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1919年春,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的消息從凡爾賽宮傳到了千里之外的北京,一時間,羣情激憤,愛國學生和有志青年們開始在大街上派發傳單,上海的街頭掛起了"寧為救國死,毋做亡國奴"的宣傳旗幟,一場轟轟烈烈的救國圖存運動正式拉開了帷幕。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學生隊伍頂着來自資本主義和封建勢力的雙重壓迫,不斷向黑暗的現實發起衝擊,他們向路人發表演講,進行遊行起義,清華學子們甚至在校園裏舉行了國恥紀念大會,還有人高舉着"曹汝霖還我青島來"的大字標語,用一腔熱血期盼祖國領土完整迴歸。
五四運動的爆發預示着中國青年的愛國熱情即將達到頂峯,這其中,少不了幾位年輕人的領導和幫扶,比如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陳獨秀,時任北京大學校長的蔡元培,國民外交協會理事林長民,以及中國近代著名學者胡適。
胡適曾在《介紹我自己的思想》一文中提出了中國的年輕人要有自己的文化自信這一觀點,這成了後來新文化運動爭取自強獨立的一個有力依據。
胡適是怎麼闡述自己的觀點的呢?
胡適在文中提到,物質是倔強的東西,你不征服他,他便要征服你。東方人在過去的時代,也曾製造器物,做出一點利用厚生的文明。但後世的懶惰子孫得過且過,不肯用手用腦去和物質抗爭,並且編出"不以人易天"的懶人哲學,於是不久便被物質戰勝了。
天旱了,只會求雨;河決了,只會拜金龍大王;風浪大了,只會禱告虛構的觀音菩薩或天后娘娘。荒年了,只好逃荒去;瘟疫來了,只好閉門等死;病上身了,只好求神許願;樹砍完了,只好燒茅草;山都精光了,只好對着嘆氣。
這樣又愚又懶的民族,不能征服物質,便完全被壓死在物質環境之下,成了一分像人九分像鬼的不長進民族。所以我説:這樣受物質環境的拘束與支配,不能跳出來,不能運用人的心理智力來改造環境改良現狀的文明,是懶惰不長進的民族的文明,是真正唯物的文明。
這是什麼意思,這是胡適在呼籲人們,是時候從麻木中清醒過來了。中國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光輝歷史,人們卻被一時的戰敗衝昏了頭腦。於是大家開始在敗況中得過且過,開始求神拜佛,只是等待虛無的神給與他們温暖與光。
但事實並不是這樣的,世上的一切都要靠自己來爭取,一個人不能征服物質,就要被物質壓垮;一個民族如果不能自強,就會被外來勢力支配。現在,人民們該要站起來了,現在,正是覺醒的最佳時機。
少年的朋友們,現在有一些妄人要煽動你們的誇大狂,天天要你們相信中國的舊文化比任何國高,中國的舊道德比任何國好。還有一些不曾出國門的愚人鼓起喉嚨對你們喊道,「往東走!往東走!西方的這一套把戲是行不通的了!」
我要對你們説:不要上他們的當!不要拿耳朵當眼睛!睜開眼睛看看自己,再看看世界。我們如果還要把這個國家整頓起來,如果還希望這個民族在世界上佔一個地位,──只有一條生路,就是我們自己要認錯。
我們必須承認我們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質機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並且道德不如人,知識不如人,文學不如人,音樂不如人,藝術不如人,身體不如人。肯認錯了,方才肯死心塌地地去學人家。不要怕模仿,因為模仿是創造的必要預備工夫。
不要怕喪失我們自己的民族文化,因為絕大多數人的惰性已經夠保守那舊文化了,用不着你們少年人去擔心。你們的職務在進取,不在保守。當時的中國,最緊要的問題還是救國,救這個衰病的民族,救這半死的文化。
在這件大工作的歷程裏,無論什麼文化,凡可以使我們起死回生、返老還童的,都可以充分採用,都應該充分吸收。我們救國建國,正如大匠建屋,只求材料可以應用,不管他來自何方。
文化自負,是一個至今為止仍然難以逃脱的問題。在我們有了文化自覺之後,我們也許會自滿於那些"老莊孔孟",覺得我們的聖人説的哲理其他哪個國家都比不上,放在當今的網絡上,就是一羣懵懂無知的"愛國"青年,略學了一點歷史,就把自己當成了世界的中心。
這是一種非常錯誤的行為,什麼叫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前提就是我們要明白這是一個多元的世界,我們還有很多要去學習和模仿。學習不丟人,模仿不丟人,無知且不自知才是真正的文化之恥。
處在五四運動時期的中國,有着剛剛起步的民族工業和仍不健全的社會制度,當時的人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摒棄保守思想,把眼光投向世界,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和制度,只有這樣,才能給我們的民族以新的前進方向。
對於舊有的學術思想,積極的只有一個主張,就是"整理國故"。為什麼要整理呢,因為古代的學術思想向來沒有條理,沒有頭緒,沒有系統,故第一步是條理系統的整理。
因為前人研究古書,很少有歷史進化的眼光的,故從來不講究一種學術的淵源,一種思想的前因後果,第二步是要尋出每種學術思想怎樣發生,發生之後有什麼影響效果。
第三步是要用科學的方法,作精確的考證,把古人的意義弄得明白清楚,第四步是綜合前三步的研究,各家都還他一個本來真面目,各家都還他一個真價值。
只有經過這四步,我們的傳統文化才能為我們所用。傳承,不是全盤傳承,而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胡適先生的傳承觀裏,"評判"比"傳承"更重要。
因為對於傳承的態度往往只有好或不好兩種觀點,不懂得什麼叫做古今調和,也不懂什麼是中外融合。在新的時代,我們理應有新的思想,我們要懂得什麼是國粹,也要懂得今識之識不能廢,這才是我們的繼承傳統文化的內涵所在。
除此之外,當代的青年還要明白,為什麼我們説不要怕會喪失自己的民族文化,因為中華民族比世界上的任何一個民族都要堅挺和頑強。
我們經歷過最鼎盛的繁華,也承受過最深痛的苦難,而我們仍然堅持着自己的文化,併為此感到驕傲和自豪,原因就在於我們的根從來不曾斷絕。
我曾經看過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觀點,是説為什麼某些被殖民過的國家看不到自己的未來朝向哪裏,那是因為他們的歷史出現了斷層。
歷史斷層,造成最大的問題就是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誰。他們的記憶裏沒有了"根",他們有的只是長達600年的被殖民的回憶,所以當他們重獲自由的時候,他們只能跟隨歐美繼續走。
而中國則擁有自己的聲音。作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歷史不曾間斷的國家,我們有着自己的夢想與傳承。如果要把這份堅守形象化,那就應該是我們的文字,回首我們文明的童年,那時候的文字還是甲骨文。
當鴉片戰爭爆發之後,中國一度陷入了最悲慘的境地,我們被西方文明侵入,我們被西方文化攻打,我們的社會不再穩定,我們的文化也支離破碎,就在人人都覺得中國沒救了的時候,國子監祭酒王懿發現了許多甲骨的碎片——那就是甲骨文。
印證了《史記》的正確性,印證了我們有着自己的歷史,而這些歷史現在清晰可見。
近代中國,人人都在救亡圖存,人人都覺得到這裏就結束了,我們的國家已無力支撐,但甲骨文的出現又好像是一束光,它像是定海神針,使風雨飄搖中的國家又凝聚出了一股力量。
它證明了我們有悠長的歷史,我們是古老的文明,文明的延續不該在此時斷絕,天佑我中華,中華民族絕不會在此時死去。
所以,年輕人們,不要怕喪失我們自己的民族文化,因為它就在這裏,守護着我們勇敢地往前去。
我們可以去看到別國文化的優良之處,可以去學習他們的技術與制度,可以熱愛一切我們所熱愛的美,因為我們永遠不會迷失真正的方向。
何以中國,就是這五千多年奔騰的文化長河,我們循着根,知道自己從哪裏來,也明白自己往哪裏去,無論走到哪裏,我們身上的血脈都緊緊相連,我們能聽到中華文化在歷史中的渾厚原聲,這就是我們獨有的文化自信,是我們一代又一代努力拼搏出的大美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