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沙尼亞人為何會跟俄羅斯苦大仇深
文/王凱迪
在波羅的海東岸,芬蘭灣南岸,有一個人口僅130萬的東歐小國——愛沙尼亞。這個大家十分陌生的國家,不僅資訊科技發達,誕生了著名的社交軟件Skype,被稱作”波羅的海之虎“,更被世界銀行列為高收入國家行列,人類發展指數位於世界前列。這裏同樣也是全世界空氣質量最優最舒適的國家,首都塔林被譽為“洗肺聖地”。
然而,正是這個看起來人畜無害的小國,卻與東方接壤的俄羅斯有着莫大的仇恨。
01 斯拉夫文明的攔路石
愛沙尼亞東臨俄羅斯,南接拉脱維亞,北方與芬蘭、瑞典隔波羅的海相望,可以説是一片寂靜的海隅之地。不過,愛沙尼亞卻擁有讓它難以寂靜的戰略位置,其與拉脱維亞共扼里加灣,佔據了海灣出口處頗為關鍵的海島。
對於東方的斯拉夫文明來説,愛沙尼亞如果與北歐的芬蘭或者瑞典形成某種聯盟關係,便可以將斯拉夫人從今天聖彼得堡一帶出海的路口徹底封死!因此,愛沙尼亞對於東方的斯拉夫政權有着一種本能的地緣吸引力。
02 西方日耳曼文明的前進極限
公元11世紀開始,日耳曼封建主沿着波羅的海一路向東北方向推進,不斷拓展日耳曼人的軍事殖民據點的同時,也開始用羅馬天主教同化當地的土著居民,包括今天加里寧格勒(原東普魯士)、立陶宛、拉脱維亞與愛沙尼亞在內全部成為了日耳曼人條頓騎士團、利沃尼亞寶劍騎士團的領地。此時的日耳曼人信心滿滿,下一個目標就是位於俄羅斯西北的諾夫哥羅德共和國(斯拉夫人的北方羅斯公國)。
圖/騎士團領土
1242年春天,諾夫哥羅德與條頓騎士團在今天愛沙尼亞與俄羅斯交界的楚德湖的冰面上決戰,史稱冰湖戰役。代表着斯拉夫東正教與日耳曼天主教的兩方勢力在冰湖之上來回衝殺,各類重騎兵與重步兵血染冰湖,最終,代表東正教文明的斯拉夫人取得了慘勝。
儘管雙方投入的部隊不過數萬,但是此戰意義非凡,標誌着日耳曼騎士團歷時兩個世紀的擴張到達了極限,兩個不同宗教信仰的集團以楚德湖為界劃分成涇渭分明的國家集團。西方的愛沙尼亞在日耳曼人的引導下走上了基督教文明的道路,而東方的諾夫哥羅德則保留着東正教的文化基因,雙方的文化底色一旦奠定,未來的衝突便勢必不可調和。
圖/楚德湖戰役
03 怨恨糾葛
公元13-17世紀,愛沙尼亞全境一直處於基督教文明國家的統治之下(條頓騎士團-普魯士-瑞典),具有明顯西方基督教文明色彩的愛沙尼亞民族逐漸形成。公元18世紀初,沙皇彼得一世在大北方戰爭中完勝瑞典,將基督化的愛沙尼亞人置於自己的控制下,而這種異文化的封建統治在愛沙尼亞一直持續了200年之久。
一戰結束時,在德國援助下取得獨立的愛沙尼亞人又遭到了蘇維埃政權的侵略,儘管勉強保持了二十年的獨立,卻在1940年再次被蘇聯入侵併被迫淪為加盟國。
圖/大北方戰爭
連續三次的軍事入侵與長達兩百餘年的佔領史讓愛沙尼亞人的民族意識幾乎完全架構在抗擊俄國的基礎上。蘇聯時期,蘇聯政府為了懲罰德國入侵時期愛沙尼亞人的反叛,在愛沙尼亞大肆鎮壓 游擊隊“森林兄弟”等組織,並對其大城市進行了大規模轟炸,致使愛沙尼亞人口喪失1/5左右,並大量遷入俄羅斯人意圖改變當地民族結構。
除此之外,蘇聯還迫使愛沙尼亞放棄了與俄羅斯接壤的普斯科夫湖周邊部分地區的主權。如此來看,遭遇侵略、屠殺與割地多重傷害的愛沙尼亞如此反對俄羅斯也是不難預料的。
圖/愛沙尼亞都城塔林
參考文獻:
1.波羅的海三國史
2.世界全史百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