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經》與清代織染技藝——中華染織,江南為最

考定此書出於東南地區歷史上著名的染織之鄉松江(今上海地區),書作者是一位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染織工藝師,成書年代約在嘉慶、道光年間。書中不僅記載了清代松江地區手工機器紡織階段高度發達的棉紡織和棉布染整工藝技術,而且記載了布莊收購棉布時評判質量的標準和經驗,還有匠人工價、染價、原材料價格、產地、耗用量等,是一部很有價值的染織專著。

《布經》沁染部分的內容很豐富,僅所記色譜就有大紅、寶藍、油綠、明黃、牛絨、鼠毛等90餘種。藍色調有蒲藍、天藍、翠藍、赤藍、京藍、海藍、寶藍、湖藍、月藍、軟藍、雙藍、月白和藍印花等名目;綠色調有水綠、柳綠、淺翠、中明、圓眼、鴨綠、竹綠等15種。根據是否印花和後整理工藝,又有藍印花、紅印花、大青印花、光寶藍、光沉香、毛漂白等名色;同一種顏色據深淺不同又分幾種,如月白就有深月白、淺月白、綠月白等區別。而其中74種色調有具體的工藝配方。

這些是歷史上其他的同類文獻所不可比擬的,亦可見清代染作技術的高度發達。所用染料為川格(五倍子)、紅花、蘇木、槐米、象鬥、黃柏、斛皮等,幾乎都是植物染料,以青礬(硫酸亞鐵)、白礬(明礬、鋁鹽)等作媒染劑。清代乾隆至道光年間織染局的檔案中記述了宮廷絲織品染色所用的物料消耗,事無鉅細,通過對這份資料的初步整理,發現了清中期常用的三十四種顏色及每一種顏色的應用。

古代染同一種顏色有多種方法,根據這份檔案,可以確定當時皇家絲織品的不同色系染色方法。

據檔案記載,清中期織染局裏主要用到的染料有靛青、大黃、黃櫨木、紅花、蘇木、槐子、黃柏木、梔子、五倍子、橡椀子。助劑有磯、鹼、烏梅和杏仁油。靛青染料屬於還原染料,主要染藍色。大黃雖然有黃色素,但不單獨使用,主要和靛青染料一同染藍色。黃櫨木、黃柏木、梔子、槐子是染黃色的主要染料。五倍子、橡椀子染黑色。

染藍的染料主要有靛青、大黃,染元青時還要用到黃櫨木、紅花、五倍子、橡椀子。染黃色最為複雜,主要用到的染料是黃櫨木、槐子、黃柏木、橡椀子、梔子等,些較暗的顏色還用到蘇木;染紅色主要用紅花,有的加黃柏木;染紫色是紅花和靛青;染綠色用靛青、大黃加槐子或黃柏木等。

下面列舉《布經》中的幾種染色工藝配方,可知其染色工藝的梗概。

每百匹布當用顏料數額:

京紅:南格八斤,蘇木六十斤、白礬三斤,廣灰半斤。

大紅:川紅花二百斤,薑黃十兩,烏梅十五斤,生碳灰七鬥。

油綠:翠藍腳地,槐米三十斤,白礬八斤,青礬五斤,廣灰。

金黃:蘆米三十斤,白礬七斤,廣灰水。

玫瑰紫:蘇木三十斤,白礬四斤,稻柴灰水。

蒲桃青:深翠藍腳地、蘇木九斤,白礬五斤。

慄殼:象鬥三十斤,青礬三斤,廣灰。

藕合:魚肚白腳地、蘇木八斤、青礬五斤。

漂白:廣灰六至七斤;明鹼六至八斤。

染色主要是通過媒染、拼色和套染工藝來獲得多種色調。尤其是利用一些已染過色的缸液腳地套染,不僅能減少染料消耗,降低成本,還能得到多種鮮明的色彩。漂白還根據產布地區不同,灰鹼用量略有變化,可見作者對漂染的工藝技術掌握得極其細緻入微。

在清代的江南地區,用發酵槌搗法精練棉布,是廣為流行的工藝。據《布經》記載,染捫青、雙藍,“其布必要下棧黴去細紗,然後方可發缸加染”。又有傷灰布,要“用熱酒水泡糟下缸一轉,停一二日再梢”,或“用麩水酸出灰性來,方可加梢”等這種棉布漂練工藝有時是和染色工藝結合在一起的。

清代的印染技術與明代並無多大變化,絲織品印花已較為少見,用豆粉加石灰的防染印花基本只用於棉布。但絲織品染花依然很盛,而且色彩更為鮮豔。如《揚州畫舫錄》記載:“江南染房,盛於蘇州,揚州染色,以小東門街戴家為最。如紅有淮安紅,本蘇州赤草所染。淮安湖嘴布肆專鬻此種,故得名。桃紅、銀紅、靠紅、粉紅、肉紅,即韶州退紅之屬。紫有大紫、玫瑰紫、茄花紫,即古之油紫、北紫之屬。

白有漂白、月白。黃有嫩黃,如桑初生;杏黃、江黃即丹黃,亦曰緹,為古兵服;蛾黃如蠶欲老。青有紅青,為青赤色,一曰鴉青;金青古皂隸色;元青元在緇之間;合青則為現絶;蝦青青白色;兩陽青以地名,如準安紅之類;佛頭青即深青;太師青即宋染色小缸青,以其店之缸名也。綠有官綠、油綠、葡萄綠、蘋婆綠、葱根綠、鸚哥綠。藍有潮藍,以潮州得名;睢藍以睢寧染得名;翠藍昔人謂翠非色,或雲即雀頭三藍。

《通志》雲:藍有三種,蓼藍染綠,大藍淺碧,槐藍染青,謂之三藍。

黃黑色則曰茶褐,古父老禍衣,今誤作茶葉。深黃赤色曰駝茸。深青紫色曰古銅。紫黑色曰火薰。白綠色曰餘白。淺紅白色曰出爐銀。淺黃白色曰密合。深紫綠色曰藕合。紅多黑少曰紅綜,黑多紅少曰黑綜,二者皆紫類。紫綠色曰枯灰,淺者曰朱墨。外此如茄花蘭花粟色絨色,其類不ー。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80 字。

轉載請註明: 《布經》與清代織染技藝——中華染織,江南為最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