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紅牆黃瓦建築和青灰色民房相映成趣,老城記憶正在街巷中慢慢復甦

由 解洪海 發佈於 休閒

藍天下,鐘樓鼓樓相望而立,偶爾鴿羣掠過長空,陣陣悦耳的鴿哨聲環繞耳畔;什剎海邊,微風輕拂,老街坊們一路漫步細語,登上銀錠橋頭,眺望西山……

這是許多人心中美好的京城景象,也是市民尹寶麗打小兒的珍貴記憶。

在鐘鼓樓腳下生活了近60年,她感受着老城的變化與復興,“擁擠的大雜院變身整潔幽靜的四合院,狹小的衚衕寬敞多了,出門遛彎兒,處處是景。”

從鐘鼓樓一路往南至永定門,7.8公里長的中軸線串聯起景山、故宮、天安門、天壇等一顆顆歷史明珠。沿着這條北京城脊樑,古建、四合院棲身的衚衕街巷正在有規劃地系統治理,恢復風貌,經過騰退修繕,歷史文化遺存被逐漸擦亮,煥發活力。

東城區雨兒衚衕30號院作為修繕整治提升的樣板院落,堅持“共生院”的修繕定位,打造為“ 雨 兒 人家”,改善留住居民生活環境,修繕之後的院落不僅古色古香、整潔乾淨,還搭建起集合了居民議事、公共活動、社區服務、展覽展陳等功能的社區治理空間 記者 和冠欣 攝

“記憶中的景象回來了,而且更美了,北京城越來越有神韻!”尹寶麗説。

東城區雨兒衚衕20號院修繕主要圍繞留住居民進行,解決居民廚衞需求,提升居住品質 記者 和冠欣 攝

■衚衕人家喬遷新居

雨兒衚衕30號院,曾是清代值年旗的雜物房,有南中北三排房。尹寶麗就出生在靠南邊的一間小屋裏。

“我們家的院子是一座公房院,小時候,我對它和衚衕的印象就一個字——擠。”尹寶麗回憶,30號院裏一共有14户人家,每家都是三四口人擠在10多平方米的小屋裏,尹寶麗家算人口多的:父母帶着4個孩子,一共6口人。除了尹寶麗出生的那間南房,一家人還有一間北房,“6口人共用20多平方米,顯得地方緊巴巴的。”

那時候,衚衕人家最想改善的就是居住條件。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衚衕裏不少院門口搭起了煤棚子,30號院的街里街坊們也開始琢磨給自己的小家擴展空間。

院子裏的空間窄了,街坊們就結伴到衚衕裏活動。白天,大人們在樹蔭下乘涼、下棋,尹寶麗和小夥伴們在衚衕口跳皮筋;晚上,父親下班回來早,就會帶她到什剎海遛彎兒,每次必會路過銀錠橋,“夏天,騎在爸爸的肩頭,眺望遠處青色的西山;冬天,在橋邊買一串糖葫蘆,走回衚衕口之前準能吃完。”尹寶麗説,這些都是她最美好的童年記憶。

暮去朝來,尹寶麗一家住的小院、衚衕也在悄然改變。2012年前後,政府開始對直管公房進行整治和環境提升,衚衕裏每家每户的老房子統一重新翻建。“院裏,一水兒的青磚灰瓦、紅門綠格窗,抬頭一望,屋檐線彎彎曲曲、錯落有致。”尹寶麗説,以前院裏都是老水錶、老電錶、老管線,翻建後,水錶和電錶入户,上下水更新,低窪院增高,小院變規整了,衚衕記憶回來了。

小家變化的背後,是城市的努力。

《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等政策出台,以北京中軸線的保護和發展為紐帶,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被納入規劃通盤考慮。2012年,北京中軸線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以中軸線申遺文物騰退工作帶動老城整體保護和文物合理利用,已經成為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的重點。

2015年9月,東城區帽兒、雨兒、蓑衣、福祥四條衚衕修繕整治試點項目啓動,以此為老城風貌保護、民生改善蹚路。和尹寶麗一家一樣,住在這片兒的老街坊們接觸到一個新詞“自願申請式騰退”——政府給居民提供一張自選“菜單”,定向安置、貨幣補償、平移置換還是留住修繕,各家自個兒説了算,而不再是以往徵收拆遷的舊思路。

2016年11月籤協議,2017年搬家、看房、裝修……2018年,尹寶麗和姐姐陪着母親搬進了奧森公園邊上的城錦苑小區,新房90多平方米、南北通透。“母親笑得眼睛彎成了月牙兒。”尹寶麗説,雖然兄弟姐妹4人都有了各自的家庭,但她和哥哥姐姐約定好,每人陪母親生活一個月,“小區裏很多都是以前南鑼鼓巷的老街坊,我推着母親到樓下遛彎兒時,大夥兒還是喜歡聚在一起嘮家常,感情還是那麼熱乎。”

在鐘鼓樓腳下生活了大半輩子,尹寶麗也捨不得這段情誼。如今,她每週都要回雨兒衚衕轉轉,到什剎海邊上遛遛。30號院已經大“變身”,自建房全部拆除,南中北三排房子古色古香,青磚鋪地、窗欞雅緻,院子裏搭起了廊架,葫蘆、葡萄爬上藤蔓,灑下陰涼,兩户留住居民的家裏也有大變化,廚房衞生間一應俱全,“真是又敞亮又方便,再也不説小院擠了!”尹寶麗跟老街坊打趣道。

■老樓讓景煥靚古都

最近,尹寶麗去銀錠橋上轉了轉。憑欄西望,遠處西山美景映入眼簾,“是小時候在父親肩膀上看到的景色。”望着疏朗開闊的景緻,她笑意盈盈。

重現這“燕京小八景”之一的“銀錠觀山”背後,是多個部門的貢獻和努力。

“銀錠觀山”景觀視廊曾被一座13層高樓遮擋,因而有了缺憾。這座高樓位於積水潭醫院新街口院區,是該院1984年建成的新北樓。

“對我來説,新北樓就像是一位故人,我看着它一步步建成、啓用、發展。”北京積水潭醫院常務副院長蔣協遠在新街口院區工作了30多年。最近這幾年,蔣協遠漸漸發現,這位“故人”已不堪重負,“新街口院區在最初建院的時候設計的規模就是300至500個牀位,日均門診量500人,職工500人,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們的牀位已經擴展到近1000個,日均門診量達5000至6000人,職工也增至2000餘人。儘管2013年回龍觀院區投入使用,新街口院區還是顯得特別擁擠,患者的就醫體驗也不好。”

今年3月,為了全面落實北京市核心區控規,推動老城保護和街區更新,積水潭醫院新北樓拆除工程正式確定,同時推進位於昌平區回龍觀地區的新龍澤院區建設。

5月1日,醫院上下正式開始給新北樓“搬家”,“原定一週之內騰空新北樓,我們只用了4天時間,5日,正式向施工方移交新北樓。”蔣協遠説,在之後的施工過程中,醫院上下全力保障新街口院區門診、急診工作正常開展。

在各方的配合和努力下,新北樓的拆除工程順利進行——

6月18日,從銀錠橋上遠望西山時,已經看不見新北樓的遮擋;7月22日,新北樓全部樓層拆除完成。

新北樓拆除後,蔣協遠也到銀錠橋上望了望,目光所及,昔日“故人”不再,連綿西山清晰呈現,他心中豁然開朗,“老院區的就醫環境和功能將進一步優化提升,京北地區,新院區已做好準備,為周邊居民提供更加優質的醫療服務,輻射帶動區域提升醫療服務水平。”

以積水潭醫院為範例,北京市將梳理在途、新建項目,嚴格規劃管控,確保城市景觀不受影響。“銀錠觀山”視廊內不再新增影響景觀視線的建築。

■“北京經驗”亮相國際

近年來,滾動修訂《北京中軸線申報世界遺產名錄文本》和《北京中軸線保護管理規劃》;編制《北京中軸線風貌管控城市設計導則》;持續推進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立法工作……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正加速推進。

北京城內,一幅平緩開闊、壯美有序的空間畫卷徐徐鋪開——

皇史宬、太廟、天壇、先農壇等中軸線沿線重點文物單位騰退修繕有序推進,擦亮北京歷史文化金名片;

珠市口至天橋御道景觀恢復,南中軸御道貫通,御道中央青白石微微拱起,兩側鋪着青磚,沿御道遠望,從天橋可毫無遮擋地看到正陽門;

中軸線北段,北海醫院和天意市場完成降層拆除任務,中軸線視廊阻點打通;如今,登上景山公園萬春亭,南北眺望,從近處的紫禁城,到遠處的天壇、正陽門再到鐘鼓樓,一條壯美的中軸線一覽無餘。

前不久召開的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城市歷史景觀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主題邊會上,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成果亮相,為世界各國城市歷史景觀保護提供可借鑑的“北京經驗”。

“作為北京人,我真切地感受到,我們的環境變得更好了,新建的建築和基礎設施與古都風貌協調了,這種改造是一種精雕細琢式的漸進過程,更突顯北京歷史的厚重和深厚的文化底藴。”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研究員鄭軍説,北京市在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和中軸線申遺的過程中,始終強調“以人為中心”,充分考慮文化遺產對人的價值和意義,使市民切實感受到保護帶來的好處,“市民對文化遺產的保護逐漸理解、支持,進而積極參與其中,同時所有的文物騰退修繕等項目都遵守了文物保護的原則,達到文化遺產保護和市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雙贏效果。”

沿着鐘鼓樓到永定門這條中軸線走一趟,藍天白雲下,紅牆黃瓦的宮殿建築和青灰色的民房相映成趣,老城記憶正在街巷中慢慢復甦,映在沿途一磚一石、一草一木之中,融入北京人的朝夕生活中。

來源:北京日報

記者 李祺瑤

流程編輯:u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