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明沙地變旅遊區——科爾沁沙地生態綜合治理見聞

由 終廷花 發佈於 休閒

新華社記者魏婧宇、賀書琛

沙連沙,不見頭。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奈曼旗稱為“科爾沁沙地腹地中的腹地”。

如今的奈曼旗植被覆蓋率已達70%以上,穿沙公路兩旁的樟子松如衞兵般守護着當地生態。

2000年,26歲的何團亮嫁到了奈曼旗白音他拉鄉包頭嘎查,丈夫尹布仁巴特爾家三代人以放牧為生。由於過度放牧,曾經的草地變成了一片荒沙。何團亮回憶:“孃家人哭着回去了,説我好好的姑娘嫁了沙子地。”

2001年,奈曼旗開始推行退耕還林和禁牧輪牧。何團亮和丈夫賣掉了賴以生存的150多隻羊,換了38頭牛進行舍飼餵養。“蒙古族世代以放牧為生,當時舍飼養牛我還不太樂意。”尹布仁巴特爾説,“但是草沒了,放牧不成了,沙子一來人都活不下去了。”

為了在沙窩裏活下去,尹布仁巴特爾夫妻和嘎查裏40多户牧民組成植樹隊,每天一早趕着駱駝馱着樹苗和三四百斤水,到沙地裏種樹。由於牧民缺少植樹經驗,一開始成活率還不到40%。何團亮説:“嫁了沙,不能從了沙,有綠色才有生活的希望,再難也得種。”何團亮和丈夫堅定決心,男人馱苗搬水,女人挖沙栽苗,一栽就是20年。

2013年,造綠初見成效,連片的沙地被錦雞、黃柳等覆蓋,站在高坡上一看滿眼綠色。在政府投資引導下,包頭嘎查建了2萬餘畝旅遊區,每到夏季遊客絡繹不絕。牧民牽駱駝給遊客照相,辦起了牧家樂,最多時旅遊區一天收入5萬多元。

“我們家現在養着82頭牛和4峯駱駝,孃家人前段時間來了,説沒想到我們生活變得這麼好。”何團亮説,現在嘎查裏近一半的牧户家裏都有了小汽車,生活越來越好了。

經過持續生態治理,科爾沁沙地披上了綠裝。何團亮笑着説:“越來越多的遊客來到我的家鄉,我們用綠色換來了更好的生活、更廣闊的世界。”(魏婧宇 賀書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