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泰山脈(俄語:Алтай;英語:Altai Mountains),呈西北—東南走向,斜跨中國、哈薩克斯坦、俄羅斯、蒙古國境,綿延2000餘公里;中國境內的阿爾泰山屬中段南坡,山體長達500餘公里,海拔1000—3000米。主要山脊高度在3000米以上,北部的最高峯為
這是人們今天給予阿爾泰山脈的地理概念。友誼峯位於我國境內,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北部阿勒泰地區布爾津縣,距中國、蒙古、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四國交界處很近。若以這裏為起點,阿爾泰山南北大致可以分為兩個區域,南邊屬於我國阿爾泰地區,北邊屬於蒙古國布爾根省。
一、大山阻隔出的人文風景線
布爾根省在中國歷史上屬於漠北地區,其北部與今俄羅斯接壤,唐努烏拉山、汗呼赫山以及杭愛山(中國古籍中的燕然山)和阿爾泰山在這一區域構成了一個“走廊”(或稱狹長盆地),使這一帶的人文交流彙集於
唐努烏梁海是圖瓦舊稱,歷史上屬於中國領土,1914年被沙俄佔領,如今通常只指俄羅斯聯邦的“圖瓦共和國”,面積為16.8604萬平方公里,屬於西伯利亞聯邦管區的一部分,首府為克孜勒。這一地區,早在漢代便有中國人活動痕跡。唐代為都播地,隸屬安北都護府管轄,正式納入中國版圖。宋金時屬西遼政權,稱謙謙州。元代屬嶺北行省,稱益蘭州。明代屬蒙古瓦剌部,清代稱為唐努烏梁海,為外蒙古扎薩克圖汗轄地。1727年《布連斯奇條約》規定,中俄在此以薩彥嶺為界,歸烏里雅蘇台將軍管轄。
清代唐努烏梁海是烏梁海的三部分之一,位於外蒙古西北,北至薩彥嶺,南到唐努山,西到俄羅斯巴爾瑙爾東南,東到外蒙古庫蘇古爾泊以東,是一個羣山環抱的狹長盆地,清朝時的唐努烏梁海不僅包含俄羅斯聯邦的“圖瓦共和國”,還包含今天俄羅斯的“阿爾泰共和國”東北部、“阿爾泰邊疆區”東南部、“克麥羅沃州”南部、“哈卡斯共和國”南部及蒙古國的“庫蘇古爾省”大部分,總面積約38-40萬平方公里。
需要説明的是,今我國新疆不能等同於古代西域,從地理的角度來説,古代西域的地理面積要比今日新疆更為廣闊,除了前文中説到的圖瓦地區,還包括今天我們所説的“外伊犁”以及中亞一些地方。在這樣一個區域裏,阿爾泰山基本扮演了中國古代人種分界線的概念。即從今布爾根省向西越過阿爾泰山,中國古代西域就有了白種人。
也需要説明的是,在中國漢唐時代,是沒有今天俄羅斯、哈薩克斯坦之概念的。而今阿爾泰山入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境內後稱魯德內阿爾泰山,南部在蒙古國稱戈壁阿爾泰山。在歷史上,這座山以北、以東和以南、以西的民族交流,主要通過前文所説的唐努烏梁海,也就是前文中所説的“走廊”北部地區。這是被大山阻隔出的一道人文地理的風景。
二、北緯50度線以北的人種融合
在阿爾泰山這條分界線之後,我拽出了北緯50度線,並用了“或許才能見到白種人”的表述,這是因為越過北緯50度線,為中國古代地理概念中的“極北”概念,那裏有很多歷史我們尚不十分清楚,卻似有白種人的存在。在中國古代史中,關於那裏的白種人的來源表述與
黠戛斯(突厥語:Qrqz,Kirγiz),是唐代西北的一個小部族。地處回紇西北三千里,約當今
關於這一點,史籍記載是,匈奴征服黠戛斯後曾讓李陵管理黠戛斯,後來在突厥的吞併戰爭中,黠戛斯收容了大量白種人居多的
那麼,影響黠戛斯人長相的丁零人又是怎樣的一個族羣呢?丁零是我國北方古代民族名。亦作丁令、丁靈、釘靈。又稱高車、狄歷、鐵勒、丁零(丁靈)。三國時,丁零有一部分仍在今貝加爾湖以南遊牧,稱北丁零;一部分遷徙至阿爾泰山一帶,南與烏孫、車師,西南與康居為鄰,稱西丁零。影響黠戛斯人長相的是西丁零人,從地域上看,很顯然,西丁零人的白種人成分來自今天所説的中亞和我國新疆。但白種人原生地主要是在歐洲,西伯利亞的白種人主要是歐洲人後裔,當年也許還有這樣一種可能,
葉尼塞河起源於蒙古國,朝北流向喀拉海。葉尼塞河也是西西伯利亞平原與中西伯利亞高原的分界,平原在其西,高原在其東,是西伯利亞河流中流入北冰洋的最大河流。
鄂畢河上源為中國境內的額爾齊斯河(元朝時稱作也兒的石河),與發源於阿爾泰山的比亞河和卡通河在阿爾泰邊疆區的比斯克西南匯流形成鄂畢河,最終向東注入北冰洋。
葉尼塞河與鄂畢河都是今俄羅斯的大河,均屬北冰洋水系,主要流域也都在北緯50度線以北。
如果能把河流可以理解為山脈的一種延續,河源也在阿爾泰山的鄂畢河,卻沒有起到阿爾泰山黃白人種分界的作用,而這也是我拽出北緯50度線的原因。在此,古代的人種融合,過河似乎比越山容易。這也是一個很有趣的地理現象。
阿爾泰山就是一道屏障,很難逾越,這也讓前文中所説的“走廊”在其南部產生了一個與唐努烏梁海一樣的人文交流融合的風景區,這個風景區即是阿爾泰山與戈壁阿爾泰山間的這一地帶,
三、鮮卑人也有白種人的成分?
從祖國的西北至東北,就是直線的距離也是非常漫長的。但更為有趣的是,影響了黠戛斯人長相的丁零人,也影響到了一部分
鮮卑族起源於被匈奴擊破後退保鮮卑山的東胡餘部,現代考古證明,東胡屬黃種人,不具有白種人特徵。但鮮卑族的成分並不是東胡餘部這麼簡單,歷史上,匈奴人征服東胡後,是有過向東的遷移的,所以,鮮卑人與匈奴人與匈奴人在習俗方面是相近的。
同樣,匈奴人上征服過丁零人的,《史記·匈奴列傳》與《漢書·匈奴傳》都記載匈奴冒頓單于“北服丁零”,有部分丁零人逐漸南遷與匈奴人雜居的事實,而那個在歷史上很有名的衞律就被匈奴單于封為了“丁零王”。
宇文部鮮卑是鮮卑中重要的一支,但他們並不是起源於東北的,和其他鮮卑部落一樣,他們主要是匈奴人。《周書·文帝紀》載,宇文部的首領“自陰山而徙,始居遼西”,從中可以看到宇文部移居東北的事實。慕容鮮卑也是鮮卑中重要的一支,魏初,慕容鮮卑因魏滅燕之戰從山西塞外遷至遼西郡。《晉書·慕容廆傳》載:“(慕容廆)曾祖莫護跋,魏初率其諸部入居遼西,從宣帝(司馬懿)伐公孫氏有功,拜率義王,始建國於棘城之北。”也説明了鮮卑移居東北的事實。
《後漢書·烏桓鮮卑傳》中説:“和帝永元中,大將軍竇憲遣右校尉耿夔擊破匈奴,北單于逃走,鮮卑因此轉徙據 其地。匈奴餘種留者尚有十餘萬落,皆自號鮮卑,鮮卑由此漸盛。”
這些歷史的記載都説明了,不管是鮮卑的遷徙還是鮮卑的強大,都混了不少匈奴人的血,還是北匈奴的,而北匈奴人是和丁零人雜居的。所以,在古籍中,鮮卑人中有部分為金髮黃鬚,多少具有些白種人的相貌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