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坑還是鎏金白錢還是銀幣

水坑還是鎏金白錢還是銀幣
泰和重寶·淤泥坑
水坑錢幣以腐蝕嚴重單一鏽色的較多,近些年北京、南京,甚至浙江、安徽、河南等省大片地區都出土有一種帶有金黃色及藍紫色皮殼的水坑錢幣。這類錢幣多為淤泥中所出土,被有些人稱為“表金”,或將北京出土的那批稱為“祈福坑”,以至於祈福坑已成為這種錢幣坑口的名稱。實質上這兩個命名都不科學。每個行業都有專業術語,專業術語用詞準確精煉是必然前提。
我們先説表金,從字面理解很顯然更多的是和黃金有關,那麼這種坑口真與黃金有關嗎?當然是沒有的,它們只是水坑中的一種特殊鏽色而已。即便以表金來形容其鏽色也不算準確,很容易被誤解。那些命名這一名稱的人初衷是為了説明這些錢幣不是水坑而是鎏金,這裏的"表"字在他們眼裏並非表面的意思,而是動詞,側重的是工藝,十幾年前就有人大肆宣揚誤導了很多錢幣愛好者。
水坑還是鎏金白錢還是銀幣
南朝半兩·鎏金
祈福坑這個説法也是沒有根據的,不能只根據出土地點就確定是祈福用的錢幣。即便是用於祈福的錢幣,這類鏽色又有廣泛性,不只是一處有,其它地方也有,可以肯定不是所有的類似鏽色均為祈福所為,而且是自然形成的鏽跡,和人類文化活動沒有關係。也就是説,只要環境合適就會生成這種深邃又神秘的鏽色。正因如此,這種鏽色最普遍的出土環境為淤泥之中,命名為淤泥坑或仍稱為水坑,反而是確切的。這樣命名符合錢幣坑口術語命名特徵。這種鏽色多以金黃色、藍紫色為主,在出土早期常常顏色較黃亮,把玩後會越發變得藍紫。出現這種鏽色的錢幣品種年代跨度非常大,特徵幾乎雷同。南京所出的南朝錢幣,浙江、安徽、河南等省所出的宋代錢幣,北京所出的金代錢幣,包括這些地區所出的明清錢幣都有類似鏽色。
無論是表金還是祈福坑,這兩個説法最初都被宣傳為:這類鏽色的錢幣為鎏金錢幣。還曾在網上造成了轟動,誤導過很多收藏愛好者。那麼這種鏽色為什麼不是鎏金?首先很簡單,有研究者通過成分檢測就沒有檢測出金的成分。另外從表面上來看,它的皮殼狀態也和古代鎏金工藝不同。古代鎏金錢幣自高古貝幣就有出現,到了兩漢及唐代都非常流行,直到清代還有鎏金錢幣存在。
王莽鑄一刀平五千,一刀二字鑲嵌黃金而成,其色赤紅,未見發紫色包漿者。而唐代鎏金開元通寶,五代鎏金天策府寶,其金層也都為赤紅色,並未見紫色鏽。並且古代鎏金錢幣原始金層都非常平滑,而淤泥坑金色鏽常常可見氣泡狀凸起,甚至出現氣泡破裂狀態,這與錢幣腐蝕時化學反應有關。整體來説不論是實質還是外表,這種淤泥坑錢幣都絕非鎏金錢幣。它們是水坑中的極品鏽色,但不能等同於鎏金錢。鎏金錢幣和人類文化活動有關,而淤泥坑是自然形成的鏽色,兩者有天壤之別,淤泥坑也不是一定是祈福所用,但可以肯定的是這種鏽色主要出自淤泥之中。
水坑還是鎏金白錢還是銀幣
東漢五銖·白錢
錢幣坑口多種多樣,各類坑口都有各自的鏽色特徵。水坑錢有金黃色鏽,生坑錢有硃砂色鏽、鐵鏽色銅鏽、翡翠色綠鏽及像銀幣的銀色鏽等。為此,在收藏錢幣時一定不能被表面鏽色所誤導。除了經常有人將水坑錢當成鎏金錢、鐵鏽古銅錢當成出譜鐵錢外,還容易將銀色鏽錢幣當成白銅錢甚至銀錢。
接下來我們着重介紹銀色鏽跡。銀色鏽出現在生坑錢幣裏主要是兩個情況:一種是高古錢幣,尤其是兩漢錢幣水銀古鏽。水銀古鏽多為黝黑色,也有銀白色的。但這兩種主要狀態的水銀古鏽光澤都很醒目不柔和。和銀質光澤很不相同。古代銀幣雖然也是鑄造的,但通過比對何家村銀開元通寶,我們發現其顏色也是潔白無暇的,沒有刺眼的光澤。
除水銀古鏽外,在江蘇一帶出土的宋錢及明代早中期錢幣裏也會有類似水銀古鏽的灰白色鏽。但這種鏽沒有光澤,如果手上沾點水,摸起來有粘手感,這種錢幣胎骨多數腐蝕比較嚴重。和銀幣對比,又因其沒有光澤而形成明顯差異。因此這種鏽色不難分辨是否為銀幣,但在江蘇地區以前偶有錢幣愛好者誤認為這類錢幣為銀幣或白銅錢幣。
水坑還是鎏金白錢還是銀幣
開元通寶·鎏銀
除了特殊坑口類似銀色鏽外,我國古代還有白銅錢幣也類似銀質錢幣。我國古代所謂白銅錢幣,並非為現今意義上的鎳白銅,而是以錫白銅為主,因其錫含量較高所以顏色銀白。錫白銅材質較脆容易斷裂,造成這種情況多是因為鑄幣偷工減料,很多普通白銅幣鑄造也很一般。這種白銅幣常常有人誤認為是銀幣,其實它和銀幣的色澤有很大區別,銀幣光澤更白更純淨,有些氧化後是發黑的,而錫白銅錢幣光澤比較暗淡發烏。此外,古代官方銀幣的鑄造很多是有特殊用途的慶典錢,往往要麼鑄造較為精美,要麼錢文比較特殊。談到這兒筆者曾用火炙烤過宋代錢幣,其錢體會析出錫粒,青銅中含有錫,被炙烤出的就是錢幣中的錫,其顏色有點發藍烏色。對比銀幣也不難發現銀幣色澤確實是更柔和光潔的。
除了對比顏色和鑄造工藝及文字風格外,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測量密度。普通銅幣無論是包漿銀白色的還是材質為白銅,其實質都屬於銅或具備銅的基本特性。而銅的密度要低於銀,銀幣手感也比銅幣重,銀幣落地的聲音相對銅幣更深沉。這些方面更多的是需要靠收藏者自身感悟,用文字很難説清楚,而這些感悟需要更多接觸實物,正因如此:多把玩真品實物,才是提高鑑定能力所必須重要環節。條件允許也可以使用金屬成分檢測儀器,可以更清楚地分析出金屬材質。
水坑還是鎏金白錢還是銀幣
開元通寶·水銀古
前面我們提到生坑古幣中有一種烏白色鏽,也屬於水銀古,但又和兩漢時期水銀古有區別,這種鏽沒有兩漢時期水銀古那麼靚麗,多出現在唐代早中期開元通寶上,也許這只是個巧合,但開元通寶中最受錢幣愛好者歡迎的便是早期開元錢中的白銅錢幣,早期的白銅開元通寶錢不但字口清晰,形制也非常端正,是我國錢幣史上第二次精工細作的白銅錢幣,在此之前隋朝所鑄白銅五銖是為了作為統一當時貨幣標準而精工細作的錢幣。而南北朝時期鑄造的一種白銅小錢的目的,和隋朝白銅五銖及唐初白銅開元通寶截然不同,南北朝白錢是為了降低鑄幣成本,增加鉛錫含量,則可以減少銅含量。唐朝開元通寶白錢在當時被稱為"青錢",是錢幣中有開創新紀元性質的高質量新式錢文貨幣。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九《張薦列傳》載:張薦字孝舉,深州陸澤人。祖鷟字文成,聰警絕倫,書無不覽。為兒童時,夢紫色大鳥,五彩成文,降於家庭。其祖謂之曰,「五色赤文,鳳也;紫文,鸑鷟也,為鳳之佐,吾兒當以文章瑞於明廷」,因以為名字。初登進士第,對策尤工,考功員外郎騫味道賞之曰:「如此生,天下無雙矣!」調授岐王府參軍。又應下筆成章及才高位下、詞標文苑等科。鷟凡應八舉,皆登甲科。再授長安尉,遷鴻臚丞。凡四參選,判策為銓府之最。員外郎員半千謂人曰:「張子之文如青錢,萬簡萬中,未聞退時。」時流重之,目為「青錢學士」。
水坑還是鎏金白錢還是銀幣
開元通寶·白錢
《舊唐書》中的記載雖然是講述張薦其人,但從側面反應了青錢的特殊性:青錢與普通錢差異很大,特別容易挑選出來。雖然眾多錢譜上對白銅開元通寶的定級比較高,認為存世量大,但我們發現真正的白銅開元通寶還是比較少的。在唐代後期也有顏色發白的錢幣,但多數鑄造不精,這種情況與南北朝白錢意義類似,目的往往是偷工減料,或是金屬配比不均,屬於粗製濫造的結果,它們同精工細作的白錢是有很大區別的。到了明清兩朝多以黃銅為鑄幣材料,黃銅顏色金黃,同時期的白銅錢幣就很好區分了,尤其是清代康熙年間寶福局及咸豐年間寶浙、寶昌、寶福局也可見顏色發白的錢幣。
前文我們就提到一種水銀古鏽色,常常有錢幣愛好者將這種鏽的錢幣誤認為是白銅錢,尤其是普通的早中期開元通寶中常見到這種鏽色,其實我們通過仔細觀察會發現:其鏽色底部還是多少會露出暗黃色青銅實質。一般來説我們不建議破壞性研究,但可以找一些類似鏽色的差品錢幣磨損邊緣來看其實質,這種個別研究還是很有意義的。而白銅開元通寶無論是表面還是字口、穿口、邊緣等細節都是灰白色的,整體多數非常整潔,以初唐短一元版別白銅錢最典型。按理説初唐白銅開元通寶鑄造量不會很少,也許是因其易於識別,又特漂亮,在當時就特受歡迎,隨着時間的推移消耗也越來越多,能保存至今的也就比較少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168 字。

轉載請註明: 水坑還是鎏金白錢還是銀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