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新郵銷售當為集郵者着想

由 司馬盼香 發佈於 休閒

自“抗擊疫情”郵票發行後市價出現暴漲,隨後發行的部分新郵也一票難求,網上預售出現了“秒殺”,線下零售重新排起了長龍,有的新郵零售網點每人限購1套郵票,本來數量就不多的新郵僅開始銷售十幾分鍾即告售罄,令很多鐵桿郵迷鎩羽而歸,留下無盡的遺憾。新郵上市後出現異常火熱的態勢,令郵人既興奮又擔憂。郵友在討論近期新郵銷售的這種現象時,有些人認為,買新郵的人多了是好事,證明郵票市場又重聚人氣,集郵事業又重現輝煌,但仔細分析這部分搶購新郵人羣的組成及流向,卻又着實讓人高興不起來。

不可否認,部分新郵的暢銷與郵政部門所採取的系列救市措施是分不開的,如大幅減少發行量、大力提高郵票設計與印刷水平、多渠道加大對新郵和集郵的宣傳力度等,對發展和繁榮集郵事業起到了積極作用。“抗擊疫情”郵票的火熱表現是其他郵票所無法比擬的,也是有一些原因的,其題材特殊、發行意義重大,購買者不僅僅是廣大集郵人羣,很多社會各界人士也參與其中;2003年“抗擊‘非典’”郵票長期的市場高價提高了人們對“抗擊疫情”郵票的預期,先吊起了集郵者和投資者的胃口;媒體的廣泛宣傳也提升了其社會地位及市場價值;一波三折的郵票發行增加了其神性感;多年來低迷的郵市也需要一套合適的新郵來提振人氣,“抗擊疫情”郵票的發行正當其時。於是乎,全民動員、網廳癱瘓、日夜排隊,人人以搶到一套郵票、一個四方連、一個版票折為榮。由於大批學生參與購買零售郵票,充分利用他們的智慧和敏捷搶佔了老年郵人的空間。全張票一度以1300元成交,套票、四方連郵票、首日封也不甘示弱,最低價格也比面值漲了十幾倍,似乎又迎來了集郵的春天。由此導致其後發行的幾套新郵也都出現了競相購買的場面,令人始料不及。儘管眾多郵人希望這種境況能長期堅持下去,但郵友們通過理性分析認為,近期的新郵熱炒恐怕仍然會“曇花一現”,郵市的前景還不宜過分樂觀。

讓我們分析一下搶購郵票的人員構成。主力軍是投資和收藏界的另類人士,並非真正的集郵者。他們有資金、有實力、有頭腦、有精力,甚至有的人借用大批身份證,獨佔網廳預訂、搖號中籤的資源進行網絡預購;僱用大量的學生及民工在線下排隊購買零售郵票,而那些真正的集郵者只佔了一小部分,還有很多老年郵人甚至無從下手,眼看着郵票售罄也無可奈何。

部分投機者在搶購郵票得手後,就在網上或郵市轉手倒賣,獲取不菲的利潤,賺了個盆豐缽滿;而集郵者要想得到一套郵票就要費盡周折,甚至出高價購買。可見,郵票發行時出現的這些現象已背離了集郵的初衷。

一些人在“抗擊疫情”郵票投機上嚐到甜頭後就繼續故技重施,積極參與後續新郵的搶購及炒作,大大改變了現有的集郵環境,造成了虛假的表面繁榮。現實的情況是,不集郵的人擁有大量郵票,而集郵者卻購票不得,不但製作極限片、寄發首日封相當困難,就連欣賞新郵、交流集郵心得也成為一種奢望,這是集郵界人士所不願看到的。郵商們是以追求利益為目的,每套新郵不可能都能掙出“抗擊疫情”郵票的利潤。當新郵的“油水”逐漸淡去,有些郵票發行後市價就低於面值,他們就會果斷放棄,而廣大郵迷長期買不到緊俏的新郵,集郵的熱情也會降低甚至喪失,必將會成為集郵的悲哀。

培育集郵市場不能看一時一事,需要郵政部門長期堅持和堅守,類似“抗擊疫情”郵票發行後的情況可以高興,可以振奮,但要保持冷靜,估計目前的郵票發行和郵市低迷的狀況是很難將新郵的熱度持續下去的。

集郵也需要“去偽存真”,振興集郵事業最終還是要靠真正的集郵者。不管集郵形勢如何,不管郵市行情漲跌,郵政部門應該始終維護集郵者的權益,讓他們對集郵充滿信心、充滿自豪,在集郵中找到快樂、看到希望;在今後新郵發行時,不要背離正確的集郵方向,不被少數投機者造成的新郵火熱的假象所矇蔽,要真正動一番腦筋以切實為廣大集郵者着想,優先保證他們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