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下 工人為頤和園修古建

烈日下 工人為頤和園修古建

昨天下午,在頤和園畫中游建築羣修繕現場,工人對澄輝閣遊廊進行油飾,樑上的彩繪部分在修繕時使用塑料薄膜包裹保護。本報記者 鄧偉攝

本報記者 趙瑩瑩

頤和園內一組倚山而築、可循廊觀景的古建築羣,正在漸漸恢復晚清面貌,即將以更“健康”的狀況重新亮相。記者昨天獲悉,頤和園畫中游建築羣修繕工程進入收尾階段,計劃於年內完工。

可飽覽山湖美景,猶如置身畫中游覽,故名“畫中游”。畫中游景區始建於乾隆年間,由畫中游殿、澄輝閣、愛山樓、借秋樓、石牌坊等組成。頤和園內,依山而建的古建築羣,借用地形起伏而形成高低錯落之勢,以樓閣為重點,陪襯亭台,爬山遊廊連通上下。突出於羣組中軸線最南端的2層亭式敞閣為澄輝閣,是整個建築羣的主體;澄輝閣東西兩面依着山石的升起連接着愛山樓與借秋樓;澄輝閣後部,天然裸露山石上堆疊而成的一組假山,巧妙地與閣、遊廊相連,構成上下穿插的曲徑;經假山北面的石牌坊,可到達一組由爬山遊廊環抱而成的庭院,庭院的主體即是小巧別緻的畫中游。

“正因為地勢高敞,畫中游景區才可兼具觀景與得景,但這個地勢也增加了材料運輸的難度。”施工方首開房修一公司畫中游建築羣修繕項目經理王俊生介紹,考慮到不影響市民的遊園體驗,所有材料都不允許通過機械設備運上山,只能採用人工搬運的方法,而且都安排在閉園之後。採訪時,記者正巧遇到工人們將物資運上山,一個小推車,四個人慢慢推着往上走,“最高峯時,每個工人每天平均要運料約700公斤。”

據瞭解,此次頤和園畫中游建築羣建築面積約1021平方米,修繕工程主要內容包括建築本體、院落地面、牆體、山石等修繕,文物構件、古樹保護等。這也是自1985年以來的首次較大規模整修。“多年的風吹日曬雨淋,屋面的部分瓦片已經糟朽,院落地面出現裂縫,借秋樓呈現出歪閃情況。”王俊生告訴記者,秉持着修舊如舊、對古建築羣擾動最小的原則,項目部只對必須更換的材料進行替換。

入行31年的梁師傅,昨天正在借秋樓內進行着油飾作業。“文物修繕沒有太容易的事情,老祖宗留下來的‘一麻五灰’、十三道工序,一道都不能少。”梁師傅拿着一個2釐米的刷子邊刷邊説。記者注意到,此次畫中游建築羣修繕工程,不涉及彩繪部分,正式動工前,工人們先用薄膜將約350平方米的彩繪一絲不苟地包裹保護起來,待油飾施工進入到後期,再把薄膜取下來。“這就需要咱們幹活更仔細,在油飾和彩繪的銜接部分做得更好,一點點慢慢刷,絲毫不能鬆懈。”

目前,頤和園畫中游建築羣修繕工程已進入收尾階段,按照計劃將於年內完工。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29 字。

轉載請註明: 烈日下 工人為頤和園修古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