學派而言,以獨到清靜無為、道法自然等思想,成為了唯一可以與儒家,相提並論的學術流派。
“上善若水”,就是出自《老子》中的一個成語,整句為: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説的是一個人的至高品性,應該是像水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不與世人一較高下或爭一時之長短。
實際上儒家所倡導的君子之道,與這種思想和理論有重疊的地方。説的都是一個高尚的人的德行,就應該像水的品性一樣,樂善好施不圖報,淡泊明志謙如水。
而“上善若水”中的“水”,則是比喻那些與世無爭的聖人,這句話其實意思很淺顯,卻被很多人想複雜了。
第一、“水”的重要性
具體實驗表明,人體的極限三天不吃飯,但是超過三天不喝水,就有生命危險。水作為生命之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自然中的萬物,都需要水的滋養。
大家看到的參天大樹和各種動物,如果離開了水也會死亡。實際上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水雖然是大家平時比較多見的物質,但離開了水,那麼所有的事物都將枯萎而死。
有人説“水”是一種圓滑的物質,因為它從來都不與任何物體比較高下。也有人説正是因為水的這種特質,才讓它擁有滋養萬物的德行。
正是因為水的滋養,才會讓萬物得到利益,水雖然不與萬物發生矛盾、衝突,但是縱觀天下,最大的勝利者就是“水”。
第二、水平凡而不平淡
“水”是自然界中最平凡的東西,無論是海水、湖水還是河水,千百年來都只是靜靜地流淌。它從來都不會提出任何要求,這其實就是水的平凡特質。
按照道家的説法,這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有一句話叫做“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雖然大自然中的水,往往都會流向低處,但是在沿途可以看到不一樣的風景。在平淡無奇的旅途中,水可能遇到高山,也可能會碰到險灘。
但是無論是何種變化,都會泰然處之,這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態度,其實非常值得大家去學習。
可以毫不誇張的説,水在流淌的過程中,不會因為自己曾經流過高峯而沾沾自喜,也不會因為在低窪處停留而自怨自艾。
這種平凡的心態,才是成大事的基礎,所以大家也應該多學習水的精神。不能因為身處高位而驕傲,也不能因為陷入低谷而沮喪。
第三、水有海納百川之勢
“上善若水”,其實是道家對個人德行,最高境界的一種彰顯。所謂“上善”可以解釋為最完美;而“水”則是避高趨的一種謙遜。
水是一種特別具有包容性的液體,俗話説“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其實描繪的就是水的包容性。
正所謂海納百川是一種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種堅韌不拔的毅力。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大家就會明白其中的道理,一盆清水中滴入一滴墨水,那麼這盆水就會變成墨水的顏色,這其實就是水的大氣、包容特質。
水還是一種隨形就勢的典範,無論將水裝到什麼樣形狀的容器中,它就會變成容器的形狀,這其實也體現出了水的包容性。
從嚴格意義上來講,“上善若水”其實講的是為人,並不是大家印象中簡單的善良。
善良只是一種本性,它根本不需要修行就可以得到。而用這種善良去對待每一個人或事物的精神,卻不是絕大多數人能夠做到的事情。
所以大家在理解“上善若水”的時候,一定要從更加深刻的角度去分析,只有這樣才能瞭解這4個字的內在含義。
而不是簡單的將“上善若水”,理解為應該做一個善良的人。其實,做一個擁有至高德行的聖人,才是老子思想中的核心內容。
結 語
《老子》中所倡導的“上善若水”,實際上就是勸誡世人,一定要向成為一個“聖人”的角度去努力。因為只有擁有了高尚的情操和德行,才會讓自己成為一個受世人尊重的聖人。
雖然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達到這個標準,但是隻要積極努力去做一個有德行的人,其實就是對自己最大的安慰。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