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之前認為麪食有毒的南方人,為何在宋朝卻“以身試毒”?
麪條是一種十分古老的食物,最初起源於中國,擁有着源遠流長的歷史,最早有記載見於中國東漢年間,距今已經有將近兩千多年的歷史。麪食基本上是長期作為中國人的主食而存在的,然而,麪食不僅可以充當飽腹的飲食,在古代還可以作為招待賓客的上佳美食。
據相關歷史文獻的記載,在中國古代歷史中,許多達官貴人人均大都喜食麪類,還會用麪食來招待賓客。
然而,在宋朝以前,尤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方人幾乎從來不吃麪食,甚至他們對於麪食始終抱有一種畏懼的態度,其中的緣由究竟是什麼呢?宋朝以後,南方人卻克服了對面食的恐懼,甚至開始喜歡食麪類,其中又發生了什麼使得南方人對於面類的喜好發生瞭如此大的轉變呢?
一、魏晉時期:南方人畏懼麪食由何而來?
1.宋朝以前的南方人的誤解:覺得麪食有毒
實際上,不光是魏晉時期,幾乎在宋朝以前,南方人不吃麪食的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們覺得麪食有毒,而這種“誤解”產生的根源有二,
最終使得麪食有毒的説法流傳的越來越廣。
一是很早之前,在中國古代淮河地界以南的地域,流傳着一個達摩老祖的傳説,據説達摩老祖來到中國地界傳道,偶然看到有人在吃麪條,就上前將麪條碗打碎,並且説,你怎麼吃這種會死人的東西?
隱晦的傳達了麪食有毒的想法。其次是有明確記載的關於麪食有毒的説法,在北宋名醫唐慎微的醫術《經史證類備急本草》中有類似的記載,
“小麥乃世之常食之物,然經火煮而食之,其性熱,善動風氣,此甚驗也。”
長期在社會中流傳的傳奇故事,再加上有可信度的科學的名醫的證明,麪食有毒的説法就這樣一直口口相傳,至少許多南方人都深信並且避免食用麪食了。
2.南方種植的小麥保存期短,容易壞
雖然上述社會中流傳的面試有毒的説法的確容易使人們相信,畢竟也沒有人真正去吃自己認為有毒的東西來驗證,因而在缺乏準確的驗證之下,很少有人會主動打破這種“誤解”。
雖然宋朝時期麪食在整個社會中已經十分普及了,但是南北方在飲食習慣和文化上仍舊有相當大的差異
,北方人吃麪食,南方人吃米食,
個性特徵十分明顯,所以關於南方人畏懼麪食的説法,可能還有另一種解釋。
南北方在飲食上的差異很大程度上可以歸結於地域和氣候的差異,南方氣候温熱,而北方四季分明,
在中國古代沒有完備的冷藏設施,北方的麪食可以長期保存
。但是在南方濕熱的氣候之下,麪食更容易放壞,吃了變質麪食的人,自然會產生不良反應,因此逐漸社會中又開始傳播麪食會中毒之類的説法。
二、宋朝南遷帶來的南北方飲食文化的融合
1.人口南遷:北方人口在南方地區比例加重
南宋建立之後,加劇了宋朝時期政治和經濟中心的南移,其中對於南北方的融合起到最大作用的,勢必還是人口的大量南遷
,隨之而來的就是中國古代的文化中心也向南遷移,
自此,中國古代南北方顯著的差異和特徵開始有所融合,甚至明顯的改變了中國南北方未來發展的格局。
人口的南遷對於南方來説最為明顯的影響就是飲食習慣的變化,儘管南方人在數量上佔據着半數以上的比例,
但是北方人在南方地區比例的增加還是潛移默化的影響力南方人的生活習慣。
北方人喜食麪食是自古以來就存在的習俗,如此活生生的例子證明了麪食並沒有毒,自然將南方人畏懼麪食的疑問打破了。
而北方人南移很重要的一個
原因是因為北方地區可供開墾的土地資源十分有限。
因此南方豐富廣闊的農業資源就成為南移的北方勞動人口糧食的主要來源,從農作物種植開始,由於北方人大量南移,他們固有的飲食上的文化和習俗使得相應的產品需求激增,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北方人的生活習慣和民俗風情在南方社會中的傳播。
因此,南方人的生活習慣,尤其在飲食文化上,多多少少受到了來自北方人習慣的影響。不僅是作為主食的麪食開始在南方地區風靡一時,北方人帶來的各種麪食製作而成的風味小吃也廣泛的傳播開來。隨着時間的推移,來自北方的移民和南方本地人,已經由最初的特色差異分明到後來
“水土既慣,飲食混淆,無南北之分矣。”
2.經濟重心南移:促進了麪食在南方地區的普及
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是一個相當長的變化過程,最早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西晉時期隨着政治局勢的變化,開始北移,自西晉到隋唐五代時期,各個王朝大都將發展的重心放在政治都城上,大致位於南北方交界處,自唐朝時期開始,隨着社會中經濟的發展和繁榮,
經濟重心南移的趨勢愈加明顯,一直到南宋時期終於完成了經濟重心的南移。
而經濟重心的南移的完成對於宋朝時期的南方人來説基本上是經歷了新生一樣,
從經濟到思想文化都經歷了來自北方各種習俗和文化的衝擊和洗禮,
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對南方農業生產的影響。
首先是對南方大面積的農產品種植土地的開墾,
南方氣候温和,土壤肥沃,降水充足,
擁有優越的自然資源和適合農產品生存的自然條件,經濟重心南移帶來的大量北方人口,為南方自然資源的開發提供了大量充足的勞動力資源。
其次,南宋時期,政府為了發展南方經濟,穩定國內局勢,對於北方移民的安置就成了一個相當棘手的問題,
農業是國家經濟發展的根基,也是百姓們賴以生存的根本所在,
所以南宋政府也十分鼓勵和支持北方的移民者積極地參與到開墾南方充足的自然資源中來。
在經濟重心南移南移之前,南北方就農作物種植上的差異也十分明顯,經濟相對發達但是氣候條件一般的北方地區大都喜食小麥等麪食,而南方人大都吃稻米等麪食。
所以北方居民的大量遷入刺激了南方社會中對於面類飲食的需求,在某種程度上為了經濟的發展,小麥、粟米的種植面積相應的也得到了擴大,加上北方人原本就有豐富的種植面類農作物的經驗和先進的生產技術。
這樣一來,為了儘快促進南方經濟的發展,不僅南方大量閒置的土地資源得到了開發,且大都種植了北方人喜歡的麪食,
豐富了南方原本比較單一的農作物種類,
甚至改變了南方地區的農業結構,也有利於麪食在南方社會中的普及,南方人開始吃麪食也是大勢所趨。
三、宋朝時期南方面食質量的提升和小麥種植面積的擴大
在宋朝以前,南方人不愛吃麪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對於麪食的種植和保存不夠了解,
以至於誤食了已經變質的面製品,認為是麪食有毒。
而北方人的大量南移,不僅帶來了大量有經驗的種植麪食的人口,還帶來了先進的種植技術和豐富的種植經驗。
在喜食麪食、有着數千年種植小麥等麪食農作物的北方人面前,
小麥、粟米的種植質量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即使是在南方濕熱的氣候條件下,麪食仍舊能夠得到很好的保存,甚至麪食多種多樣的做法給南方人帶來了新的美食,擺脱了單一的米類食物,南方的農作物種類也得到了豐富和擴充。
其次,中國古代時期,小麥、粟米的種植大都主要集中在黃河流域地區
,這種旱地種植的農作物都是十分消耗土壤肥力的作物,
因此,在以麪食為主食的北方地區,有限的土地種植面積並不能夠滿足日益增長的人口數量的需求,所以才有了北方人大量南遷的開始。
就是因為發現了南方有大量的未被開墾的土地,能夠最大限度的保障這些北方人的生存,於是他們帶着自己種植小麥、粟米這種面類農作物的種植經驗和技術開始開發南方地區的土地資源。
四、結論
從上面的表述中來看,宋朝之前南方人不吃麪食大都是受到了麪食有毒這種説法的“荼毒”,而宋朝時期人口、政治和經濟重心的南移,都潛移默化的將北方地區的愛好、習慣和風俗滲透進入南方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人口、經濟,一旦與農業聯繫起來,就足以在社會中掀起翻天覆地的變化,我更傾向於是因為北方人刺激了小麥、粟米這種面類的農作物的種植,並且將麪食的各種風味和做法傳到南方,才使得南方人發現了麪食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