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首發】作者| 郭學軍(原創作品 侵權必究)
經紅旗渠大道一路向西,沿渠畔路蜿蜒北行,至情人島折西而上,終於走在了通往石板巖的山路上。上次來是好多年前的事了,今日再次登臨莫名的興奮。
路還是那個路,曲曲折折幾道彎,蜿蜿蜒蜒幾盤旋,穿隧洞、爬陡坡、下高嶺,一路膽顫又驚奇。然而,景已不是那個景,平平坦坦柏油路,結結實實鋼護欄,樹葱鬱、花香濃、車如流,一路好似畫中游。
車貼壁臨淵而行,小雨淅淅瀝瀝,空氣清清爽爽。左手邊斷崖如屏,隔着車窗抬頭看不到山頂;右手邊溝谷林壑雲霧翻騰,川原上往日清晰可見的阡陌田疇、村落城市隱在雲霧中。看前方羣山環繞,山峯疊嶂,高聳的山尖在潔白的雲霧中若隱若現,時而飄忽不定,時而顯露猙獰。雲纏山腰,霧蒙山間,車子忽而鑽入雲間,忽而一片晴明,恍惚間疑似進入蓬萊仙境。
一路順暢,有驚無險,五十分鐘就從市區來到了太行大峽谷中的石板巖鎮。這個小鎮堪稱玲瓏小巧,一道街,幾排房。鎮上停車,環顧這個小鎮,你就知道這個小鎮的名副其實。你看,石橋、石欄、石街、石牆、石屋、石頂、石溝、石槽、石山、石嶺……,若不是點綴期間的現代元素,隨處可見的大巴、轎車、遊人,你真會以為是穿越到了古代。
先説這石橋、石欄,進入小鎮第一眼就看到了這個石橋。石橋橫跨在峽谷中的河上,石欄外側有五個醒目大字“石板巖大橋”,類似於李春修建的趙州橋,為圓弧石拱橋,拱圈兩肩各有三個跨度不等的腹拱,美觀大氣,堅固耐用。在石欄內側可看到修建和通車時間:一九七四年十月一日動工修建,一九七六年七月一日竣工通車。修建於紅旗渠之後,可為一座年輕的石拱橋。石欄上兩側各有一排大字“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這也是紅旗渠精神的內涵之一吧。
提到石拱橋,就不能不説橋下的水,水畔的景。橋下清水碧綠,潺潺流淌,每隔一段就築有堤壩,壩上鋪有間距相等平整的石條,水流不大時,人們可以踏石而過,時常有遊人坐在石條上戲水賞玩,石灘上一隊一隊的學生支起畫板在寫生,更有攝影愛好者舉着相機比比劃劃,在尋找最美的風景攝入相機。此時忽然想起一句話:你站在橋上看風景,你是別人的風景,別人是你的風景。是不是很有詩情畫意。
再看那石街、石牆、石房、石山、石嶺。街道不寬,用規矩平整的青石砌築而成,橫成行豎成列,乾乾淨淨、平平整整,剛下過雨的街道濕漉漉的,三三兩兩的遊人漫步其上,兩邊的石房錯落有致依山而建,房後或是刀砍斧削的懸崖絕壁,或是鬱郁蒼蒼的森林。這些石房都是用一色的紅石砌成,頂部鋪有大小不一的石板。這些石房或做店鋪或做農家樂,乾淨整潔,遊人進進出出絡繹不絕。猛一抬頭,雲霧繚繞的山巔,也有幾間石房突兀而立,那可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嗎?
石板巖,不僅風景美,也有種堪與紅旗渠精神相媲美的“扁擔精神”。在寸土寸金的小鎮上,有個不大的橋頭廣場上,廣場西側有一座醒目的兩層紅石小樓,樓頂有幾個紅色大字“扁擔情購物中心”,這裏就是著名的“扁擔精神”的發祥地。
旁邊就是扁擔精神紀念館,走進去看介紹,深深地被這種精神所震撼。扁擔情購物中心的前身就是石板巖供銷社,成立與1946年,辦社初期只有4個人,一張廟裏搬來的供桌,一盞油燈,一根扁擔,一個算盤,加上啓動資金18.21元,這就是當初石板巖供銷社的全部家當。就是這個窮酸到極點的供銷社,孕育了出了著名的“扁擔精神”。
仔細瞻仰陳列的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實物,令人歎服。那時的石板巖交通不便,山高溝深,不到3000户村民分散在河畔、山腰甚至峭壁之上。出山的道路就是魯班豁,山民們很多時候一月才下一次山,用山野菜、山貨換點生活必需品,生活極其辛苦。“一根扁擔顫悠悠,百貨送到家門口”,石板巖供銷社的職工,愣是爬山越嶺,用一根扁擔將山民急需的各類物資從山外挑來,並用扁擔挑起貨物走過溝溝嶺嶺送到山民家門口,再將山楂、柿餅、核桃等山貨挑出大山,數十年如一日挑出了石板巖的當今幸福,鑄造了影響着一代代供銷社人的“扁擔精神”。歲月悠悠、扁擔顫顫,如今早已天塹變通途,扁擔早已成為歷史,但“扁擔精神”已紮根在石板巖的靈魂裏。
時間匆匆,來不及去遊覽太行之魂王相巖,三九嚴寒桃花開的桃花谷,三伏酷暑水結冰的冰冰背。來不及去領略溝深谷幽的仙霞谷,羣山拱翠、流水碧潭的太行平湖,千古之謎豬叫石.......,僅站在橋頭匆匆一撇,隔着朦朧輕霧窺見她綽約風姿的一角,就已為她深深着迷。
美好的時光總是很快,花燈初上,夜幕降臨,陣陣涼風拂面,雖是盛夏,一點也沒有市區的燥熱煩悶。峽谷裏,河岸邊,小橋上點點燈光點綴如夢如幻,燈光映在水面上,被風兒輕吹隨波盪漾。夜晚的峽谷並不寂寞,人們漫步於石街上,小河邊,處處燈光燦爛,歡歌笑語。一束激光在對面峭壁上投射出一行流動的綠色大字:“魅力大峽谷,幸福石板巖”。這是當今的石板巖人自豪又自信的宣言,讓人不能不信,大峽谷會越來越美,石板巖人民會越來越幸福!
—— The End ——
郭學軍工作之餘喜歡讀書,常嘆時間如流水,故而,珍惜現在從未止步。偶有所感,碼點文字,記錄所見所思,作品散見於《芝蘭園》《林州黨史》《太行文學》等。
原創作品 授權發佈
專業承接 個人傳記 回憶錄 個人出書
培訓教材家譜村志 平台廣告 商務軟文
公眾平台:芝蘭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