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裏的光》
馮六一 著
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2020年6月出版
定價:38.00元
作者簡介
馮六一,湖南嶽陽人,1980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詩集《返回》等。
因 為 有 光
———散文集《水裏的光》創作談
我總偏執地認為,小説難以直接抒發洞庭湖豐沛的情感,而詩歌又缺乏更多敍事的細節。只有散文介乎於兩者之間,既可以從容敍述洞庭湖的過往和神秘、母性繁殖的疼痛感和幸福感;也可以直抒生命與大湖連成一體的情感體驗,以及自己的觀察和思考。
我似乎一直在尋找一種濕腥的味道。我説父親像一隻貓,其實我自己更像一隻貓。大約不到五歲,我家就從古城街河口魚巷子邊搬到了東井嶺。父親原來是船工,聽他説,他的爺爺就開始駕船在新牆河洞庭湖長江裏飄蕩。他的父親,有一次在漢口碼頭,與敲詐的官兵幹起來了,被一索子綁進了班房,還是在國軍做官的五舅爺保釋出來的。我們家稱得上船工世家了。
雖然我沒有在船上生活過,但我是在船工家屬院長大的。這裏的人事與船有關,與水有關,恍若濃縮的洞庭湖,又滲透了市井的瑣瑣碎碎瑣碎,點點滴滴。當我幾十年後回過頭來,才猛然發現東井嶺的日常,隨着時光的流逝,那種濃厚的濕腥味道逐漸散去了。我感覺應從淤積體內的瑣碎,翻揀出什麼來,留下些些值得念想的印痕。這都是我經歷過的場景,所以“我”一直在文字的現場,不論是直接的自我,還是間接的自我,抑或隱形的自我。文字所看到的,所想到的,所表達的,都是經過了“我”內心隱秘的通道,呈現出來的。這種過濾,滲入了我身體的氣味。某種意義上説,這是我一個人的東井嶺。我儘量在文字這樣的公共空間裏,不隱藏自己,不去迎合一種道統,陷落於一種固定的模式。很多時候,我覺得我們六十年代的寫作者,要不斷地丟棄一些東西。那些滲入了骨子裏的東西,會潛意識溜出來,特別是寫得順暢的時候,這些骨子裏的東西,就出現在那個自我之中了。
時間是流動的,情感是流動的,事物是變化的,誰也無法還原轉瞬即逝的過往。在同一個時間段裏,每個人看到的某一件事或某一件物,肯定是有區別的,更何況我們還要通過記憶的尋找和文字的梳理來轉化呈現。我在在寫作過程中,為了表達一種想法,一些細節的運用,是這個人的,還是那個人的,也許就會出現不確定性。那種表述在事實之間重疊遊離,遊離重疊,構成了一種散文的藝術精神。當然,現在對散文的真實性,還是有各種聲音。但是我理解散文的真實,應該是情感的真實,經驗的真實,精神的真實,而不是去糾結是否此時此地,或者一事一物。穆齊爾在一篇訪談裏説:對於真實事件的真實解釋,我沒有興趣。我記性很差。而且真實事件總是可以置換的。我感興趣的是精神上典型的東西,我想直截了當地説,是事件的幽靈。
我寫過一篇娃娃塘的散文。有一天,我從東井巷經過,忽然發現紅磚牆上釘着一塊藍底白字的標牌,赫然寫着:橋東巷。自從上個世紀80年代初,京廣鐵路上修建巴陵大橋後,東井嶺改為了橋東新村。這顯然是有關部門取的地名,展露着簇新與某些術語的氣息。東井嶺,東井巷,這樣包含水系,餘韻綿長的名字,具有治療心靈荒蕪的微妙力量,卻只能生活在民間,成了別名,或者暱稱,而且註定了它存世不會太久的命運。五畝大小體積的娃娃塘,微縮地詮釋了滄海桑田。很多已經發生過的事情都可以不再存在,也可以改變原來依存的形式和方向。
娃娃塘,一個不起眼的地名,在幾十年的變遷中,就這樣輕易失去了本真,而再生的變得越來越強盛,用日常的滋養,形成了自己的生命體系。由此可以想見,那些載入史冊的事件和文字,在一種龐雜的浩大之中,輕微的細節,還有多少是本真的留存呢?所謂的歷史,其實更多的是選擇,更多的是再生。經過寫作者,那些能留存的文字,就成了所謂的真實。但有時這些文字卻佈下了陷阱,騰起了一片迷霧。
“散文家談問題永遠有理,他永遠不會自相矛盾,永遠不會承認這個問題他沒想清楚。而在我看來,我們這個時代裏,誰要覺得他把人生問題全想清楚了那他不是騙子就是傻瓜。”李敬澤説的,應該引起散文寫作者足夠的警惕。浩闊飄渺的世界,我們的所見,僅僅是一個視角,或者是一個截面。我們在散文中,會融入自己的觀察和思考,自己的感覺和經驗,甚至還有自己的敬畏。此一時,彼一時,也許此時對,彼時錯,也許此時錯,彼時對。在某個時間段裏,我們虔誠膜拜的事物,也可能用不了多長時間,回頭一看,我們會為自己的荒唐而羞愧,而懺悔。我覺得好的散文,應該具有多重涵義,呈現人性的複雜和自然的微妙,具有貫通事物的思辨性和保持對未知感受的神性。任何的思辨和感覺,都是有侷限性的,但是我們至少要保持真誠,真誠,是寫作者面對世界的姿態。我們既要保持對事物的真誠,對他人的真誠,更要保持對自己內心的真誠。
《水裏的光》裏的篇什,斷斷續續寫了幾年後,才有意識想到彙集成書。我感覺寫作到一定的時候,有一種氣味,像人的體味一樣,它會存在於你的語言之中。我自己的散文寫作,一直關注在城市急劇變化中,像舊物一樣幾乎被遺棄的東井嶺。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帆船社在東井嶺上修建了船工家屬房,一直到現在,居住在這裏的人們,和洞庭大湖和不經意不起眼的事物糾纏在一起。他們瑣碎平實的生活,有着豐美的生命情態。人存活着,就有光。人的記憶應該沒有完全陷落黑暗之中,它呈現出來的時候,自身帶着亮度。我認為文字中的東井嶺會成為記憶深處的微光,也會成為城市的某種精神標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