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尋路中國:大漠漁舟

由 不新伏 發佈於 休閒

羅布人,生活在新疆羅布泊地區,講維吾爾語羅布方言、以打魚為生的土著居民。千百年來他們與世隔絕,如今,沙漠中只剩下了為數不多的“最後的羅布人” 。他們在沙漠中的海子邊打魚狩獵,種莊稼,保持着原始的風俗習慣,其生活充滿了神秘色彩。

羅布人村寨,位於尉犁縣城西南35公里處,距庫爾勒市南85公里處。村寨方圓72平方公里,有二十餘户人家,是中國西部地域面積最大的村莊之一。屬瓊庫勒牧場,是一處羅布人居住的世外桃源,寨區涵蓋塔克拉瑪干沙漠、遊移湖泊、塔里木河、原始胡楊林、草原 。最大沙漠、最長的內陸河、最大的綠色走廊和絲綢之路在這裏交匯。

羅布人在北魏《魏書.吐谷渾》、清《回疆志》、《西域聞見錄》、《蘭州輯略》等古書中均有記載。羅布人是新疆維吾爾族的一個分支,他們操羅布方言,生活在沙漠中的河流、湖泊中,過着“不種五穀、不牧牲畜、唯以小舟捕魚為食,或採野麻、或捕哈什鳥剝皮為衣,不識風經禮拜”的生活。他們是古代羅布泊地區居民的活化石。

羅布人本來就不多,戰亂的遷徙及1852年爆發在小羅布淖爾的鼠疫,給羅布人造成巨大的災難 ,羅布人四散逃亡,部分西遷至今洛浦縣,部分散居在若羌、輪台、尉犁縣境內。

羅布泊的神秘吸引了眾多的中外學者、旅行家、探險家,冒着生命危險一次次進入這塊荒涼的“生命禁區”。1997年--1998年,我國的三支普通旅行者隊伍創造了奇蹟,成功穿越了羅布泊,從此羅布泊和羅布人引起了更多人的關注。羅布人與外界的聯繫才漸漸增多,懂得了種棉花等作物;有了集市,他們也學會了買賣,生活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今天的羅布人村寨已經被規劃為一個生態旅遊景區。此處有千姿百態的原始胡楊林,塔里木河與渭幹河在這裏交相輝映,塔克拉瑪干大沙漠一望無際。劃獨木舟、食烤魚、操羅布泊方言的羅布民族就生活在這裏。

羅布人和蒙古族等其他遊牧民族一樣,逐水草而居。有所不同的是,他們的生活方式不是以遊牧為生,而是以捕魚和狩獵為生。

這裏曾是“絲綢之路”必經之路,羅布人生活在喀喇庫勒和卓兩大海子之間。他們居地荒涼閉塞,後歷經疫病和自然災害,紛紛遷至別處定居、遊牧,兼事農耕,只有喀爾曲尕村的居民還較多地保留了羅布人在物質文化方面的許多遺俗。

喀爾曲尕村的羅布人熱愛勞動,年近七八十,仍耕作不息,經常聚集五六人帶着用野麻編織的網和魚叉、大頭棒,划着獨木舟下湖。捕漁回來,一任全村各家隨意取食,食盡再捕,不分彼此。

每户羅布人都是依水而居,相隔較遠,獨木舟是他們常用的交通工具。

整棵胡楊樹掏製成獨木舟,用作捕魚的交通工具,用胡楊木鑿製成木碗、木盆,用胡楊搭建房屋,做成桌椅,燒火做飯……,他們的生活與胡楊緊密聯繫,息息相關。

食物主要是魚及捕捉野鴨等水鳥,百年前的塔里木河,洪水過後,河水滿溢形成了許多小湖泊(海子),裏面有許多魚。

他們用羅布麻自制漁網捕魚,用叉子叉魚,甚至手持木棍就可以把魚打暈。

早期的羅布人的主食是魚,吃法很簡單,水燉或者清理好穿起來,找來一些乾燥的紅柳枝點着了烤着吃。

吃的時候加點調料,這種調料叫“蒲黃”。可別小看這種調料,確切地説是一種花粉。這種花粉經論證是一種很高級的保健品原料。不過隨着羅布泊的乾涸,以捕魚為生的羅布人也逐漸成了牧民,吃魚的次數相對也就少多了。

目前,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縣墩闊坦鄉、喀爾曲尕鄉等地,還有許多羅布人的後裔。他們逐步學會了農耕、養殖、縫紉、烹飪、加工、維修、電子商務技術等。

羅布人世居在羅布荒原,相對封閉的生存環境,他們沒有文字,以代代口頭相傳傳承他們的傳統。他們講的是維吾爾語,但由於所處環境的原因,形成了獨特的地方方言,以至於其他的地區的維吾爾人聽不懂他們的許多話。

羅布人結婚前,新郎要在婚禮的前幾天到新娘子家去幹活,跟着未來的岳丈一起下海子捕魚。岳丈要給新女婿送卡盆、魚網等生產和生活用具。舉行婚禮的當天,羅布人村寨像過節一樣熱鬧。

長壽是羅布人的一大特點,由於他們世居於較為偏僻的羅布泊地區,遠離環境污染,百歲老人甚多。雖然老態,但是耳不聾,眼不花,思維清楚,性情樂觀、豁達、豪放,聞樂起舞,縱情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