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朐有個金葫蘆山,也有個銀葫蘆山
大家好,我們的努努説軍事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葫蘆山的故事
作者:馮純智
在臨朐縣寺頭鎮政府駐地西七公里王莊村的西麓,嵩山的山陽之處,有兩座山,一座叫金葫蘆山,一座叫銀葫蘆山,兩山中間有一座縱橫的山嶺,名叫鐵梁山,提起這三座山,還有一段傳奇故事哩。
(銀葫蘆山)
(金葫蘆山)
傳説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年的三月三,正是王母娘娘的聖誕之日。這天,二郎神正好在東海龍王那裏做客。正飲茶間,講究起了今天是王母娘娘的生日時,楊二郎突然提出説要去給王母娘娘祝壽,便問東海龍王:“我去給王母娘娘祝壽,給她送點什麼禮品好呢?”東海龍王便誇海口説:“我這裏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海里遊的,奇珍異寶應有盡有,你相中哪樣算哪樣,你就隨便拿好了。”楊二郎一聽非常高興,就在東海龍王的珠寶庫裏邊尋找邊尋思:王母娘娘那裏金珠玉寶多的是,這些玩藝兒她也不稀罕,得送她點罕見而又有特點的東西才是。這時他突然發現有兩個葫蘆挺好玩,就説:“龍王爺,我看你這兩個葫蘆挺好的,就把這倆葫蘆給我吧。”東海龍王一聽他要那兩個葫蘆心裏打了一愣:這倆葫蘆,一個裝金,一個裝銀,是金銀葫蘆,是自己的鎮海之寶,頓時既後悔莫及又心疼不已。有心不給他吧,自己已誇下了答應楊二郎要啥給啥的海口,也不好再反悔,便忍痛答應把金、銀葫蘆給了楊二郎。
(鐵梁山)
楊二郎一聽龍王爺答應了,非常高興,就找了根鐵扁擔準備挑那倆葫蘆。這時龍王爺接過鐵扁擔看了看又摸了摸,就幫着二郎把倆葫蘆拴在了扁擔的兩頭,便笑着送楊二郎上路了。這楊二郎挑着倆葫蘆,興高采烈地從東海的後花園老龍灣的出海口出來,直奔天宮而去。他打算三步登到天宮。第一步先到沂山,第二步再到嵩山,第三步登上泰山南天門直奔瑤池去給王母娘娘祝壽。
(礦洞口)
這時,楊二郎挑着倆葫蘆顫顫悠悠地好不自在。他第一步就到了沂山,第二步又到了嵩山。然而,就在他準備從嵩山往泰山邁步的時候,鐵扁擔突然斷了,倆葫蘆掉在了地上。原來這是東海龍王使的一計,東海龍王看到楊二郎相中了他的鎮海之寶---金、銀葫蘆,嘴裏不説心裏疼,便做了手腳。他拿過鐵扁擔摸了摸時,便從中間用指甲割了一道裂痕。暗想着等楊二郎挑着在路上斷了的時候,再把這兩個葫蘆收回來。這時楊二郎仔細想了想,覺得自己上了東海龍王的當,心中非常氣憤。心想:既然你龍王爺不仁,也就別怪我二郎神不義。一氣之下,他便吹了口法氣,唸了個咒語,作了個法術,把這兩個葫蘆化作了兩座大山牢牢地立在了這裏。把扁擔往中間一橫,也變成了一座山嶺。那個裝金子的葫蘆,就形成了現在的金葫蘆山,裝銀子的葫蘆,形成了銀葫蘆山,那根鐵扁擔形成的山嶺,就是現在那座鐵梁山。
(礦石)
從此之後,這三座山盛產金、銀、鐵礦,開出的礦石金、銀、鐵的含金量品位很高。根據《嘉靖臨朐縣誌》記載,清朝年間這裏開出了富礦,礦井共有七十二眼,開礦工人達千餘人。相傳在康熙年間,朝廷有位陸大人在這裏開礦,最盛產的時候一天能出360個金磚。這事報上去後驚動了康熙皇帝,一心想下來察看採礦盛景。這陸大人是個清正廉官,非常愛民,他怕聖上下來,大小文武官員為迎駕加重老百姓負擔。為保護這方老百姓不受干擾,便急忙奏本説,開礦的這個地方如何如何險要。在奏本中寫道:“梯子崖萬丈高,騎不得馬,坐不得轎,下去就是滾龍橋。摩天嶺最險要,峯似劍,石如刀,刺得蛟龍吱吱地叫。”皇帝接到奏本一看,從頭涼到腳後跟。這皇帝是真龍天子,去金葫蘆山途經這麼多與龍忌諱之處,還是免了吧,所以皇帝就沒敢下來視察。當地官員雖然失去了一次迎接聖駕的機會,但慶幸的是,當地老百姓免受了為迎接聖駕而被橫徵暴斂的疾苦。這陸大人為平民百姓積下了一大功德。
(冶煉金銀的坩堝)
從清朝開始,在這裏挖採金、銀、鐵礦的就斷斷續續沒有停過。1958年全國大鍊鋼鐵時,就在這鐵梁山上開採鐵礦,全縣以及鄰近的益都縣(現青州市)都來這裏人挑、車運、馬拉鐵礦石。上世紀70年代初這裏成立了“濰坊市臨朐縣金礦”,80年代後下放為“臨朐縣金礦”。改革開放以來,這附近的王莊、鐵寨、楊桃、李季等村莊先後成立了礦業公司。組織村民開採金、銀礦藏,並加工金、銀首飾,為這方老百姓發家致富拓寬了道路,立下了功勳。
作者簡介:
馮純智,筆名:智勇,號:愚叟。寺頭鎮石佛堂村人,從事通訊報道工作二十餘年,退休後習作文學,先後出版文集《年輪》、史志《玉象山下—石佛堂村志略》、非遺文化民間遊戲《童趣》、族譜史志《石佛堂村姓氏初考》。現為臨朐縣地方誌學會會員、臨朐縣作家協會會員,臨朐縣寺頭鎮文學聯合會副秘書長。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