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1844—1900年),德國哲學家、思想家、語言學家、作曲家、詩人、文化評論家,主要代表作有《我的哲學老師叔本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説》《論道德的譜系》《悲劇的誕生》《權力意志》《善惡的彼岸》《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等。
尼采的哲學深受叔本華哲學的影響,這個從尼采的《我的哲學老師叔本華》的書名當中便可明白,尼采的哲學始終是逃脱不了叔本華的悲觀主義的大範疇的,雖然尼采聲稱他的哲學是對現代悲觀主義哲學的批判,並且在《權力意志》等著作中對叔本華的許多觀點予以駁斥,但尼采的哲學著作中依然喜歡使用“叔本華教導我們,所以……”之類的句子,可見叔本華始終是他的“老師”。只不過,尼采的哲學在許多方面依然超過了叔本華。
根據尼采本人在其著作中的講述,他20多歲的時候拜讀了叔本華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之後,便深受叔本華的影響,尼采説:“自從讀了叔本華著作的第一段,我便知道,他説的每一個字,我都要聽。”叔本華是德國偉大作家、思想家、哲學家,他還是現代悲觀主義哲學和唯意志論的開創者,對現代哲學的發展影響深遠。尼采站在叔本華這個“哲學巨匠”的身上,開創了他的西方現代哲學體系,對後代哲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尤其是對後現代主義哲學、存在主義哲學的影響尤其顯著。
在《權力意志》等哲學著作中,尼采提出,人並不是追求幸福的,人所追求的是“權力意志”,人充滿了一種促使自身發展、強大的內在的力量。此種“權力意志”不僅適用於人類社會,在整個生物界都是存在的,即便是那些原始森林中的每一棵樹,它們之間都充滿了鬥志,都充滿了促使自身茁壯成長的強烈渴望。
尼采説:“生命乃是戰爭的結果,社會本身就是一個戰爭工具。”
是的,我們的生命的過程、人生的過程,就是“戰爭”的過程,是鬥爭的過程。在人類社會之中,在我們人生的任何一個階段,“鬥爭”無時不有、無時不在,“鬥爭”伴隨着我們人生的每時每刻。人生的過程,是“鬥爭”的過程。人生的結果,也是“鬥爭”的結果。
所以,作為一個人,作為一個真正的人,我們必須善於鬥爭、敢於鬥爭,要善於勝利、敢於勝利,否則你的生命意志就會受到壓抑壓制。
我們許多人會想當然地認為,既然人生充滿了鬥爭,那麼自然是那些強者勝、弱者敗。可尼采不這麼認為,尼采認為,人生的鬥爭,勝利的往往是弱者,而那些強者往往會被消滅掉。
這是為什麼呢?尼采的總觀點是,在人類社會的大規模的諸如戰爭等運動當中,那些強者更為廣泛地參與其中,從而促使強者的數量逐步減少,但是弱者卻得到了保存。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弱者們往往懂得“抱團取暖”的道理,但強者往往“當槍匹馬”,因此弱者會團結起來共同對抗強者,因為強者的存在擠壓了弱者的生存空間,高度團結起來的弱者集團必將強者消滅而後快,這有點類似於“劣幣驅逐良幣”,社會也存在“逆淘汰”,也就是促使強者淘汰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