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一刻:你真的配做父母嗎?

  中國人口中很多“天經地義的事”,基本上都經不住推敲。比如,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再比如,必須生孩子。


 

  為什麼要孩子?這是很多人從未想過的事。在他們心中,這件事沒有其他選項,也無需理由。仔細想想,有點可怕。你連在淘寶買件衣服都需要糾結半天,對比很久,生孩子這事情如此重大,難道不需要好好考慮清楚?

  所以,“天經地義”這種話在中國語境中基本上是耍無賴的近義詞,屬於一種在講不清道理的情況下,還想綁架你心智所用的流氓大殺器。

  大多數人要孩子的理由或者乾脆點説——藉口——大致有三個:傳宗接代、老有所依以及彌合夫妻關係。如果我們仔細分析一下這三條理由,就會發現,這幾種態度都是對於子女最自私的利用,基本上把孩子當做了投資或者人質。但持有這些觀點的人基本上熱愛口口聲聲喊着“父母是最無私的”,這等於一邊自己打臉一邊給自己加油。首先説説傳宗接代。

  人,作為一種哺乳動物,基因深處最大的恐懼之一就是滅種。抵抗這種終極恐懼的最直接方式就是繁衍。所以,傳宗接代是一種人類文化意義上對於抵抗滅種的文化敍述。它很具有動物性,沒什麼可炫耀的。但問題是,我們進化成了一個人,而不只是一隻動物,那麼我們就應該想想,是不是必須承擔這個任務。因為處於人類世界之中,我們具備了繁衍的能力,並不天然意味着我們就可以扮演好父母這個角色。對於生養一個孩子來説,並不只是讓他不餓死就算盡了義務。

  人具備理性,所以可以反思本能。任何傳宗接代的訴求,在當代社會都是一種綁架和強迫,絕無例外,本質上講,就是將人工具化。這本身很殘忍。但是它仍然披着孝道的畫皮穩步散發着能量。很多老人把擁有一個孫輩當做人生完滿的重要體驗,但達成這種完滿卻需要利用另一個成年人的身體作為介質來完成,這本身就很荒誕。讓另一個人滿足自己的願望,以改變對方的一生為代價,並且以一種宏大的道德觀為要挾。還有什麼比這個邏輯更離奇的嗎?

  好了,越進入都市文明和現代性,或者説,經濟來源愈發與家族脱離關係,這種要挾性的傳宗接代觀念就會越淡漠和越無效。於是,更多的人想出了一個似乎具有説服力的觀點——要孩子為了老有所依。

  和傳宗接代的粗暴與耍無賴不同,這種觀點看似充滿人性關切。大多數時候,提出這個觀點的人都會向你描述一番你暮年之時的末日圖景,從病餓無依到孤獨淒涼,最終,上升到死在屋裏無人收屍這樣慘絕人寰的場面,以便回到主題,反證出,有了一個孩子,一切就都會不同,彷彿進門就有熱乎的飯菜,出門就有温暖的斜陽,最終在親人默默垂淚但又滿含温存的注視下,無疾而終地在病牀上滿足地離開人世。

  很多人就只能依靠自己騙自己活下去,但問題是,你為什麼總還試圖騙別人呢?人的生老病死無法改變,怎麼會因為多了一個子女,所有不堪都自動變成美好呢?當我們老了,我們都需要專業人士去照顧,子女是沒時間搭理我們的。人類由於進化而產生的本能心理機制就是熱愛萌萌的小生命,而對於行將就木的老人產生本能地厭惡,這種真相有什麼可故意躲閃和不能接受的呢? 那些子女給自己帶來的安全感都是虛無的。

  我們的一生基本上都只能獨自體會美好與悲傷,更何況面對孤獨與死亡?那哪裏是一個子女能夠代償和撫慰的?所以,有沒有一個孩子,與我們的晚景是否淒涼,根本沒有關係。提出這種觀點的人基本上都是一邊進行自我安慰,一邊恐嚇旁人。大多數人都有孩子,你覺得哪一個是像中老年奶粉廣告裏那樣過着夕陽紅的生活,哪一個不淒涼?

  我們先姑且拋開這些對於晚景的爭議不提,只單獨説説這種觀點的本質。如果你要孩子的目的是為了對未來養老進行儲蓄,那你的生養算什麼行為?從一開始,就把你的兒女當做了債券和期權?養育過程無非就是讓他們得以進入牛市,以便在自己需要的時候可以隨時兑現?這些人一邊大聲喊着為人父母的無私與奉獻,一邊如此自私和苟且,自己撕裂自己,還能那麼大言不慚?所以,我們能看到那麼多人對着孩子沒完沒了地告誡,“爸爸媽媽為了你那麼辛苦,你可要如何如何。”這真是最無能的父母。是你要孩子來到這個世界,現在又在弱小的他們面前表演辛苦,以便讓他們在懵懂中就開始認定自己對於上一輩負有道義虧欠。

  當老有所依這層理由也被戳破,他們又想出了第三個理由:彌合夫妻關係。那些大姨二姑們經常這樣説,“你們夫妻現在有話説,等以後就沒有話説了,沒有孩子就會離婚。”好啊,那就離婚唄。當兩個人的關係都需要一個第三方來進行彌合的時候,這兩個人還有什麼可湊合的必要呢?

  對於夫妻雙方也好,對於孩子也罷,三個人都處於一種湊合的狀態當中,這種家庭關係難道是正常的嗎?或許對於一些人看來,這就是他們心中家庭的樣貌。他們就是這樣成長起來的。家庭成員之間不是出於陪伴、溝通與愛意,而就是湊合着搭夥過日子,一生都被敷衍、無奈和絕望淹沒。對於那些人來説,組成一個家庭,繁衍一個後代,與情感無關,基本上就是一種生存策略。一個不正常的時代和家庭培養了不正常的人,然後這些不正常的人變老了,開始用自己不正常的價值觀要求甚至綁架下一代。這基本上是目前很多中國家庭兩代人之間的矛盾根源。

  要孩子,有外部性原因和內部性原因。一切把孩子當成投機和手段的父母都不值得尊敬。只有當我們對於為人父母這件事只出於內部理由,這一切才是可行的。所以,在你決定成為父母之前,應該問問自己,是否能真的刨除所有外部藉口。很多人都沒有真的想清楚親子關係到底是怎樣的。這種關係長期以來被血緣、親情這一類故意懵懂化的概念遮蔽了真相,或者,某種意義上説,人們不願意去釐清。

  第一,孩子不是我們生命的延續。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前提。人類因為必須面對死亡,所以總想尋求永恆。在某種程度上説,子女成為了錯覺和假象,讓人們誤會着覺得我們生命中的某些東西可以綿延不絕。但事實不是這樣。我們得説服自己面對這個真相。只有認清這個前提才能明白第二個道理:孩子不是上一代人未完成部分的修補者。所以,我們沒有權利把自己未完成的夢想寄託在他們身上。任何對於他人的強迫都是一樁罪行。

  第三,從脱離母體的一瞬開始,孩子就是一個獨立的人。年幼時,不是我們的寵物,成年後,也不是我們炫耀的資本或者恥辱的靶心。他不是一隻股票,漲停就是寶貝,跌停就要切割。第四,他完全有可能變成一個我們不認識,不熟悉,不喜歡,不理解,甚至厭惡的人。這是現實,只能接納。更何況,這不才是生命的奧義嗎?充滿無盡的可能性,而不只是基因無盡和註定的重複。我們的文化中一再強化血緣關係所帶來的捆綁義務,卻從不強調與尊重人的個體完整性。也正是因為這些,很少有父母能跨越那道內心的障礙,把孩子當做一個完成而獨立的人去看待,無論他們幼小還是成年。

  理論上講,我們都應該完善自己之後,再與他人產生交互的關係,無論友誼、愛情還是更為複雜的為人父母,都是如此。但問題是,太多時候,我們卻本末倒置,因為無法完善自己,自身充滿問題,所以把他人當做瞭解決自己問題的寄託與依靠,縱容着自己也傷害着他人。孩子,在這些人眼中就成了安慰劑甚至百憂解,覺得有了孩子一切就都好了。但結果往往很糟。

  孩子的出生在很多時候充滿偶然,父母尋求歡愉的副產品,尋求生活安慰的定心丸,晚年生活的投資,等等,但往往因為這些偶然與目的性的不堪,他們更願意用道德化的説辭包裹這一切,把為人父母描述為一種崇高的自我犧牲。其實,我們都應該謹記一點,是父母讓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的,孩子無從選擇,某種程度上説,這是一件一廂情願的事,在這個層面上,父母對於下一輩有着哲學意義上的虧欠。

  創造一個生命,某種程度上説,是人類最接近神明的一刻,並且,在最初的幾年間,你就是孩子的上帝。你所給孩子設定的認知體系就是他們認識世界的最基礎性座標系。在他們可以一點點修正、反思自己大腦中的東西之前,在他們具備社會屬性之前,你告訴他們烏鴉是白的,雪花是黑的,他們也會深信不疑。

  從這個意義上講,要孩子這件事真的無比重大,不是因為孩子都一小坨一小坨,萌萌的,你們就誤會生個孩子和買個小狗小貓差不多。它是我們生命中為數不多的沒有回頭路的選擇。所以,做出決定之前,慎重再慎重的考慮,成為父母之後,舉重若輕地與孩子相處,把他們看做獨立的生命,別因為呵護而忘記了尊重他們的獨立與完整。而不是相反,毫無理性的繁衍,然後在遇到所有意想不到的困難時,都把一切歸咎於那個無辜的生命。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551 字。

轉載請註明: 豆瓣一刻:你真的配做父母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