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邊現“沙坑景觀”
水位下降,天興洲現大片沙灘。
長江日報記者李子云 攝
長江日報訊(記者王怡人)長江武漢陽邏段的江邊因冬季枯水出現了河牀、灘塗裸露景象。從空中俯瞰,這些裸露區域呈現出大小不一的坑窪,沙坑連綿頗具美感,引得不少市民前往觀看。
“在武漢這麼多年,我們還是頭一次看到這麼大範圍的江底露出水面。”不少市民評價這一景觀“奇特”,“原來長江的江底‘長’這個樣子啊,竟是一個坑連着一個坑。”還有市民表示,沒想到長江河牀就像高原的沙漠一樣,牀底泥沙並不稀軟,不僅可以走人,甚至轎車在上面跑也沒問題。
事實上,進入冬季,長江中下游處於枯水期,長江河牀沙洲裸露形成獨特景觀,並不罕見。這一景象產生的原因在水文上有專業術語——造牀運動。
長江水利委員會水文局長江中游水文水資源勘測局水文專家羅興表示,天然河道底部並不平整,泥沙在水流的作用下會形成一個個沙坑,高低起伏。一般來説,如果河牀為淤泥組成,不會出現這樣的景觀。而如果河牀底部是泥沙,到了枯水期就會出現類似景觀。
以長江為例,長江從發源地順流而下,攜帶着無數泥沙不斷流動。在靠近河牀的地方,有些泥沙開始沉澱,有些泥沙則被水流擾動繼續往前“走”。泥沙在水流帶動下發生沉澱或者擾動,河牀就會形成大小不一的坑窪。
“今年裸露的坑窪尤其多,與江水流速、河牀底部形狀等多種因素有關。”羅興分析,今年枯水期沙坑如此明顯,可能因為這段時間水位比較低,大大小小的沙坑都顯露出來。此外,也可能與去年汛期洪水比較大、水流的造牀作用比較明顯有關。
“水下的現象十分複雜。比如測流斷面,某一個位置一夜之間可以衝淤變化3米。”羅興介紹,水流造牀運動劇烈,就會形成不同的河牀景觀。在長江武漢段,冬季容易出現沙坑的大多聚集在天興洲洲頭和左汊。
羅興提醒,儘管這種奇特的長江景觀是大自然饋贈的禮物,但出於安全考慮,市民遊玩時仍應注意安全,避開底部仍有淤泥的沙坑。
作者:王怡人
來源:長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