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拓 為魚留影的藝術

魚拓 為魚留影的藝術

塗上顏色後,將宣紙鋪蓋到魚上,然後開始拓印。

魚拓 為魚留影的藝術

盧聖貴給象山的中學生展示魚拓技藝。

魚拓 為魚留影的藝術
魚拓 為魚留影的藝術

盧聖貴創作的魚拓作品。

魚拓 為魚留影的藝術

盧聖貴主持研發的象窯陶瓷作品。

把魚擦乾、固定、塗色、拓印……魚拓非遺傳承人盧聖貴一系列動作做下來,短短10分鐘的時間,一條色彩斑斕、活靈活現的海鱸魚“躍”然紙上,它的生命以一種新的方式開始。圍觀的市民紛紛叫好,並拿出手機拍攝這難得一見的魚拓技藝展示。

盧聖貴歉然一笑:“今天太陽有些大,顏料幹得快,拓得不夠好,不夠好。”

受邀參加在天一廣場舉行的“汲古納新”非遺集市,向廣大市民展示魚拓技藝,在盧聖貴看來是一件很值得做的事情,“這是我們象山人自己的藝術,應該讓更多人認識它”。

作為寧波市級魚拓非遺傳承人,盧聖貴熱衷於在國內外各類文化交流活動上“露一手”,讓更多的人來了解魚拓、瞭解象山漁文化。

盧聖貴年輕時喜歡書法篆刻,並和朋友籌資印了一份有關象山本土篆刻的信息和作品的內部報紙,在象山篆刻圈引起轟動。那時一個月工資只有二十幾元錢,但一期報紙就要兩百多塊錢,“搞了一期就停了,大家湊不出錢來了”。不過,這次嘗試讓盧聖貴認識到,沒錢搞不了藝術。

盧聖貴暗下決定,要想辦法拼命賺錢,然後再來反哺藝術。盧聖貴辭去了在供銷社的工作,開公司、辦企業……下海經商近20年後,他帶着積累的財富重回藝術之路,而促使他迴歸的正是魚拓這一古老而富有神韻的藝術。

自古以來,人們對魚和以魚為藝術題材的作品就十分偏愛,把魚看作是吉祥、富貴的象徵。盧聖貴在走訪中瞭解到,每當逢年過節,石浦漁民就用黑色的墨魚汁塗到新鮮捕獲的魚身上,按壓在紅紙上拓出魚的外形和魚鱗紋路,然後貼於門窗上,象徵着年年有餘,表達漁民淳樸美好的祈願,而這就是魚拓藝術的雛形。

盧聖貴特意跑到寧波天一閣、浙江博物館、國家圖書館等查閲相關史料,但對魚拓藝術的記載十分有限。於是,他通過走訪老漁民、請教省外魚拓愛好者,並結合篆刻拓邊款的經驗,開始嘗試創作魚拓作品。

起初,盧聖貴遭遇不少困難,往往一天用掉很多宣紙都拓不出一幅成功的作品。但經歷了多次嘗試後,盧聖貴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魚拓作品逐漸顯現靈氣,能將魚樂百態刻畫得淋漓盡致。

歷經一番磨礪,盧聖貴的魚拓作品逐漸嶄露頭角,2010年榮獲國際海釣魚拓大賽金獎,2012年、2013年連續兩屆入展全國魚拓大賽,作品被美國、韓國、法國等國際友人珍藏。2012年,盧聖貴牽頭成立了“象山魚拓創新團隊”,將魚拓藝術帶入新境界。

出生於象山鶴浦鎮、從小和海打交道的盧聖貴,希望象山漁文化能夠得到發揚光大。在挖掘各類漁文化題材的過程中,他的視野也越來越開闊。

盧聖貴在查閲《〈陶説〉釋注》一書時,瞭解到歷史上“象窯”的存在,讓他振奮不已。他請來專家,共同着手對象山窯陶瓷的恢復與開發工作。經過無數次的試驗,如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這讓盧聖貴看到了希望,期待着有一天象山窯陶瓷能夠像越窯青瓷一樣,在瓷器屆取得一席之地。

作為一個閒不住的人,盧聖貴還陸續開辦了象山漁文化書法院、非遺百工坊等,把民間藝人召集起來產生合力,來更好地弘揚漁文化。譬如開設漁文化課堂,讓中小學生了解、學習魚拓、魚燈等製作技藝。多年來,參加漁文化技藝培訓的中小學生累計近6萬人,讓漁文化在孩子們的心中生了根、發了芽。

記者 張培堅 文/圖

【來源:寧波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58 字。

轉載請註明: 魚拓 為魚留影的藝術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