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到林黛玉,很多人的印象都是孤傲、高冷、敏感。她言辭犀利,處事任性,因而有時會給人尖酸刻薄之感。當然,這與她體弱多病、母親早逝、寄人籬下等年少時的經歷有關。
隨着年齡的增長和待人處事經驗的增加,黛玉的內心也在不斷成長。她的性格漸漸發生了一些變化,表現出來的情商越來越高,與早期的黛玉形成了反差。
原本黛玉僅僅耽溺於個人世界裏,只擁有、也只在意的僅僅是“才情”與“愛情”這兩者而已。但當故事發展到象徵一般女孩成熟的及笄之年時,作者讓我們看到,十五歲的林黛玉從個體小小的框架中破繭而出,將自我納入到羣體之中,開始具備對外在羣體世界的概念與關心。黛玉對人、對事、對這個世界的態度和方式也都隨之而改變。
從孤絕的個體到和睦的羣體
早期的林黛玉,因為自卑情結所產生的不安全感,使她“從未把他的興趣擴展至他最熟悉的少數幾個人之外”,因此書中明白説道:“黛玉本性懶與人共,原不肯多語。”(第二十二回)
但這樣自我封閉的孤絕狀態,到了後期卻明顯地破除了,因為克服了自卑情結的林黛玉開始相信:她能憑自己的努力,在家庭的範圍之外,贏取温暖和愛情,而其最主要的做法便是破除心防,解消人我之間的敵對意識,進而與周遭環境建立友誼關係乃至擬親緣關係。
於是我們看到,“此時黛玉已好了大半,見香菱也進園來住,自是歡喜”(第四十八回),“一時林黛玉又趕着寶琴叫妹妹,並不提名道姓,直是親姊妹一般”(第四十九回)。
接着更從姊妹關係擴及親子關係,在第五十七回“薛姨媽愛語慰痴顰”一段中,黛玉趁着薛姨媽對她摩娑撫愛同時表示疼惜之情時,提議道:“姨媽既這麼説,我明日就認姨媽做娘,姨媽若是棄嫌不認,便是假意疼我了。”
而從後文所記述,她“也一頭伏在薛姨媽身上”,要求打那取笑她的薛寶釵,以及後來薛姨媽借便“挪至瀟湘館來和黛玉同房,一應藥餌飲食十分經心。黛玉感戴不盡,以後便亦如寶釵之呼,連寶釵前亦直以姐姐呼之,儼似同胞共出,較諸人更似親切”(第五十八回)。
這些都反映出林黛玉已然開始打破血緣上孤絕的疆界,與自我之外的他者勾連扣結,如鎖鏈般從情感上擴大了擬親族的人際關係,而共同形成和睦的羣體。
換句話説,黛玉那隻用“才情”與“愛情”所建構的個人狹小的世界,已開始突破而向外打開,以足夠的寬廣容納別人的優點,接納來自寶玉以及賈母之外的他者的情誼,從而與世界握手和解,進入到由“人倫關係”與“世俗價值”所建構的羣體世界中,真正與大觀園的人際社會融為一體。
由潔癖守淨到容污從眾
黛玉生性好潔,曾擲回寶玉珍重轉贈的北靜王所賜的鶺鴒香串,理由是:“什麼臭男人拿過的!我不要他。”(第十六回)
《葬花辭》中“質本潔來還潔去”一句也説明了她喜淨好潔的性格特點。但林黛玉如此纖塵不容的潔癖,卻也隨着胸界的開展而逐漸模糊鬆解,讓“好潔”不再成為阻礙人際之間匯流融通的障壁。
試看以下這段有關飲茶的描寫:
襲人便送了那鍾去,偏(黛玉)和寶釵在一處,只得一鍾茶,便説:“那位渴了那位先接了,我再倒去。”寶釵笑道:“我卻不渴,只要一口漱一漱就夠了。”説着先拿起來喝了一口,剩下半杯遞在黛玉手內。襲人笑説:“我再倒去。”黛玉笑道:“你知道我這病,大夫不許我多吃茶,這半鍾儘夠了,難為你想的到。”説畢,飲幹,將杯放下。
身為黛玉之重像的妙玉,曾經因為嫌髒而打算將劉姥姥用過的杯子丟棄(第四十一回),這毋寧是好潔太過、孤介驕世的行為,以至於“世同嫌”而“世難容”,終究落入“終陷淖泥中”“到頭來,依舊是風塵骯髒違心願”(第五回人物判詞)的悲劇收場。相較之下,黛玉能夠直接以寶釵喝過的茶杯就口飲幹而不以為意,此一做法與其背後所隱藏的心態便隨和得多。
縱然這是與寶釵盡釋前嫌之後的友好表示,但就黛玉的性格而言,毋寧更藴含了性格轉變的一個微妙契機;而襲人對林黛玉的瞭解顯然還停留在前期階段,為了怕唐突這位敏感多心的小姐,因此在話語中一再表示“我再倒去”,當其目睹眼前奇景之際,心中的驚異意外之情應是可以想見的。
由尊傲自持到“明白體下”
在前期孤絕的封閉狀態時,林黛玉以“孤高自許,目無下塵”(第五回)的姿態,總是毫不保留地逞露個人自卑自尊而敏感多疑的脾性,所謂“林黛玉素習猜忌,好弄小性兒”(第二十七回),對平輩已然率性而為,對傭僕者流更是無所顧忌。
《紅樓夢》第八回中,因為賈寶玉的奶孃李嬤嬤掃了大家的玩興,而一面悄推寶玉,使他賭氣,一面悄悄的咕噥説道:“別理那老貨,咱們只管樂咱們的。”隨即更針鋒相對地加以尖刻反諷,惹得李嬤嬤又急又笑地説:“真真這林姐兒,説出一句話來,比刀子還尖。”
黛玉的鋒芒都莫不是“目無下塵”之性格的顯露。然而,對待下人態度的改變,同樣也在林黛玉的成長史上留下了鮮明的一頁。第四十五回中的這一事例最能反映出她的“明白體下”:
蘅蕪苑的一個婆子,也打着傘提着燈,送了一大包上等燕窩來,還有一包子潔粉梅片雪花洋糖。……(黛玉)命他外頭坐了吃茶。婆子笑道:“不吃茶了,我還有事呢。”黛玉笑道:“我也知道你們忙。如今天又涼,夜又長,越發該會個夜局,痛賭兩場了。……難為你,誤了你發財,冒雨送來。”命人給他幾百錢,打些酒吃,避避雨氣。
林黛玉除了特地給送燕窩來的婆子幾百錢之外,還外命加茶寒暄,其中所藴含的刻意招待之跡宛然可見;慰勞婆子的內容則又充滿了對下人之生活嗜好的理解,與對下人之勞動奔波的體貼,甚至對於賈母都視為罪大惡極而動怒申飭的設局聚賭一事,都不但能夠寄予同情的理解,還更充滿包容尊重的順任之情。
所謂“難為你,誤了你發財”的説辭,已然直逼生意人的口吻,也只有人情練達、世事洞明之人才能道出。這樣的做法,實與寶釵、探春、襲人等較具有俗務經驗而世故圓熟的人物已大為趨近。
從口角鋒芒到自悔失言
在《紅樓夢》中,黛玉之原初形象乃是爭強好勝、不落人後,是故往往流於言語尖刻、口角鋒芒,每每“説出一句話來,比刀子還尖”(第八回)、“嘴裏又愛刻薄人,心裏又細”(第二十七回)、“忙中使巧話來罵人”(第三十七回)。
而此一尖言利語又往往如散彈一般掃射身邊眼前之眾人,正如湘雲所不滿的:“他再不放人一點兒,專挑人的不好。你自己便比世人好,也不犯着見一個打趣一個。”(第二十回)這種“專挑人的不好”的打趣方式,結果必然是刺激別人的隱痛、提醒別人的不如人之處,甚至是在別人的傷口上灑鹽。
而且用比刀子還尖的話打趣(甚至傷害)別人之後,黛玉也並不曾自以為有過,往往在口角風波之後,有的只是在受到他人反擊時所產生的賭氣自傷而已。
但自第四十二回開始,我們所看到的黛玉就有了收斂自持的不同風範。雖然一時之間不能完全改掉這“打趣別人”的習慣,但值得留意的是,雖然在慣性原理的強韌作用之下,刻薄的林黛玉卻已懂得自省自制,不繼續縱情順性地放任自己的性格慣性脱繮而去,以致同時傷害了別人與自己。
試看以下兩個例子:
(寶釵)走上來,把黛玉按在炕上,便要擰他的臉。黛玉笑着忙央告:“好姐姐,饒了我罷!顰兒年紀小,只知説,不知道輕重,作姐姐的教導我。姐姐不饒我,還求誰去?”(第四十二回)
黛玉笑道:“他(指湘雲)倒有心給你們一瓶子油,又怕掛誤着打盜竊的官司。”眾人不理論,寶玉卻明白,忙低了頭。彩雲有心病,不覺的紅了臉。寶釵忙暗暗的瞅了黛玉一眼。黛玉自悔失言,原是趣寶玉的,就忘了趣着彩雲。自悔不及,忙一頓行令划拳岔開了。(第六十二回)
兩段情節中,黛玉“見一個打趣一個”的習慣還一時間不能淨去,但從“饒了我罷”的軟語央告,和“自悔失言”“自悔不及”的慚愧心理,可見黛玉對自我的調整以及性格的轉變,實在是十分用心而頗具成果的。
尤其讓她“自悔失言”“自悔不及”的對象,乃是身為女婢的彩雲,這就更加印證了前述“明白體下”的表現,與周全圓融的心態乃是一體同源的本質性關聯。
從率性而為到虛禮周旋
這樣一種從口角鋒芒到自悔失言的改變,不僅僅只是表面上的不逞口舌之快而已,更積極的意義在於:林黛玉對外界之“他者”的態度已經發生了內在質變,因此解消敵對競爭的抗衡心態,而融入更多善意的瞭解與接納。
例如,對於賈府中最昏聵愚貪的趙姨娘,林黛玉原本是視而不見、嫌惡不屑的,而且往往不加掩飾地直接表露,一如趙姨娘所覺察的:“若是那林丫頭,他把我們娘兒們正眼也不瞧,那裏還肯送我們東西?”(第六十七回)
但到得後來,卻也懂得稍加文飾,改為以禮相待:
只見趙姨娘走了進來瞧黛玉,問:“姑娘這兩天好?”黛玉便知他是從探春處來,從門前過,順路的人情。黛玉忙陪笑讓坐,説:“難得姨娘想着,怪冷的,親身走來。”又忙命倒茶,一邊又使眼色與寶玉。(第五十二回)
黛玉一向自尊自傲,因而行事往往“也只瞧我高興罷了”(第十七回)、“咱們只管樂咱們的”(第八回),後來卻能夠在面對趙姨娘時好言相迎,並在洞識其順路人情的虛情假意之餘,還能顧及陪笑讓坐倒茶之類的情面虛禮,其中的周旋之態已大非昔比。
更往後發展,到了大觀園生活的晚期,林黛玉應對人情的表現便越加圓熟,例如她對寫出《如夢令·柳絮詞》而心中得意的史湘雲,不但沒有任何競技的較勁心理,反而還謙説:“好,也新鮮有趣。我卻不能。”(第七十回)其中“我卻不能”的説法,在她纏綿悲慼的《唐多令》寫成後便不攻自破,顯見為一種社交客套之謙詞。
人的性格會隨着時間、經歷和環境而發生改變,黛玉亦是如此。由早期的孤傲清高、尖酸刻薄,到後來的主動融入、自省自制,黛玉這一人物的長成歷程得以自然展現,形象得以立體、豐滿。這也正是《紅樓夢》人物塑造之精妙所在。
今日活動
在《紅樓夢》中你最鍾情的人物是?你如何看待林黛玉性格以及釵黛關係的轉變?歡迎在留言區暢所欲言,我們將挑選2位幸運讀者隨機贈出關於《紅樓夢》的好書!
-End-
編輯:黃泓 子水
觀點資料來源:
《紅樓夢人物立體論》
BurningEmpty
大師身邊宜聆教
未名湖畔好讀書
不笑、不哭,也不痛罵,而只是理解