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位於中國版圖的正中央,由多座大大小小的山峯組成,號稱“中華龍脈”。
狹義上的秦嶺是指陝西省南部、渭河與漢江之間的山地,廣義上的秦嶺西自崑崙山,橫貫陝南,延及大別山,東止張八嶺。
那麼,秦嶺到底有什麼獨特之處?憑什麼敢號稱中華龍脈?
一嶺分南北,南北不同天
其實,早在2500多年前,先秦典籍《周易》就將秦嶺稱作“龍脈”。秦嶺山巒巍峨,長度約1600多公里,山域面積達40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它的主峯太白山為最高峯,海拔3771.2米。
地理學家將這座橫亙在中國中部、標準東西走向的秦嶺山脈,與七大水系之一的淮河連成一線,作為中國南北方重要的地理分界線,同時也被賦予了多種地理意義。
秦嶺不僅是地理分界線,更是氣候分界線。秦嶺北坡高峻陡峭,猶如一堵“大牆”,高度正好阻擋了冬季冷空氣南下,同時也阻擋了暖濕氣流北上。
在氣候、降水和温度上南北迥異,導致南北兩地在農業、飲食、生活習慣上存在強烈的差異,形成“南麥北稲、南船北馬、南米北面、南澇北旱”的地理格局。
現如今,依舊有許多關於南北方差異的對比,小到菜市場買菜方式,大到地理人文,南北兩地的人們互相“調侃”,不亦樂乎!
秦嶺還是多條重要河流的發源地,由於海拔高,暖水氣流受地形抬升,多降水,再加上豐富的植被能淨化水源,被稱為我國的“中央水塔”。
以北有黃河,以南有長江,北面孕育了的“八百里秦川”,也就是關中平原;南面滋養了“天府之國四川盆地”。
一脈承華夏,孕育中華文明
秦始皇統一華夏之前,秦嶺被稱為“崑崙”,因坐落於長安城之南,在先秦時期秦嶺又被稱為“南山”或者“終南山”。
直到在司馬遷《史記》中發現“秦嶺,天下之大阻”的描述,“秦嶺”這個稱謂才有了正式的文字記載。
位於華夏腹地的秦嶺,被歷史學家讚譽“一座山脈,半部中國史”,是華夏文明龍脈。
周王朝在秦嶺腳下鎬京建都,也就是現在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創立了影響深遠的西周之禮。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橫掃六合,在秦嶺腳下的咸陽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後來將秦始皇陵修建在秦嶺驪山。
秦朝末年,劉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打敗項羽入主關中,建立西漢;後來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失敗,都與秦嶺有關。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都城選在了長安,秦嶺在唐朝時期被稱作是“聖地”,唐朝歷代皇帝死後幾乎都葬在了陝西一處,因此也有了歷史上的“關中十八唐帝陵”,埋葬了18位皇帝,包括武則天的話,其實是19位。
“得關中者得天下”,在秦嶺的庇護下,關中地區是古代兵家必爭之地。秦嶺先後見證了13個王朝的更迭和興衰,秦嶺腳下的長安,也就是現在陝西省西安市,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長、建都朝代最多、影響力最大的古代都城。
與此同時,秦嶺擁有多座著名的山峯,諸如終南山、華山、太白山、翠華山、南五台等,孕育和積澱了燦爛的中華文化。
例如,五嶽之一華山是道教的發祥地;終南山上的樓觀台,曾是老子講授《道德經》、傳播道家文化的地方;五台山是中國著名的佛教聖地之一;儒學思想在秦嶺腳下發揚光大,孔廟、關公廟隨處可見......
更有無數文人墨客詠歎過秦嶺,李白、杜甫、柳宗元、韓愈、蘇軾都曾留下過膾炙人口的名篇。
秦嶺,一座被歷史薰陶過的山脈,更是中華文化根脈所在,它用豐富的資源和龐大的身軀,養育和守護了一代又一代華夏人民。
即使它從地理上天然分割了南北方,也沒有疏離南北兩地的人們,反而給華夏子女們增添了不少樂趣,創造了一個豐富多彩的中國,是當之無愧的“中華龍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