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上小眾打卡,回來才知道後怕
一家月活量達到2億的平台,應該承擔怎樣的責任?
作者 | 羅立璇
編輯 | 王曉玲
“出片”,正在引誘年輕人忽視旅途中的風險,飛蛾撲火一般尋求壯麗詭譎的景觀。
上個月,四川龍槽溝突發山洪,現場遊客因撤離不及時被沖走,造成了多人受傷以及死亡。根據後續的新聞報道,龍槽溝本身並不是景點,而是一條泄洪溝,儘管當地政府已經拉起圍欄,豎起警示牌提醒遊人請勿下河,但還是有不少遊客設法繞過了圍欄、無視警告,自己下河。
人們發現,不少人是在小紅書上被推薦種草了才紛紛過去的。小紅書很快就下架了相關筆記,並在搜索欄頂層警示用户。但我們發現,由於小紅書平台上的用户對於“小眾”的喜愛,這樣存在潛在危險的目的地依然吸引着人們去打卡。
簡單把這兩個事情連在一起看,可能會覺得這些行為有些難以理解。在翻看了小紅書上多位旅遊博主的貼子評論後,我發現許多進入險境的遊客,其實並不缺乏理性。
前一段從東山島回來的小王説,“現在有點後怕。”
小王在朋友眼裏,算得上成熟穩重。今年年假,他和女友去了東山島,搜索到一條普通遊客很難找到的小眾景點,“還好,在海水漲上來前及時跑出來了”。
小王和女友早就習慣了假期被小紅書安排,日常無論是看展還是逛街,都會先搜搜攻略。他覺得,可能正是這種信任感,讓他忽略了陌生景點的潛在危險。
被“出片”安排的年輕人
如果不是小紅書,在華北平原長大的小王可能永遠都不會想到要去福建漳州的東山島旅遊。
今年休假,長期在北京工作的他和女朋友決定尋覓一個舒適的度假地點,就在小紅書沿海城市的旅遊種草裏選中了東山島。舒服、好吃,又小眾,感覺既能享受,又能避開人羣。“它其實也不算一個景點,就是城市風貌相對特別一點,吃的相對豐富一些”。比起旅遊,小王需要的其實是度假。
在小紅書上,東山島被描述為“中國的小聖托里尼”,作為福建省的第二大島,格外蔚藍的大海和距離海岸線極近的鱗次櫛比的小房子,滿足了人們對於海島城市的一切想象。儘管島上的傳統景點差強人意,但是當地蘇峯山沿海公路的景色卻非常美麗,也容易“出片”,成為慕名而來的遊客的新景點。
但是小王和女友的目標則更加遠大。他們看到在東山島風動石景區裏有一個海蝕洞穴,這是一種通過海水在陸地懸崖底部不斷沖刷以後出現的洞穴,在海水退潮的時候會出現,人站在洞穴口對着洞外逆光拍攝,就能拍到好看的剪影。
小紅書上,有詳細的帖子描述具體方位,這並不是一個被開發的景點,因為漲潮時就會被淹沒,只能在保安的允許下進去看幾分鐘。同時,就有另外的帖子指導,一旦保安不允許遊客下去,遊客能夠從什麼道路繼續繞過保安的監管,下到洞穴裏拍照。
小王和女友前往洞穴的過程就像探險:先是從一條棧道走下去,結果誤入其他人家的後院,差點被狗追;中間還需要在礁石上跋涉,“每一塊石頭上都有密密麻麻的海蟑螂”。等走到亭子前,保安卻告訴他們,快漲潮了,不能下去了。
本着來都來了的精神,小王最後還是和女朋友一起繞路、翻過欄杆,下到了洞穴裏。他們還算比較謹慎,拍了十幾張照片以後感覺海水漲上來了,就趕緊離開了。
當時他們還沒意識到問題,等回來的時候剛好看到了龍槽溝山洪瞬間把遊客沖走的新聞,才有些後怕。畢竟,海水漲潮也不慢,萬一被困在了海蝕洞裏就真的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了。
客觀角度來説,如果沒有這麼詳細的指引,小王和女友確實沒想到要找這麼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洞穴;但是當看到好看的圖片的時候,他們確實被誘惑了。而且,作為遊客,他們其實很難在不熟悉的地方進行周全的風險預判。
像小王這樣的故事,其實並不少見。
到現在,如果你在小紅書上搜索“小眾打卡”、“小眾景點”、“小眾出片”等關鍵詞,就會出現非常多類似的地點:比如北京市郊已經廢棄的大型採礦場,連年積攢雨水,已經被動成為了一個小型人工湖,但是獨特的採礦景觀和湖面倒影,讓照片出現了強烈的色彩對比。有人問是否可以下水,博主回答礦石中含有重金屬,下水並不安全。但是在現場,其實也不會有人阻止。
另外有一個博主,則經常驅車到距離重慶市區 1-2 個小時的郊區,找小溪、小河露營。博主在文案中經常提到“可以下水”,但評論中則指出這些河流會有暗流,其實並不安全。
安全更重要
小紅書上除了一般的“種草”博主,也有專業的探險服務團隊。一位博主對 20 社吐槽説,你看那些瀏覽量很高的帖子,有洞穴探險、城市廢墟探險等等,但是很多都卻沒有提示。
這位博主同時是一家户外活動公司的創始人,在他看來,這些活動對於參與者的體能和運動能力都有要求,還需要準備周全的裝備,甚至需要有户外生存的經驗,這都不是毫無經驗的普通人馬上就能參與的活動。
小紅書上,不乏這些專門帶領人們去探險的商業團隊,更多的則是喜歡户外的愛好者、當地的導遊,還有普通博主,其中大多數人自己也並沒有足夠的專業知識,更不用説為慕名前去的用户排除風險。
問題是,一般用户很難識別哪些是專業人士,哪些是熱心種草博主。
目前,小紅書已經增加了一些風險提示。例如,當你搜索“探洞”等明顯的風險詞彙的時候,小紅書在搜索欄正上方會出現“造型很美好,安全更重要”的提示。
不過,在“野景點”相關的分享裏,這些標記主要出現在出了事故的龍槽溝和此前被爆料的探洞路線中,其他景點並沒有明顯的風險提示。
而且,就算有公司提供服務,相信大部分用户也不具備識別這些公司是否具備足夠專業的能力,能在遇到自然風險的時候保全他們。
在今天,人們在尋找活動,尤其是新鮮體驗的時候(網紅探店、小眾景點、新潮運動)都更傾向於在小紅書上搜索。這也是小紅書一直試圖打造的標籤:從“種草”,再到今天的“標記你的生活”,都是在強調這一點,可以説是小紅書的成功之處。
而到了今天,這樣的成功正在展現出另一面:一家月活量達到 2 億的平台,應該承擔怎樣的責任。
其實,特別是對於遊客行為,平台能做的事很有限,也確實沒有直接責任。例如,你是選擇跨過欄杆,或者進入無人水域等,更不可能是平台能夠提前預知的問題。
一位資深驢友認為,這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問題,需要提升的是人們對於户外活動的安全意識,甚至還有法制意識,不是一家平台就能完成的。
但是,在他看來,平台其實可以提供更多安全引導。
一位小紅書用户説,其實就算有一個類似‘百億補貼’的標籤,把有專業户外能力的博主標記出來,也能幫大家做一次初級篩選。
算法才是導遊
為什麼在小紅書上,小眾旅遊路線更容易被追捧?這多少和這個種草平台的內容分發邏輯有關。
在小紅書以往的算法推薦邏輯下,內容生產者們都或多或少地掌握了流量的分配機制,這些分配機制讓某種類型的內容會更容易觸達用户,從而產生浪潮式的影響。
首先,小紅書是一個非常依靠搜索作為流量分發參考依據的平台。當用户搜索了某個或者某幾個詞條以後,平台就會繼續推薦相關的內容。
那麼,什麼樣的內容在小紅書上會獲得更高的推薦權重呢?其實很簡單,就是你在頁面上可以看到的東西:瀏覽量、喜愛、收藏,以及評論。所以,能夠推理出來的是,如果一個筆記的內容足夠新奇、標題足夠吸引人,瀏覽量就會變大。如果足夠有用、操作性足夠強,就會獲得更多的喜愛和收藏,從而獲得長尾效應。
説起來有點繞,但可以舉的一個例子是,當你搜索“户外”場景的時候,平台會更傾向於給你推送新奇的內容,比如小眾景點,還有出片的具體地點,甚至還有在某個時間點遊玩時候的感想。這些都是在大眾旅遊中很少會被展現出來的內容。
小王説,他偏好使用小紅書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小紅書筆記都是由人寫出來的“內容”,有觀點和細節;但是像大眾點評那樣的應用更像是一個貨架式的展示,沒有吸引人的東西。
但有時,這樣的細節有時也會指向危險的方向。比如怎麼躲避保安的視線跨越欄杆,怎麼找到防禦的漏洞繞小路進去某個地點。而且,當你確實拍到了美麗的、小眾的照片,以及繼續分享自己“旅程”的細節時,新的筆記又會獲得更多的流量推送,得到新的獎賞,從而無限循環下去,這就是推薦機制危險的地方。
在這樣的機制推動下,人們會看到更多新奇的目的地和難度更高的活動,但是,絕大部分用户都可能像前文洞穴探險的驢友一樣,無法充分了解到活動的風險。
除了加強監管以外,還有一些苦活兒可以做:在平台上梳理甚至主動吸納優質的供應商、旅遊服務提供商,然後進行一定的流量支持甚至補貼,引導用户更多關注平台主動審查過的活動,可能是從安全和商業模式多樣性的長期角度更合理的做法。
小紅書已經開始進行類似的嘗試。今年上半年,小紅書開始重點運營户外內容,將“户外中心”頻道移至購物頁面的 C 位,內嵌以往自營的電商項目“小綠洲”(現已調整定位,定位户外產品)、整合營地預約入口,從而打造用户從線上種草到下單預約,再到線下體驗、線上反饋的完整交易閉環,實現商業變現。
不過,這樣的方式暫時沒有得到用户的認可。《北京商報》就引用了一位用户的觀點:如果要看完種草推文之後,再去買產品,最後還要預訂營地,這個消費鏈路實在是太長、太曲折了。雖然擁有充足的流量和種草能力,但和常規的 OTA 平台相比,沒有提供包括酒店、機票等服務的一站式解決方案的能力。
從商業模式角度考慮,推出平台認證的、消費方式更加直接的旅遊產品,與提高安全產品的濃度並不矛盾。
小紅書的底層邏輯決定,越獨特、越具體的內容,顯然會讓很多從未被開發過的小眾景點被陸續開發出來。
作為用户,我也很喜歡這個機制。不過,還是希望這些內容推送過來的時候,能帶有更多的相關安全信息,而不僅僅是一句安全更重要,這更象是讓平台規避風險的“用户使用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