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晏殊傷春惜時,寫下《浣溪沙》抒發感慨,下闕中兩句歷來為人稱道

由 宿秀榮 發佈於 休閒

北宋晏殊擅長寫婉約詞,詞風平靜、圓融。但是,因為他的身世顯赫,且官場得意,時常被人指責為“無病呻吟”。

事實上,晏殊的詞作偏於理性,哀而不傷,真誠自然。葉嘉瑩先生評價他“理性”的情感,不是滔滔江水,卻像是一面平湖。風雨至時自有波紋,投石下時亦有漩渦,但更多的時候是含斂恬靜的。


下面這一首《浣沙溪·一曲新詞一杯酒》,就是晏殊的代表作。

一、晏殊原詞賞析

《浣沙溪·一曲新詞一杯酒》——宋·晏殊

一曲新詞一杯酒,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詞作意譯:

傍晚在花園裏一邊填寫新詞,一邊飲酒。園中的亭子還是原來的亭子,天氣也和去年一模一樣。夕陽下山了,什麼時候再升上來呢?

花兒再美麗總歸要凋謝,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情。幸好等到燕子歸來的時候,還能讓人找到從前的感覺。我在開滿香花的園子小路上,一邊徘徊,一邊思考着這個問題。

這一首小令當中的情緒,經過了幾個階段的變化。一開始是閒適愉悦的,後來由愉悦轉為感傷,再轉為平靜,最後變成了思考。


詞作的第一句表達的是一種閒適的雅趣,以及愉悦的心情。散朝之後閒着沒有事幹,把酒具搬到花園的亭子裏面,一面琢磨填寫新的曲子,一邊喝着小酒,好不愜意。

但是很快詞人情緒就發生了小小的變化,由愉悦轉為感傷了,因為他看到了“夕陽西下”。太陽下山之後,花園裏的光線變暗,自然就影響了晏殊的心情。

最初他並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會產生沮喪的情緒,只記得:在去年的同一時間,同一地點,也是一樣的天氣,曾經產生過類似感覺。

在詞的第四句中,他彷彿已經得到了一個答案。原來是園中有一些鮮花開始凋謝了,他這是在因落花而傷春。明白真相之後,晏殊開始安慰自己:時間是永恆的,生命卻極其短暫。這是一件無可奈何的事情。

可是,他轉念又想道:春天過去了,花朵就會凋零。可是,來年燕子會飛回到花園當中,從燕子的身上,似乎就能找回從前的影子了,這究竟是好還是不好呢?


生命是一個大循環,雖然動物和植物並不能像日升月沉一樣,永恆不死。可是,當它們的壽命到達終點,在來年的同一個亭台,同樣的天氣裏,它們會否以相似的形式而復活呢?

比如今年這一朵小花凋謝了,來年在這裏可能會開出同一個品種,同樣顏色的小花。雖然已經不是原來那一朵,但是對於這個世間而言,也是“似曾相識”的。這件事情對於那朵已逝的花兒有什麼意義嗎?對於整個世界來説又是怎樣的呢?

寫到這裏,彷彿就觸及到了宇宙生命循環的大秘密。於是,晏殊就來不及為落花生命的消失而傷感了,他的情緒迴歸平靜。開始在花園的小路中來回走動,思索着這個問題。

二、“理性的詞人”晏殊

晏殊是北宋著名的“宰相詞人”,和許多大詩人一樣,他是一位七歲能文的“天才兒童”。他出生在富貴之家,十四歲參加“神童試”被皇帝賜予“同進士出身”,從“秘書正字”一直做到宰相。


在北宋真、仁二朝都是重臣。同時他也是北宋的“文壇領袖”。按照現在的話來説,晏殊可以算是北宋文壇與政壇中的頂級“歐皇”。

晏殊不光生前命好,死後宋仁宗還親自弔唁,並下旨輟朝兩日為他致哀。因為他的一生相較於別的文人過得太順,所以很多人對他的創作頗有微詞,認為他的詞寫得有些“矯情”。

特別是在一些普通人的眼底,宋代婉約詞不就是寫一些悽悽慘慘切切的玩意兒嗎?他一輩子過得這麼愜意,愁苦的感情又從哪裏來呢?因此大家批評他“造作”。但事實上,這是對晏殊的一種誤讀。

比如《浣沙溪》中的最有名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這句表達的是一種平靜、圓融的情緒,不過許多引用者往往把它用到傷感的地方。


例如自己的愛人或珍貴的東西失去之後,再遇到依稀如往日的人或物。在這裏,表達的是一種對從前的懷念之情。而這種“懷舊的感情”在晏殊的原作中,卻並非重點。

原詞的重點是作者對“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這種現象之所以存在意義的思考。因此晏殊從來不曾為了填詞而“矯情造作”。

詞學研究者胡云翼曾經説過:縱觀晏殊一生,與其説他是一位詞人,還不如説他是一位政治家。因為他青少年時代,雖然是憑藉文章詞賦入仕,但他在政治上顯然更有作為。

晏殊的性格特點是“慎密”,也就是説他是一個為人謹慎,且認真細緻的人。他善於動腦筋,喜歡理性思辨。“遇事持正,動循規準,不為勢怵,不為利回”。是一個公正廉明的,理智有擔當的好宰相。


這種辦事風格影響到他的創作風格,正像葉嘉瑩先生所説的那樣,“他就是一片平靜的湖水”。湖面本身是清可鑑人,只有在遇到外部干擾的時候才做出反應。干擾停止,馬上就恢復了原樣。因此他的詞作會顯得比較圓融,富有哲思。

結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是互文。表達的意思是,花朵的凋零和燕子的離去是無可奈何的事,但是到了明年,燕子會歸來,花兒也會重新開。

前句説的是“人生幾何”,“去日苦多”的老生常談。後半句表達的則是宇宙間萬事萬物,生生不息的循環。

傷春、懷舊,找到從前的影子,並不是晏殊所真正關心的問題。他所關心的是:在燕兒的南來北往之中,在花朵凋謝再重開的過程裏,還隱藏着什麼秘密。

人生一世,就像花開一季,終有凋謝死亡的時候。假如一個人離開了人世,後來世界上又出現另一個和他相仿的人。那麼對於這個世界而言,會有什麼樣的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