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中國為吳哥古蹟保護提供援助

由 希學英 發佈於 休閒

原標題:中國為吳哥古蹟保護提供援助——訪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研究員王元林
在赴外文物保護與研究機構中,有一支隊伍走在了前列。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文物研究所(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的前身)代表中國政府,加入到柬埔寨吳哥古蹟的保護行動中,持續至今。近30年來,中國政府派出的文物保護工作者,對保護吳哥古蹟所提供的援助,受到國際社會廣泛讚譽。作為這支專業團隊的主要成員之一,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國際文物保護研究與合作中心研究員王元林接受了本報記者採訪,回顧並總結了中國參與吳哥古蹟保護的經驗與成就。
中國是吳哥古蹟保護的最早發起者和參與者
《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是基於怎樣的原因,開始參與到柬埔寨吳哥古蹟的保護修復和考古工作的?
王元林:1992年吳哥古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隨即又因保護問題被列入瀕危遺產名單,在柬埔寨王國政府的請求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倡導呼籲下,國際社會發起“拯救吳哥古蹟國際行動”。中國政府自1993年派團參加東京會議以來,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特設吳哥古蹟國際協調委員會框架下積極倡導支持柬埔寨吳哥古蹟保護行動,成為國際上吳哥古蹟保護的最早一批發起者和參與者之一。《威尼斯憲章》等國際文物保護規章約定,古蹟的歷史研究要貫穿文物保護的始終,所以歷史考古研究成為了吳哥古蹟保護的特色,吳哥古蹟的保護與修復也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倡導下開展文物保護和聯合考古研究的國際合作典範。
文物在服務國家外交大局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文物保護的國際合作交流步入發展軌道,先後實施了近百項文物保護修復和聯合考古項目。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國文物事業進入全面、快速發展時期。同時,中國積極參與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國際交流合作和全球治理,取得了巨大進步。中柬人文友好交流和商貿文化交往源遠流長,以吳哥城、吳哥寺為代表的吳哥古蹟與中國的聯繫至遲可以追溯到宋元時代。1296年周達觀奉命隨團來到柬埔寨考察,後以《真臘風土記》一書記錄下當時正值高棉帝國吳哥王朝鼎盛時期的都城一帶見聞,成為今天全世界研究吳哥文明的珍貴文獻。時至今日,新時代的中國文物工作者先後選擇其中的周薩神廟、茶膠寺、王宮遺址、崩密列寺、柏威夏寺等作為保護修復與研究對象,通過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對其進行綜合研究與保護修復,向世人展示其豐富的歷史內涵,為中柬傳統友誼續寫新的篇章。
中國是名副其實的文化遺產資源大國。通過幾十年的文物保護探索,中國文物保護工作者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標準規範,形成了較強的文化遺產保護能力。中國在古建築、石窟寺和考古遺址以及館藏文物的保護理論與技術等方面已經積累了較為豐富的實踐經驗,針對吳哥古蹟,主要以田野石質文物為對象,進行結構加固、材料修復和石刻防風化保護修復等工作,基本能夠應對其中的文物病害治理和歷史環境修復。實踐證明,我們的做法符合吳哥古蹟保護的實際需求,得到了國際專家和同行的普遍認可。
不辱使命完成吳哥古蹟保護與修復
《中國社會科學報》:近30年來,中國主要參與了吳哥古蹟保護修復與考古的哪些項目?
王元林:吳哥古蹟是一處擁有眾多考古遺址的大型文化遺產羣。由於歷史變遷和人類活動的影響,絕大多數古蹟受到歲月的侵蝕或遭人為破壞,難以完整地保存原有面貌,且有瀕臨坍塌的危險,面臨諸多保護風險。
1996年中國派員赴柬埔寨考察後,選擇大部分石構建築已塌落的周薩神廟作為搶救修復對象,並在前期勘察研究的基礎上於1998年實施散落文物構件歸安和加固修復。在實施周薩神廟的結構加固和材料修復任務中,大部分倒塌的石質散落構件的尋配拼對和歸安以及建築復原藝術樣式風格是其中的難點之一,在吳哥古蹟修復中被各國工作隊普遍採納的“原物重建法”指導下,倒塌的建築物石質構件必須保存在原地,如此才有條件進行建築復原。因此,開展吳哥古蹟的較大範圍調查研究顯得非常必要,需要對其中年代相近、建築結構和藝術風格相似的廟宇建築進行調查研究,並反覆實施復原模擬等必需工作。總體來説,這一時期吳哥古蹟保護行動以搶救性保護修復為主,解決遺產瀕危問題。從1998—2008年,我國多次派員赴柬埔寨吳哥古蹟考察選點並承擔了周薩神廟的保護修復工作,這是中國政府在柬埔寨實施的第一個文物保護項目,也是中國政府援助吳哥古蹟保護工程的開端。在周薩神廟古蹟保護修復和考古研究方面積累的豐富實踐經驗,也為我國援助吳哥古蹟的後續項目奠定了基礎。
2010—2018年,從周薩神廟到茶膠寺修復項目,文物保護工作隊在對以石質文物和宗教內涵豐富為特色的吳哥古蹟的保護修復與研究中積累了一定經驗;2017—2018年,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與柬方合作開展了崩密列寺建築考古和典型建築研究,為今後的保護修復奠定了良好基礎。從2014年起,中國與印度共同擔任柬埔寨柏威夏寺保護國際協調委員會聯合主席國,柬方強烈希望中國專業機構承擔柏威夏寺一、二、三號塔門的保護和研究工作,目前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逐步對柏威夏寺開展前期調查和研究。值得一提的是,經過2016年以來前期的大量勘察研究設計,2019年11月由中國主持的吳哥古蹟核心區王宮遺址修復項目(2019—2030)十年維修工程與考古研究正式開工。這標誌着,作為參與吳哥古蹟保護20餘年的中國隊,終於站在了舞台中央。柬埔寨吳哥保護項目的成功實踐,加快了我國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走向世界的步伐。
周薩神廟、茶膠寺考古是中國考古工作者參與實施的兩項重要涉外考古調查和發掘項目,均已順利完成,取得了預期的考古成果。援柬埔寨吳哥古蹟修復項目包括建築本體維修、展示中心建設、石刻保護等,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而考古發掘和文化研究則是這項文物保護修復工程最基礎的工作。我們始終秉持將文物修復與文化研究有機結合起來的工作思路,配合古蹟保護修復工程開展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等研究任務,在全面調查發掘研究和深入認識吳哥古蹟獨特的文化遺產價值基礎上,通過多學科的綜合研究,使周薩神廟、茶膠寺廟宇建築得到科學合理的保護修復。
 助推吳哥文明研究走向深入
《中國社會科學報》:對吳哥古蹟的考古與文化研究,豐富了對歷史上高棉文明的哪些認識?
王元林:吳哥古蹟是古代中柬文化交流的見證。元末明初,周達觀等人遍訪吳哥都城一帶,留下了珍貴的《真臘風土記》等古籍文獻,對照考古調查和註解,能夠發現多樣的文化交流痕跡。現存的吳哥城大致相當於南宋中晚期的都城建築,從城池規模結構和城市構成元素來看,或許與中國唐宋城址佈局結構存在一定聯繫。在吳哥都城一帶的古蹟中,考古發現了唐末五代以來大量的中國陶瓷器,從中也能夠反映出高棉陶瓷與中國陶瓷的淵源關係。這些都表現出吳哥文明對外交往繁盛時期的歷史痕跡。
關於高棉帝國繁盛階段的吳哥王朝歷史成就,我們大致可以認為吳哥文明是東南亞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區域性文明之一,是以稻作農業經濟為支撐的農業文明,擁有大型水資源管理工程與技術,建設了暢通有效的交通系統和令人歎為觀止的石築藝術,以及權力與信仰高度結合的社會形態和精神信仰,擁有高度發達的城市文明。同時,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區域地位,宗教文化傳播和人文商貿交往在吳哥文明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使吳哥文明充滿着多元的文化因素。擁有雄厚的扶南和真臘歷史發展基礎,走過6個多世紀輝煌的吳哥文明,約13世紀中期開始逐漸步入衰落之途。1431年暹羅佔領吳哥地區,摧毀了許多建築和灌溉設施,王室被迫遷離吳哥城,昔日的吳哥核心地區輝煌不再。為揭示吳哥文明漫長而複雜的歷史衰落過程,歷史學家、考古學家給出了諸多解釋。
20多年來中國對柬埔寨的考古援助可説是不辱使命,始於1998年的周薩神廟考古的圓滿完成,代表了中國考古學界在國際舞台上的第一次正式出演,茶膠寺、崩密列寺、柏威夏寺、王宮遺址等吳哥古蹟考古研究不斷接續。在此過程中,我們實現了從對吳哥考古和高棉文明一無所知到基本瞭解的轉變,通過周薩神廟等古蹟的工作實踐,我們對整個吳哥乃至柬埔寨歷史的瞭解都前進了一大步。
 《中國社會科學報》:您主持的2016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吳哥古蹟考古與古代中柬文化交流研究”,在吳哥古蹟保護項目基礎上將有哪些新進展?
王元林:“吳哥古蹟考古與古代中柬文化交流研究”的確是基於我們在吳哥古蹟保護研究20餘年基礎上的階段性學術總結的一個重要部分。本課題的調查研究,除了有助於我們今後繼續開展吳哥古蹟文物保護工作之外,也將推動我們以吳哥考古為基礎,更加廣泛地開展東南亞地區的考古研究。
柬埔寨吳哥地區已是中國在東南亞地區開展國際文物保護交流合作的一處中心和基地。為了更好發揮這一地區的國際平台作用,需要拓展吳哥古蹟的研究範圍、改善考古研究的工作方式。第一,將研究擴展到當時吳哥王國的全部勢力範圍內,包括今天的老撾南部、泰國東部、越南南部以及馬來半島克拉地峽一帶;第二,豐富研究視野,開展對吳哥歷史社會的全方位研究;第三,力爭將研究時代擴展到吳哥時期之前的東南亞地區早期歷史,多維度深化吳哥文明研究;第四,採用更加多元的研究方式和手段,聯合眾多機構開展合作研究。
東南亞地區文化面貌很是獨特,在亞洲考古學研究中佔據重要地位,我們應當從吳哥文明的考古學文化研究出發,向舊大陸早期人類的遷徙和文化傳播、東西方古代文化交流和融合等方面研究進行拓展,真正讓考古學研究走向東南亞乃至南亞地區。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清俐
精彩推薦:
告別吳哥:一個帝國的背影
中國援建吳哥古蹟20年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