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武康大樓為什麼火遍全網?窨井蓋、垃圾箱…全部安排得明明白白

  近幾年,高安路、淮海中路、武康路等

  雖非景點

  卻一躍成為上海熱門打卡地

  在“建築可閲讀”上做出了探索

  許多細節一直被人津津樂道

  實際上,這幾條馬路的更新

  並非只是肉眼可見的外貌設計

  歷史風貌保護與城市更新之間

  如何平衡與選擇

  背後的理念或許更值得參考

  

揭秘!武康大樓為什麼火遍全網?窨井蓋、垃圾箱…全部安排得明明白白

  換個角度看,武康大樓為啥這樣紅?

  為了介紹衡復風貌區的更新經驗,設計師薛鳴華和記者約在了大名鼎鼎的武康大樓對面:一個許多打卡者必去的最佳觀賞點,計劃從這裏起步,邊走邊講。

  “確定從這兒講起?”記者反覆詢問。畢竟,此處寫過的人太多。但薛鳴華堅持,有他的道理。

  腳下的源點廣場,不少人聽過它的故事:

  原本只是2米寬的人行道,駐足拍攝的人羣與通行人羣搶佔這麼一丁點交通要道,造成安全隱患。更新後,它向外拓展了3.6米,這個路口30°夾角區域,直接擴展為約500平方米,成為人們720°觀賞武康大樓的“最佳落腳點”,同時也提升了道路的安全性。

  

揭秘!武康大樓為什麼火遍全網?窨井蓋、垃圾箱…全部安排得明明白白

  但薛鳴華強調,不能只看到一項項具體的微更新。為什麼這樣改造?方案如何誕生?

  徐彙區的更新做法沒有就事論事,大量更新細節的背後,是系統性的梳理,是一套整體的“城市設計”。

  起初,為了讓閲讀建築的人們有一個美好體驗,徐彙區相關部門希望架空線落地工程推進的同時,增加適宜的服務配套設施。

  然而增加哪些設施、怎麼增加設施,不能拍腦袋決定。

  在有關部門的組織下,負責更新設計的薛鳴華團隊先進行了一次全面調研。

  調研結果提示出一個關鍵——武康大樓一帶並非單一的景區,也不是單一的商業區,其中還包括了重要的居住區。不能按照傳統的景區思維、商業區思維來做更新配套。

  那它是什麼呢?徐彙區的定調是:一個功能混合的風貌保護區。把準了“風貌保護區”這個定位,團隊梳理出幾個問題。

  首先是安全問題。這就催生了源點廣場。

  初稿設計時,計劃向外拓寬3.5米,可到了現場,發現這個距離恰好切在了一個窨井蓋中間。

  按常規思維,自然是去掉難看的窨井蓋,但意外的是,設計團隊與有關部門協商後,大家竟然決定多拓展0.1米,就為了把這個窨井蓋包含進來。

  

揭秘!武康大樓為什麼火遍全網?窨井蓋、垃圾箱…全部安排得明明白白

  因為風貌、歷史,就藏在街區的一磚一石中,藏在每一個有年頭的細節裏。儘可能保留,重新激發它們本來的光彩。如今,精心裝扮過的窨井蓋,同樣成為人們打卡的一道風景線,證明當初的“妙想”真有奇效。

  也有些設計,貌似簡單,其實花了很深的功夫。比如源點廣場的地面,從兩棵大樹的樹池下,逐漸延伸出幾條金屬導航線,成為許多人拍攝武康大樓的前景。

  

揭秘!武康大樓為什麼火遍全網?窨井蓋、垃圾箱…全部安排得明明白白

  仔細看,整個地面鋪磚也是弧線形,這才讓導航標識在地面不顯得突兀。這就意味着,沒有一塊弧形地磚是一模一樣的。這裏的每一塊磚都需要手工定尺切割,背後體現了極高的工藝水平。

  其次,歷史建築的風貌協調問題。只有武康大樓“貌美如花”遠遠不夠。餘慶路、天平路、淮海中路沿街建築都進行了一系列立面更新。

  

揭秘!武康大樓為什麼火遍全網?窨井蓋、垃圾箱…全部安排得明明白白

  比如武康大樓所在的路口有一棟多層建築,原本立面斑駁破舊,修復時參考了附近老建築的風貌,給一層店鋪加建門頭,改造門廳,又為二樓新增了兩個小陽台遮擋空調外機。

  兩個新建的小陽台,選色上頗費一番功夫,顏色不能太新,但又要匹配中間的舊陽台。如今,3個陽台幾乎融為一體,很難讓人意識到箇中區別。

  設計團隊也兼顧了二樓屋主的需求,原本突兀的藍白色塑料雨棚被拆除後,並沒有一拆了之,而是換成了紅瓦搭建的雨棚,與外牆風貌和諧一致。

  

揭秘!武康大樓為什麼火遍全網?窨井蓋、垃圾箱…全部安排得明明白白

  沿着淮海中路漫步,沿街鋪面的店招、門楣、雨花石外牆等豐富而協調,老建築特有的風情與武康大樓融為一體。

  而它們原先已經破敗,一系列細節的調整和更新,最後疊加成一路的風景。

  “我希望大家不只看到武康大樓,還能感受到整個片區的腔調。”薛鳴華説。

  再者,業態調整。空有硬件,或者一棟老樓,片區很難激發出真正的活力。人們來到這裏,怎麼閲讀建築,怎麼駐足欣賞,之後如何活動、如何行走,吸引人的業態是繞不過去的坎兒。

  這一帶原本一樓的鋪面房大多是房產中介、美容店、蛋糕連鎖店等,如今逐漸被替換成紫羅蘭美髮店、藝術展示館、書店、咖啡店、冰激凌店、時尚雜貨鋪等。幾乎每一次店鋪替換,都能引爆一回流量,可見在業態調整上花的心思不菲。

  源點廣場原本坐落着一家小便利店,如今換成了西式輕餐飲店。餐飲店咖啡被禁止外擺,因為那會阻礙大量拍攝和觀景的人羣。

  但同時,設計團隊也給出了建議:

  店鋪聯排寬幅的大門不妨完全敞開,與源點廣場融為一體。這樣一來,整個餐館都彷彿一個有頂棚的外擺空間,人們喝着咖啡,坐在源點廣場上,既能欣賞武康大樓,也能感受來來往往的觀賞者、打卡者們的千姿百態。團隊還建議餐飲店外牆選擇墨綠與米色,設計立體綠化牆等。

  而餐飲店的隔壁,就是網紅冰激凌外賣店。再往裏走,裝修古色古香的郵政局搭配露天咖啡吧枱。在郵政局裏喝咖啡,或許會成為下一個打卡點。

  其他細節,如人行道、信號燈杆、變電箱、電話亭、郵筒以及多達上百個城市傢俱,已成為這片風貌區的知名“作品”,無須贅言。如今,二期更新工程基本結束,新的更新調整還在繼續。

  

揭秘!武康大樓為什麼火遍全網?窨井蓋、垃圾箱…全部安排得明明白白

  為什麼武康大樓片區總能熱點源源不斷?

  為什麼作為知名的文旅景點,它的商業味依然不重,到訪者腦海裏浮現的還是文化情懷?

  徐彙區天平路街道工作人員説,風貌區的更新重在細水長流,持之以恆。

  點滴細節背後,首先是整體理念和系統框架,這就好比有了一個“總方向”,遇到具體問題,如何設計、如何抉擇,一切就有了答案。

  在煙火氣和風貌之間,平衡取捨

  實際上,從源點廣場起,周邊約10條道路都在進行更新。這樣的更新,徐匯衡復風貌區已經持續了6年。

  走進高安路,飄落的梧桐葉、具有年代感的小店、上個世紀的建築將路人拉入上海獨有的文化記憶中。

  伊麗包子鋪是高安路上一間不大起眼的小店鋪,多年如一日地陪伴着這裏的居民。然而包子鋪破舊不堪,逐漸與風貌區格格不入。

  拆還是不拆?管理部門一度陷入糾結。走訪附近居民、路人後,天平路街道發現伊麗包子鋪不僅是一間小小食肆。

  每天清晨,籠屜裏飄出的絲絲水霧夾雜着麪糰發酵的氣味,將清冷的街道温柔喚醒。

  附近居民、匆匆路過的上班族以及進出上海圖書館的學生,總愛在這裏帶上一兩個包子,讓食物的暖意給自己帶來能量。

  這温熱的包子味,已經成為整條路的歷史記憶。

  風貌區的風韻不僅在於外觀的優雅,同樣也在於無形的歷史文化和情懷。街道最終決定保留包子鋪,但進行更新改造,讓它在風貌區重煥生機。

  

揭秘!武康大樓為什麼火遍全網?窨井蓋、垃圾箱…全部安排得明明白白

  翻新後的伊麗包子鋪大門選用了藍綠色木門,與整個街區的色調相互輝映。陽光打在頗有藝術感的鏤空雕花招牌上,讓包子鋪在原來的歷史感之上增添了文藝的氛圍,遠處看去,像一個咖啡館。

  這次改造不僅限於“外殼”,也是對“內膽”的重製。

  為了保證包子鋪的內部電路安全、乾淨衞生,設計團隊還對包子鋪內部進行格局調整和重新裝修,比如按照包子的售賣特點,為不同籠屜重新安排放置位置、調整人的動線,把窗扉設計成可替換的菜單。

  如今,包子鋪依然伴着日出營業,給風貌區帶來温和的上海味道。

  高安路49號到55號附近,沿街商鋪復古優雅,將上海韻味體現得淋漓盡致。但改造過程也是複雜的。

  很多年前,這一帶商鋪進行過統一改造,中介鋪、失物招領店、便利店與水果店都曾翻新過一輪外觀。然而在那次更新中,商鋪的招牌與門楣雖然一致了,卻產生了視覺上的割裂,始終與風貌區格格不入。

  與對待包子鋪類似,許多居民表示,這些“老破小”店鋪和他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強烈要求保留。於是,由街道牽頭,設計團隊與每一家商鋪進行溝通,保留了老百姓需要的便利店、房產中介,新引入了咖啡廳與花店。

  

揭秘!武康大樓為什麼火遍全網?窨井蓋、垃圾箱…全部安排得明明白白

  為了還原歷史風貌,設計團隊特地將原始圖找了出來,在參考歷史的基礎上翻新店鋪。現在的店招使用透亮的顏色,配以文藝的字形設計,店鋪門面和老建築原本的樣貌高度一致。

  從店鋪的玻璃窗望去,還能看到麥乳精盒子之類的老物件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舊照片,它們被裝點在櫥窗上,既吸引顧客的好奇目光,又遮擋內部略顯凌亂的小物件,提升了整體品質。

  還有一條弄堂口的垃圾箱房,被更新為一個口袋公園。更新行動最初的目的只是想在路面升級的基礎上,將家長、學生每天都會用到的垃圾箱“藏一藏”。

  

揭秘!武康大樓為什麼火遍全網?窨井蓋、垃圾箱…全部安排得明明白白

  設計團隊特地翻看了過去的資料,發現這一片區域曾經是老百姓賞菊休閒的地方,於是他們借鑑了江南園林元素,將弄堂口整體更新為一個江南風格的小花園,為居民提供了新的公共區域。

  最初難看的垃圾箱房仍被保留,只不過在景觀的協調搭配下,美觀又不引人注目。

  風貌區裏的更新,最大的難題就是在新與舊之間如何取捨,在居民的煙火氣和風貌美觀協調中如何取得平衡。

  

揭秘!武康大樓為什麼火遍全網?窨井蓋、垃圾箱…全部安排得明明白白

  一味拆除美化、一味偏重景觀並不可取。有所留、有所改,每一處細節都考驗着城市的治理智慧。

  

揭秘!武康大樓為什麼火遍全網?窨井蓋、垃圾箱…全部安排得明明白白

  “歷史是最好的答案。”一位街道工作人員説,“我們每次都會尋找老圖紙,儘可能復原建築本來面貌的基礎上,進行新舊之間的協調與取捨。”

  優雅低調,貴在可持續

  如果沿着高安路一路漫步,還能發現更多小心思。

  比如,這裏每棵樹的樹池都經過精心設計,與地磚在一個水平面,並沒有凸起的圍擋,內部使用透水磚,雨水可快速滲入地下,不易積水。

  

揭秘!武康大樓為什麼火遍全網?窨井蓋、垃圾箱…全部安排得明明白白

  比如,這裏的單車停車區,不是顯眼的白色標誌,而是用不同的深色調鋪磚,組合成一個隱隱約約的自行車圖案。

  

揭秘!武康大樓為什麼火遍全網?窨井蓋、垃圾箱…全部安排得明明白白

  比如,這裏老房子低矮的外立面,一改過去用玻璃碎石、鐵絲網防護的手段,統一使用木色護欄,沿着外牆一路連綿起伏,形成有趣的線條。

  

揭秘!武康大樓為什麼火遍全網?窨井蓋、垃圾箱…全部安排得明明白白

  還比如,建築物外牆上掛着的電錶箱、電信箱、牛奶箱,經過設計,或巧妙整合,或適當遷移和遮蔽,使街道看上去整潔協調。

  

揭秘!武康大樓為什麼火遍全網?窨井蓋、垃圾箱…全部安排得明明白白

  

揭秘!武康大樓為什麼火遍全網?窨井蓋、垃圾箱…全部安排得明明白白

  精細化提升空間品質,意味着不會大刀闊斧、不會過度出挑違和。低調“量變”,似乎讓人感覺不到,但點滴微調,引人細品,又在一系列元素上整體統一設計,這才有了徐匯衡復風貌區優雅的模樣。

  為了可持續,有關部門開設了微信公眾號,開發了自己的小程序,構建商鋪和居民溝通的自治平台。房屋整修、招牌置換等,但凡一個事關風貌的微調動作,相關的業主、租户都需要申請走流程。

  對風貌區而言,最好的城市更新或許不是讓它引人注目,而是讓它悄無聲息地融入這座城市,成為一代代人對上海的城市記憶。

  【專家解讀】

  “打卡點”背後是尊重歷史、尊重人的機制

  記者:您以社區規劃師、專家的身份,長期參與也見證了衡復風貌區整個更新過程。您曾説街道設計更新往往有幾個痛點問題,而衡復樣本逐漸探索形成了一個很好的模式。痛點問題指什麼?

  王林(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及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雙聘教授、城市更新保護創新國際研究中心主任):第一,街道景觀設計編制要素不全面、不精細。

  

揭秘!武康大樓為什麼火遍全網?窨井蓋、垃圾箱…全部安排得明明白白

  比如設計時,通常會考慮店招店牌、建築立面、照明、出入口等要素,但街道的色彩、聲音一般不會列入考慮範疇。精細化治理需要全要素考量,一個牛奶箱的顏色都可能會影響街道景觀與行人感受。

  第二,剛控有餘、指導不足,無法應對動態更新。未來,一旦店鋪更新、商家更換,此前的設計藍圖就不再具有指導作用。

  第三,制定者與管理部門、實施主體不銜接。

  街道的城市設計涵蓋多種複雜要素,涉及規劃、建管、房管、綠化、環衞、市政、文旅、消防、交通等多家主體。溝通和協調很煩瑣。客觀上,由於專業差異,彼此對城市設計的理解也不一致。

  第四,實施機制不健全、缺少長期可持續性。往往重一次建設、輕日常管理;或者重問題整治、輕過程引導。再好的街道設計,缺少長期可持續管理機制的保障,都無法真正落到實處。

  因此,徐匯衡復風貌區探索出了一條“精細化街道城市設計”的新思路。

  記者:其中哪些經驗值得參考,能舉例説明嗎?

  王林:比如系統思維、遞進引導。

  徐匯衡復風貌區在宏觀層面,整區域出台了“一區一則”《徐匯衡復風貌區街道設計通則》,所有街道有一個共同性的指導原則。

  中觀層面,分街道制定了“一路一冊”《高安路街道設計圖則》。

  微觀層面,對建築制定了“一幢一圖”《建築街面設計導則》。

  

揭秘!武康大樓為什麼火遍全網?窨井蓋、垃圾箱…全部安排得明明白白

  整體思考、問題導向,我形容為“地毯式、多界面、全方位”的研判。

  以高安路為例,當時通過實地調研,深入分析,設計團隊列出了高安路的問題清單:沿街建築立面外露管線較為嚴重,部分門窗違章改建,圍牆綠化缺失,設備箱需要轉移或拆除等。

  

揭秘!武康大樓為什麼火遍全網?窨井蓋、垃圾箱…全部安排得明明白白

  根據這份街道負面清單,我們對街道要素進行了更為全面、精細的分類。而不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

  我們總結提煉,把街道要素劃分為7大類40餘項,包括店招店牌、建築立面、窨井蓋、照明路燈、圍牆、出入口等常見要素,也包括電錶箱、牛奶箱、架空線、設備箱、行道樹等容易被忽視的控制要素,分別對每一大類、每一小項都進行研究,制定出每一類、每一項的總體控制原則和分項控制細則。

  

揭秘!武康大樓為什麼火遍全網?窨井蓋、垃圾箱…全部安排得明明白白

  記者:分項控制細則精細化到什麼程度?

  王林:以高安路49號—57號街面建築為例。通過研究現狀和歷史圖紙,我們給出了相應的整改對策:店招應設於門楣上方規定位置,文字高度不得大於300mm,色彩不得過於鮮豔;門窗樣式宜採用分格玻璃門窗,材質採用啞光金屬材質,色彩宜為墨綠色;外牆應採用塗料拉毛、水泥踢腳,外牆色彩應為米黃色,踢腳應為水泥色;管線設備應隱藏於米黃色格柵內,可增設墨綠色雨棚和壁燈……

  

揭秘!武康大樓為什麼火遍全網?窨井蓋、垃圾箱…全部安排得明明白白

  

揭秘!武康大樓為什麼火遍全網?窨井蓋、垃圾箱…全部安排得明明白白

  記者:智能化管理平台是怎樣的機制?

  王林:過去,發現商家店招店牌或外牆立面與風貌區不協調時,店鋪一般已經裝修好了,此時再要求商家重新裝修、拆除整改,這樣的管理方式相對滯後,成本代價也非常大。

  而現在,基於智慧管理平台,店鋪一旦發生變動,或者重新裝修,街道日常巡查的工作人員發現後會立即給“一網統管”平台發出信息。平台第一時間把信息告知房東,並附上二維碼。只要一掃碼,相關變動所需申請的流程一目瞭然。

  其中,商家如果有一些變動內容涉及店面設計,就需要在網上先報送立面設計方案。社區規劃師在網上審核確認後才可進行下一步裝修,如有問題再提出相關意見。整個過程通過智能化管理,提高治理的效率。

  

揭秘!武康大樓為什麼火遍全網?窨井蓋、垃圾箱…全部安排得明明白白

  記者:採訪時,有一位工作人員説,徐匯衡復風貌區更新的訣竅,在於尊重歷史、尊重人,懂得平衡取捨,並且持之以恆。您從專業角度,怎麼看待這套精細化治理模式?

  王林:精細化治理需要尊重、協同、智慧和開放。城市的發展是漸進式的,自我調節的,有機生長的,它不是靜態的死物,也不是想設計成什麼樣,現實就一定會變成什麼樣的。這是理解城市的核心。

  而徐匯衡復風貌區,在整體性的通則、導則、圖冊引導下,關鍵還是搭建起一個各級政府、各部門與居民、經營者、開發者等多方參與的平台。

  

揭秘!武康大樓為什麼火遍全網?窨井蓋、垃圾箱…全部安排得明明白白

  管理部門之間協同,政府、企業、市民之間共同協商,多部門密切配合,讓每條道路的更新既保持各自風貌,又整體有序、統一進行。

  如今,這也成為一份珍貴的城市建設記錄,可為之後的城市更新提供前人經驗。打卡點的具體內容並不難學。難的是背後的機制、模式、平台,而它們更具有推廣意義與價值。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6190 字。

轉載請註明: 揭秘!武康大樓為什麼火遍全網?窨井蓋、垃圾箱…全部安排得明明白白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